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教育(普教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教育(普教版)
北京教育(普教版)

孙贺新

月刊

1000-7997

bjjybjb@public.bta.net.cn

010-83552103

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18号北京教育杂志社

北京教育(普教版)/Journal Beijing Education
查看更多>>是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融理论性、指导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综合类刊物,是北京市社科类一级期刊。刊物以为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为宗旨,覆盖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市几乎所有公办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均有订阅。刊物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视域下焦裕禄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王留群钱周伟周伊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裕禄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培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突出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裕禄精神包含了亲民爱民、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矢志不移、心中有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以及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等五个方面。焦裕禄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伟大精神如雷锋精神、红军精神、抗战精神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脉络,以及相通之处和共鸣之点,展现了焦裕禄精神的独特风采和鲜明特色。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要求、传播途径和弘扬方式,以及实践载体和落实举措,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焦裕禄精神新时代实践路径

    学生党建工作中"同辈机制"发挥的现实境遇、路径发现与实践展望——以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例

    李秋甫谢子恒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校思政工作场域中,同辈青年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已常态化,但在理论层面尚缺乏研究和总结。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在实践中引导"同辈机制"嵌入学生党建工作,发挥独特优势,在促进理论学习、保证发展质量、协力提升建设方面展现重要意义。但同时,"同辈机制"的工作模式仍然受到青年工作者能力有限、群体边界限制、纪律观念淡化等问题的影响。今后的工作开展中既要充分发挥"同辈机制"与学生党建工作结合的独特优势,同时需要重视组织建设的纪律性和严谨性,并建立长效化、传承化的同辈工作者培养体系。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同辈机制党建工作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探析

    邵丽华
    14-1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高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工作方式不够灵活等原因,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科技大学结合实际提出"五大工程",即强基工程、铸魂工程、攻坚工程、头雁工程和创新工程,通过完善机制、夯实阵地等方式方法,提升百年党史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关于高校师范生实践育人工作的现实审思与发展进路

    艾美伶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师范生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协同程度有待增进、内容深度有待拓展、价值效度有待升级等问题,高校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聚焦融合,从校内、校际和校地层面着眼,增进实践育人的协同程度;聚力务实,从师范特色、实践范式和问题导向切入,拓展实践育人的内容深度;聚能提质,优化顶层设计、细化评价机制和深化价值教育,升级实践育人的价值效度。

    师范生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发展进路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石松孙硕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于涵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重要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就业观,应以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为逻辑起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方向,以服务国家和人民为最终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以"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涵养大学生的就业态度,以"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涵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以"登高必自卑"的人生哲理涵养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涵养大学生的就业耐挫力,以"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涵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业观大学生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美育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林琛何华珍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是落实新时代美育工作任务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美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聚力、开源的重要使命。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美育的价值定位出发,对美育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路径进行分析,对构建专业课堂、实践课堂、延展课堂贯通的立体化美育"大思政课"新格局进行研究,助力大学生达成育己与育人的双重美育目标,同心协力、向美而行。

    "大思政课"高校美育

    理工类专业课程隐性育人的价值意蕴、问题透视与路径思考

    李娜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性育人是课程思政在理工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方式,对显性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重要补充作用。当前,理工类专业课教师运用思政元素意识增强,但仍然存在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上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隐性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以及融入方式不当等问题。因而,理工类专业课程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挖掘教学环境的功能和价值、增强教师运用隐性资源的能力和亲和力,转换隐性元素的融入方式等,使其形成育人合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出实效。

    理工类专业隐性育人课程思政

    价值·特质·路径: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

    张梅艳王琳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脱贫攻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在融入内容上,要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代性和先进性,彰显中国精神、呈现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印证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融入路径上,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内容创新实现脱贫攻坚精神"事"与"魂"相呼应,通过方法革新突破教与学隔阂、延伸教与学时空,通过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活动化与活动课程化相统一。

    脱贫攻坚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工业老城的"重生密码":青年发展与城市振兴的"双向奔赴"——以北京大学学生赴山东淄博实践调研为例

    徐国旺肖凯元孙蚌珠
    48-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老工业城市破解新常态发展难题、实现重生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伴随烧烤爆火"出圈"的山东淄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重生密码",正是通过政策招引、环境建设、产业集聚大力吸引青年人才,推动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实现青年发展和城市振兴的"双向奔赴"。这不仅为老工业城市重生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当代青年发展选择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青年发展城市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工作社会实践

    新时代提升高校国防教育质效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峰杨建虎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深入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提质增效问题,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要求,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还面临法律法规不完善、保障条件不到位、队伍建设较薄弱和日常教育跟不上等现实困境。加强高校国防教育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条件保障、优化队伍建设、营造环境氛围、用好社会资源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质效。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