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风景"到"气韵"——跨文化语境下电影叙事的一种发生

    周厚翼何波宏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被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吉尔·德勒兹视为电影叙事的某种"基本范畴".爱森斯坦从"敖德萨港之雾"中看到了山水卷轴中"辩证运动"的"时间流"何以形成"后绘画"与"前音乐"之"韵",以此见出"电影的雏形".德勒兹承续爱森斯坦的"风景"观念,认为"气韵"与"骨构"的辩证性"编织"生成了一种异于传统类型电影的"横纵轴"叙事结构.事实上,中国山水画的"气韵"命题不仅在音乐、绘画、电影中都存在着一种"同构性",其内在的某种"辩证运动"也促成了西方电影理论、苏俄电影理论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之间种种跨文化对话的可能.以方闻对中国山水画家征服"幻像"的三个阶段之论述为线索,回返中国绘画美学中的"气韵"传统,或可从费穆的"空气说"和林年同的"镜游"理论中更为详尽地理解中国早期电影叙事中的"气韵"之维.

    风景气韵爱森斯坦德勒兹林年同

    进化与进路:作为"思想—影像"的生态电影

    欧阳沛妮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电影以"思想"要求并标榜自身,它抱持生态的思想、展演思想的生态,以强烈的生态意识与极具辨识性的生态美学风格,践行着"思想—影像"的创作理念.在从"表层生态学"的"破坏美学"到"深层生态学"的"全景美学",再到"幽暗生态学"的"陌异美学"这一条美学演化的独特路径中,生态电影实现了从"人本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再到"后自然主义"的思想升级与实践改造."由浅层转向深层""由深层迈向幽暗"是生态电影的两次意识转型,经历思想的层层深入探赜,生态电影促成银幕内外人类精神与自然生态位的协同进化.生态电影还存在自然性思想层面的局限,以及面临如何冲破"幽暗"、觅见"绿光"从而迈向"新自然现实"进程的问题.将人类与非人类、主体与客体、文化与自然等融合在一个混杂而又充满开放性的"拟客体"空间当中,让一切展现自然而又自在的本态,也许正是生态电影最好的前进方向.

    生态电影思想—影像深层生态学幽暗生态学拟客体

    "山水质有而趣灵"——试论"风景电影"与"山水电影"

    胡鹏飞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塔可夫斯基、锡兰、顾晓刚等导演的作品的分析,总结出电影中自然风景由物性通向灵性的三种方式:物质元素的梦想诗学、镜像凝视与具身知觉、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卷.进而提出一种"风景电影"或"山水电影"."风景/山水电影"有两层基础意涵:一是电影中的风景与人具有同等地位;二是电影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赋予风景一种"灵性",继而形成特殊的艺术形态."风景/山水电影"虽然源出于不同的文化和美学谱系,但都朝向人与自然的无间融合.自然不是与人对立的客体,万物深深浸透了人的感知、记忆与梦想,风景同时交织在身体主体的内与外,自然万物与风景共同组成了我们扎根的大地、栖居的家园."风景/山水电影"实则传达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主义的意蕴.

    风景山水物性灵性生态主义

    视差之门:媒介考古学视域下的裸眼VR与卷轴画

    王艺雯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从3D技术问世以来,VR、AR、MR等媒介技术不断涌现,改变了影视艺术的版图.裸眼VR介于3D和传统VR之间,它无须传统VR的交互设备,而是通过双目视差造成的深度错觉,使受众以裸眼探索虚拟现实的立体空间.双目视差的技术原理,继而引发了裸眼VR中"平面"和"纵深"之间的维度视差、看与被看之间的感觉视差、全知与未知之间的知觉视差.裸眼VR中的视差构型,呼应了中国传统卷轴画中"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这两种视觉构型,以及"人动画不动"与"画动人不动"这两种观看方式.本文将立足媒介考古学中的"视差史观"的方法,探索裸眼VR和卷轴画的跨时空观照,并以视差构型为例,阐明媒介理论从电影时代的"镜子",计算机时代的"窗口"到裸眼VR时代的"门"的转向.裸眼VR与卷轴画的结合,能够推动中国传统美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这种"前电影"时代的艺术形式,能够在"后电影"的技术环境中重新焕发生机.

    裸眼VR卷轴画视差媒介考古学

    作为"识器"的电影:唯识论与中国认知电影理论的建构

    王珂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传统佛教的唯识论思想,指出中国文化传统对于知觉认识的独特性,并探讨这种知觉理论对于构建中国认知电影理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基于电影是知觉机器的假设,中国电影可被视为中国人认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唯识论的角度看,基于中国经验的电影是一种带有目的论色彩的"识器".作为阿赖耶识"变现"的识器,电影不是在被动地认知事物,而是在积极能动地参与到世界的建构当中.当其指向恒转如流的阿赖耶识时,电影突出强调识器本身的空无性质,擅长构造涅槃无我之境;当其指向恒审思量的末那识时,电影突出强调识器的六识流转,以此构筑有情众生的诸般琉璃世界.

    唯识论识器知觉阿赖耶识电影

    记忆的蛇结:瓦尔堡宇宙论制图学的当代可能

    乔泓凯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特里夏·品斯特在其著作中特别强调了"神经—影像"的宇宙学维度,该论断来自德勒兹提出的关于三重时间综合的星云模型与记忆宇宙,并将我们引向了瓦尔堡在宏观—微观宇宙框架下,基于"宇宙心理学"的"记忆女神计划"(制图学).瓦尔堡曾在"艺术心理学"手稿中研究了灵性主义的"神经振荡"与图像活力论,并绘制了大量动力图(定向场与螺线、钟摆、逆向漩涡等).块茎式的"记忆地层"与"大脑皮层"具有同构性,瓦尔堡制图学所坚持的化石般的动能塑形(情念程式)与物质性记忆的幽灵结构(死后生命)在症候中得到统一."神经—影像"指向混宇的未来时间综合,宇宙成为记忆的最大单位与"元电影","阿特拉斯"承载天球(宇宙)的图式构成了记忆的基本结构.瓦尔堡制图学与"神经—影像"均暗示了宇宙的世俗灵性,并在当代屏幕政治与情动真实中演绎出新的、可能性的火花.

    瓦尔堡神经—影像宇宙学记忆症候

    从图像地层学到行星伦理的图像之维——阿尔伯特·肯恩的《行星档案》计划与行星思维

    王杉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伯特·肯恩的《行星档案》计划呼应着学界新近关注的"行星伦理"与"行星思维".《行星档案》内生的多元、互渗与联结特质,指向的是自上而下观看世界的行星视域.肯恩使用"异时同地"的拍摄策略,经由该计划创生了全球范畴下的图像史"地层",构建起图像阐释与实践的"图像地层学".尽管该实践最初启发于人类学视角,但究其根本,《行星档案》实则构建了一种非层级、去中心且未受权力裹挟的新型图像档案,收于其中的图像时刻处于一种能指的"漂移态",其意涵在后世经由观者、观看媒介与风貌文化的变迁、差异而产生迭变,进而在不断生成并演化.图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型图像观,昭示了图像自身内含的时间性,这种观念或可为未来的图像实践提供新型路径.

    图像地层学行星思维行星伦理图像档案漫游式图集

    "断裂"作为一种方法:论影像历史的政治性与诗性生成

    杨鹏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哲学家对"断裂"症候性思想的捕捉极其具有介入历史表述的潜能,并可被视为一种思辨影像历史生成的诗性方法而把握.经由对"断裂"思想的跨媒介转换,影像表征历史的诗性为政治性批判的介入打开了一个缺口,致使两者成为影像历史的"一币两面".这在哲学家雅克·朗西埃与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思辨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鉴于对"断裂"症候的捕捉,两人建构的影像历史诗学存在互补性特征,并展现出影像历史不同的思辨维度与诗学路径.在此基础上,影像历史的诗学问题思考可彰显出区别于"文本"的"事件"向度,以此整合历史过程、历史认识与历史话语等不同模态,进而通向一种"事件历史诗学".

    影像历史"断裂"诗性政治性事件

    《涉过愤怒的海》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85-99页

    新中国电影版图的"认知测绘"

    颜纯钧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七十余年的电影版图一直在频繁地演变.从三个都市的空间布点,到"大跃进"的"省有制片厂",再到"文革"十年版图空间的大幅塌缩,新时期以来"省有"的架构再次实锤落地,继而被整体划归广电部门,变成新闻媒体尴尬的附庸.进入新世纪,民营电影风起云涌,国营电影的转企改制仍处于漫长而艰巨的探索阶段,电影版图又显出一副凌乱、模糊和动荡的模样.而产业化改革的市场环境,给电影版图的重绘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中国电影版图认知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