首页期刊导航|北方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方音乐
北方音乐

李寿华

月刊

1002-767X

HXYYTV@sina.com

0451-86037021

150040

香坊区文府街6-1号

北方音乐/Journal Northern Mus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4页

    俄罗斯白银时代音乐中的现代性诉求——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的音乐风格比较

    周婉怡杨燕迪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银时代的俄罗斯音乐在社会动荡、文化变迁、政治变革的特殊背景下,从浪漫主义逐渐转向现代主义,出现了俄罗斯音乐历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面对白银时代音乐文化生活中全方位的现代性焦虑,两位作曲家积极尝试用音乐解决民族二元性问题,从不同方向探索了克服音乐创作主要矛盾的思想理路。通过比较研究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音乐风格的心理向度、表现意涵与审美品质等方面的异同,白银时代俄罗斯主流音乐创作中的现代性诉求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这两种现代性音乐风格也深刻诠释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焦虑、矛盾与统一。

    俄罗斯白银时代现代性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

    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意大利之根"——18世纪30年代意大利歌剧艺术的传入

    孙兆润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173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弗朗切斯科·阿莱亚带领的意大利歌剧团入驻圣彼得堡宫廷。1736年上演了俄罗斯第一部歌剧——意大利正歌剧《爱和恨的力量》(La forza dell amore e dell odio)。1755年创作上演了第一部意大利正歌剧式的俄罗斯歌剧《采法尔和普罗克里斯》(Cefal e Procris)。意大利歌剧艺术的传入,为俄罗斯带来了歌剧艺术的繁荣和剧院文化的兴起,为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喜歌剧创作开辟了道路,同时,意大利歌剧艺术的伴生品——以"bel canto"为根基的"意大利唱法"在俄罗斯文化土壤上得以根植,为俄罗斯声乐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歌剧艺术弗朗切斯科·阿莱亚([意]FrancescoDomenicoAraja,1700-1767)俄罗斯声乐学派意大利之根

    "附加共鸣"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覃巾淼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附加共鸣"技术是20世纪法国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的一种音乐语言技巧,它是一种基于音乐音响的作曲技术,是一种"人为地增加音响共鸣"的技术,它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音响色彩。文章以"附加共鸣"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和总结其基本理论,对影响该技术的音乐要素进行详细展开。

    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Messiaen,1908-1992)附加共鸣(addedresonance)作曲技术音响形态

    音块技术与数控思维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初步实践——以何训田《梦四则》及其RD作曲法为例

    刘鹏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梦四则》是何训田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作曲家有意识地在"梦"的意象中沉思,于四种梦境及"非连续性"特征,作音乐性转化,利用半音化音高组织与自创RD作曲法中的对应原则加以整合,该作品借西方音响音乐的体式,寻求突破的个性创作轨迹。文章对作品的音高材料构成、音响形态变化、数控对应表现与曲式结构特征,作详细分析,以此阐述作曲家是如何吸纳西方音块音响化组织思维,结合自身创作手法与思想,作出新的音响,并追求体现"中国方案"。

    何训田《梦四则》音响形态对应法数列控制渐进式结构

    布里顿三部教堂寓意剧的创作意识

    朱厚鹏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具影响力的英国作曲家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于1964-1968年创作了三部较为特殊的教堂寓意剧《麻鹬河》《火窑剧》《浪子》。这三部曲最显著的共性就是对东方音乐元素的借鉴。这些作品的创作意识来自两个方面:一,受到远东之行东方音乐文化影响;二,来自布里顿内心深处"为民创乐"思想意识。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BenjaminBritten1913-1976)教堂寓意剧《麻鹬河》(Cur-lewRiver1964)《火窑剧》(TheBurningFieryFurnace1966)《浪子》(TheProdigalSon1968)东方音乐元素

    为什么萨克斯管是军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基于19世纪法国军乐队的文献研究

    王京龙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范围内,萨克斯管已然成为军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文章基于文献,研究了19世纪包含萨克斯管法国军乐队的配器,结论表明,法国军乐队使用的五种不同类型的萨克斯管,统一了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音色,平衡了它们的音量,萨克斯管家族为军乐队奏出一种"同质性"的声音。在交响乐队中,使用C低音萨克斯管失败后,人们找到另外一种使用萨克斯管的方法,即为法国军乐队量身打造了bE和bB萨克斯管家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萨克斯管身份转变发展历史法国军乐队接收过程

    未完成的乐章——陈应时与赵如兰的交往及《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之翻译

    宫宏宇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学家陈应时与赵如兰从1979年底至1989年曾就宋代音乐研究有过频繁的通信。保存在香港中文大学"卞赵如兰特藏"的这些信件显示,陈应时至迟在1979年底开始就着手翻译赵如兰的《宋代音乐资料及其诠释》一书,到1982年3月已将译好的四章寄给赵如兰。他之后的宋代乐谱研究也深受赵如兰宋乐研究的启发。赵如兰对陈应时译书的请求有积极的回应,并于1981年帮他申请到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基金。虽然陈应时最终未能成行,但两位学者一直关心相互的研究成果。

    陈应时赵如兰翻译《宋代音乐资料译释》哈佛燕京学社

    学术背后的生命逻辑——著名音乐学家罗小平心理结构分析

    霍橡楠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小平教授是当代著名的音乐学家,尤其是我国女性音乐学者的一面旗帜。她横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文学、音乐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并是我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学科开拓者之一,其理论成果影响弥深。罗小平先生凭借自知,塑造正确的音乐学术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她"有为有趣"的人生观,促进了其"三自""三性"的心理品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它们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个人的典型的心理活动,使个人的行为在时间上和情境上具有一贯性。

    音乐学家罗小平个性心理结构心理品质

    李鹰航在东北解放区的革命音乐活动与贡献研究

    宋一平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鹰航是东北解放区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音乐家,他不仅领导"哈尔滨大学戏剧音乐系""哈尔滨大学文工团"和"东北文教工作队"等重要革命文艺团体发展壮大,而且还创作多部现实题材的音乐作品并得以广泛传播,在东北解放区乃至全国均产生重要影响,为革命宣传和战争胜利作出突出贡献。通过对李鹰航在解放战争时期所从事音乐活动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到东北解放区革命音乐的蓬勃发展面貌与东北地方新旧文化的更替转换,同时对新时代音乐发展也具一定启示意义。

    李鹰航东北解放区音乐活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