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田亚平

双月刊

1006-1703

bjmy@china-isotope.com

010-68525141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号305室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Journal Labeled Immunoassays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同位素公司主办的医学刊物,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兼顾的原则,集中刊登国内标记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其他非同住素标记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分析等)领域内的理论、应用及技术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首次复治菌阳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IAP、25(OH)D水平及对疗效的预测价值

    王玉红刘丽景杨帆王智慧...
    642-646,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首次复治菌阳肺结核(TB)合并糖尿病(DM)患者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表达变化及2者对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首次复治菌阳TB合并DM患者48例为实验组,另选同期单纯TB患者48例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AP、25(OH)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菌阳TB合并DM患者痰菌阴转的可能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AP、25(OH)D对患者痰菌未转阴的预测价值.结果 实验组痰菌阴转患者31例(64.58%)显著低于对照组痰菌阴转患者40例(83.33%).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对照组血清IAP均显著降低,25(OH)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血清I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5(OH)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P高水平是首次复治菌阳TB合并DM患者痰菌未阴转的危险因素(P<0.05),25(OH)D高水平是首次复治菌阳TB合并DM患者痰菌未阴转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IAP预测痰菌未阴转的AUC为0.719,25(OH)D预测痰菌未阴转的AUC为0.791,2者联合预测痰菌未阴转的AUC为0.871,明显高于2者单独诊断(Z联合vs IAP=2.605、P=0.009;Z联合vs 25(OH)D=2.408、P=0.016),且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46%、82.86%.结论 首次复治菌阳TB合并DM患者经治疗后血清IAP水平降低、25(OH)D水平升高,2者联合对菌阳TB合并DM患者痰菌未阴转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复治菌阳肺结核糖尿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25-羟基维生素D疗效预测价值

    常规体检指标对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预测价值

    武艳高世超张洁闫国超...
    647-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体检指标如性别、年龄、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在颈动脉硬化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6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颈动脉超声结果等信息.受试者在随访中经颈动脉超声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 mm或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则被认为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并结束随访.受试者若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则直至2021年12月随访结束.将研究对象按随访过程中cIMT是否增加分为硬化组、进展组和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体检指标对颈动脉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进展组在颈动脉硬化发病后TC、LDL-C、FBG、UA、Hcy和SBP均高于发生前,HDL-C低于发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除HDL-C和Hcy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如男性比例、年龄、TC、TG、LDL-C、FBG、UA、SBP、DBP、BMI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BG、LDL-C和SBP为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OR=5.505、4.222、1.071,P<0.05),以上指标联合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项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BG、LDL-C和BMP与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颈动脉硬化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颈动脉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收缩压

    孕妇孕晚期生殖道B群链球菌感染的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

    龚梅崔莹黄海汛
    653-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孕妇孕晚期生殖道B群链球菌(GBS)感染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月257例于本院完成产检孕晚期孕妇,均接受生殖道GBS检查,依据是否发生生殖道GBS感染,分为GBS感染组与无GBS感染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生殖道GBS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57例孕晚期孕妇中,48例(18.68%)检查为GBS感染,分离菌株中包含β溶血菌株45株(93.75%),非β溶血菌株3株(6.25%);GBS感染组年龄≥35岁、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HDCP)、妊娠期肥胖、孕期阴道炎孕妇占比显著高于无GBS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5岁、GDM、妊娠期肥胖、孕期阴道炎为孕晚期生殖道GBS感染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孕妇孕晚期存在较高生殖道GBS感染风险,主要危险因素包括≥35岁、GDM、妊娠期肥胖、孕期阴道炎等,临床应重点关注该类群体,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GBS感染风险.

    孕妇孕晚期B群链球菌危险因素

    血清Nesfatin-1、IGFBP-3、FGF-21联合检测对特发性矮小症的诊断价值

    宋梅刘瀚文王静娜齐瑞芳...
    658-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摄食抑制因子(Nesfatin-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联合检测对特发性矮小症(ISS)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85例ISS患儿记为ISS组,另选74例在本院体检的儿童记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儿童一般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Nesfatin-1、IGFBP-3、FGF-21;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受试者血清营养元素钙(Ca)、镁(Mg)、铜(Cu)、铁(Fe)、锌(Zn)的水平.X线骨密度仪检查受试者骨龄(BA).Pearson相关性分析ISS患儿血清Nesfatin-1、IGFBP-3、FGF-21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发生ISS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esfatin-1、IGFBP-3、FGF-21水平对ISS的诊断价值;通过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SS组BA、身高、体重、BMI以及IGFBP-3、FGF-21水平较低,Nesfatin-1水平、性发育状态I级人数较高(P<0.05);ISS组患儿Nesfatin-1与IGFBP-3、FGF-21水平呈负相关(rNesfatin-1 vs IGFBP-3=-0.469,rNesfatin-1 vs FGF-21=-0.483),IGFBP-3与FGF-21水平呈正相关(rIGFBP-3 vs FGF-21=0.456)(P<0.05);BA、性发育状态、IGFBP-3、FGF-21是儿童发生ISS的独立保护因素,而Nesfatin-1是儿童发生I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esfatin-1、IGFBP-3、FGF-21单独诊断ISS的AUC分别为0.831、0.836、0.823,3者联合诊断ISS的AUC为0.928,优于单独及两两联合诊断(P<0.05).结论 ISS患儿血清中Nesfatin-1水平较高,IGFBP-3、FGF-21水平较低,3者是儿童发生ISS的影响因素,联合诊断ISS具有较高价值.

    特发性矮小症摄食抑制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诊断价值

    育龄期女性血清睾酮升高患者性激素相关性分析

    杨阳高文育李玉霞张艳...
    66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育龄期高睾酮女性与正常女性之间睾酮(testosterone,T)、孕酮(progesterone,P)、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FSH)、雌二醇(estradiol,E2)、泌乳素(prolactin,PRL)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睾酮与性激素的关系,查找协助诊断高睾酮血症和判断睾酮升高的临床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育龄期女性106例高睾酮组和同期60例月经周期正常、卵泡期的孕前查体女性对照组,分析两组性激素检测结果差异性以及睾酮与性激素之间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性激素水平:T 30.00(20.00,43.30)ng/dL、P 0.29(0.22,0.39)ng/mL、LH 5.06(3.48,8.31)mIU/mL、FSH 5.81(4.82,7.13)mIU/mL、E248.95(35.14,88.00)pg/mL、PRL 10.20(7.55,18.20)ng/mL;高睾酮组:T 86.10(76.25,140.00)ng/dL、P 0.50(0.38,0.55)ng/mL、LH 7.05(4.57,9.65)mIU/mL、FSH 5.81(4.69,6.40)mIU/mL、E245.64(32.30,64.81)pg/mL、PRL 10.00(6.79,13.90)ng/mL;对照组LH/FSH比值0.91(0.56,1.41),睾酮升高组LH/FSH比值1.46(1.07,1.84).睾酮升高组LH/FSH、P高于对照组(均P<0.05),E2低于对照组(P=0.030);两组间FSH、PR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T水平与LH、LH/FSH、E2呈正相关(均P<0.05或0.01),与FSH、PRL、P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睾酮组T水平仅与P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激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LH/FSH比值协助诊断高睾酮血症AUC为0.73(95%CI 0.64~0.82),截点值为1.30.结论 睾酮升高患者LH/FSH比值升高,LH/FSH比值>1.30对协助诊断高睾酮血症,判断睾酮升高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正常女性和高睾酮女性睾酮水平与性激素的相关性不一致,提示睾酮升高患者激素代谢发生紊乱,应积极开展雄激素相关指标的检测.

    睾酮雄激素育龄期妇女LH/FSH比值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血清25(OH)D3、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的关系及预测预后的价值分析

    张洲慧张彤李燕茹李红霞...
    670-674,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的关系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98例CVA患儿作为研究组,49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25(OH)D3、IL-6水平、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指标,分析研究组血清25(OH)D3、IL-6水平与免疫平衡指标的相关性,比较治疗4周后不同预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25(OH)D3、IL-6水平及变化值(以△表示治疗前后变化值的绝对值),分析△25(OH)D3、△IL-6与预后的相关性及治疗前血清25(OH)D3、IL-6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25(OH)D3水平、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25(OH)D3水平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血清IL-6水平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患儿治疗前、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儿,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儿,△IL-6小于预后良好患儿(P<0.05);研究组△IL-6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治疗前血清25(OH)D3、IL-6单独预测CVA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0.764,与单独预测比较,联合预测的AUC(0.926)明显增大,NRI、IDI均>0(P<0.05).结论 CVA患儿血清25(OH)D3、IL-6水平变化与T淋巴细胞免疫平衡失调有关,且各指标联合在预测患儿预后方面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咳嗽变异性哮喘免疫平衡预后25-羟维生素D3炎性因子

    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冯涛任海玉吴雅婷景燕平...
    675-678,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趋化因子(C-X3-C基元)受体1(CX3CR1)与肥胖型(OB)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2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B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B组(100例)和非OB组(100例),比较两组血清MMP12、CX3CR1水平.比较不同肺功能分度、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MMP12、CX3CR1水平与肺功能分度、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OB组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肺功能分度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肺功能分度的加重,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MP12水平与肺功能分度、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02、0.517,P<0.05);血清CX3CR1与肺功能分度、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6、0.511,P<0.05).结论 OB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MMP12、CX3CR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肺功能密切相关.

    肥胖型支气管哮喘基质金属蛋白酶12趋化因子(C-X3-C基元)受体1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

    MiR-299-5p在头颈部鳞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刘丽莎贾巧静王建星张艳茹...
    679-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miR-299-5p对头颈部鳞癌(HNSCC)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HNSCC患者65例,在手术过程中收集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R-299-5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299-5p对HNSCC的早期诊断;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HNSCC患者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HN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HNSCC患者癌组织中miR-299-5p水平明显降低(P<0.05);HNSCC患者癌组织miR-299-5p水平与TNM分期、HPV感染、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iR-299-5p水平对HNSCC患者的早期诊断的AUC为0.825,灵敏度为88.51%,特异性为73.83%,截断值为0.85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299-5p低表达组3年生存率(9/32,28.13%)明显低于miR-299-5p高表达组(23/33,63.89%)(x2=18.698,P=0.00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miR-299-5p低表达、HPV感染、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HNSCC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miR-299-5p低表达、HPV感染、淋巴结转移是影响HNS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NSCC患者癌组织中miR-299-5p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且其对于HNSC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

    MiR-299-5p头颈部鳞癌早期诊断预后

    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联合检测对HBV所致肝癌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

    万强赵波王瑶瑶
    685-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甲胎蛋白(AFP)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联合检测对HBV所致肝癌(HCC)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肝癌组),另取同期95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95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观察3组受试者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表达水平和一般资料差异.根据肝癌组3年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57例)和死亡组(41例).比较肝癌组一般资料和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关系;多因素Logistic和COX回归分析分别分析影响受试者患肝癌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四格表法计算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对HCC的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评估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对H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肝癌组患者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和肝硬化组(P<0.05);HCC发病与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有关,且是危险因素(P<0.05).HCC患者预后不良与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以及肿瘤数量有关(P<0.05),且是危险因素.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以及3项联合诊断HCC发病的准确度分别为77.43%、72.57%、77.43%和84.72%.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以及3项联合诊断HCC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23、0.841、0.824和0.958,3项联合诊断效能优于单一诊断(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AFP与HBV-DNA水平在HCC患者和预后不良患者中呈高表达,且3项联合可有效预测HCC发病和HCC患者预后情况.

    肝癌异常凝血酶原Ⅱ甲胎蛋白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诊断预后

    基于SEER数据库的滤泡状甲状腺癌发生远处转移风险预测模型

    沈刘海章诗琪
    692-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滤泡状甲状腺癌(FTC)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预测的模型.方法 筛选2004~2015年SEER数据库中被诊断为滤泡状甲状腺癌的患者信息.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2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各项预测因素,利用ROC获取年龄及诊断至治疗间隔时间(TDT)的最佳截断值.选择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Lasso回归及十折交叉验证初步筛选变量,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用ROC曲线及AUC评价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4.6%的FTC(59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性别、年龄、是否微浸润癌、肿瘤分期(T分期)、淋巴结分期(N分期)、TDT、淋巴结转移比率(LNR)、肿瘤大小、原发灶浸润情况及是否多灶性10个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sso回归及十折交叉验证筛选出其中6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采用逐步法向前向后法筛选年龄、T分期、TDT、LNR4个变量纳入最终模型.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5,95%CI为0.8353~0.9276.结论 年龄、T分期、TDT、LNR 4个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以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帮助,其中LNR及TDT对FTC发生远处转移的预测,在以往的研究中不曾有过,亦是本文的亮点.

    滤泡状甲状腺癌SEER数据库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