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杨桦

月刊

1007-3612

BJTD@chinajournal.net.cn

010-62989268

100084

北京海淀区信息路48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体育综合性学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发表教学、训练、科研的最新成果,刊登学术论文、研究简报、文摘、科研动态、科技简讯等文章。辟有“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栏目。被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论文学术水平高,学科领域广,信息容量大。发行到澳、日、美、东南亚等国和港台地区。读者对象是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水平竞赛目标表现训练学

    李捷罗超毅
    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标表现训练第一性原则及其量能双合生物实体化倒计时训练原理,是融合现代生命复杂性科学认识,经20多年竞技一线的训练、生理生化监控及脑α系统时序监控循证实践研究的原创认识理论。该理论以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新进展与高水平竞技多赛制变革引起的训练路径与相应地生物机制变化,在国内外首次应用哲学与实证科学结合的循证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队和相关省级运动队一线优秀运动员进行了系统性循证分析和整合研究,原创性提出竞赛成绩的本质是一个能量定态的生物实体状态时段,目标成绩标准必须先验论证预设,训练目标须进行训练进程程序化模态生物实体化定制控制,目标表现训练的生物机制是训练模态进程经验竞争而不是应激与被动适应,进行了奥运备战运动员脑α系统与训练互动关系模态存在的实证,提出了目标量能双合的自因训练逻辑等观念,从新的视角全面阐述了竞技目标运动表现实体化训练原理及生物机制。经过科技部查新部门的查新(2023YJZX-2113),"目标表现训练第一性原则及其量能双合生物实体化倒计时训练原理"确认为"原创理论"。

    多赛制生物表现实体目标量能双合倒计时生物节奏平台目标能量呼吸稳态极限经验修正生存本能自组织自因训练逻辑

    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内在联系与传导机制

    仇军罗永义
    2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赋予其时代意涵。梳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内在联系,认为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实现途径。而全民健康以全民体质普遍增强为基础,是全民健身的核心目标;全民健康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反映了全面小康建设中发展哲学的人民主体性回归。全民健康理想的自身特点及其现实国情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系统性工程,全面小康只是其社会依据和阶段性目标。进一步讨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传导机制,认为全民健身发挥其本质功能通过生物传导机制促进全民身体健康,发挥其赋予功能则通过心理与社会传导机制促进全民心理健康与良性社会适应,进而达成全民健康目标;全民健康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消除"健康贫困"人口,从而通过人口传导机制促进全面小康的建成。同时,全民健康效应还通过人的中介作用进行社会传导,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从而助力全面小康的建成。

    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社会需求国家战略内在联系传导机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

    邹新娴万斌苏立德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理解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出发,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构想。研究认为:1)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赋能全民健身运动数据要素,推动产生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新技术、新价值、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2)新质生产力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动力机制,这主要是由于全民健身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获得转型升级的新技术、形成绿色发展的新价值、实现共享共生的新要素、完成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构建优化布局的新模式,因而新质生产力与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内在逻辑性;3)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创新、绿色价值、资源供需、结构布局、治理模式、人才支撑等方面的困境。基于此,建议通过深入推动从技术嵌入向技术创新转变、加快实现从绿色意识向绿色价值转变、稳步推进从现实空间向虚实融合转变、加快促进从人机交互向人机融合转变、全力推动从单一治理向多元协同治理转变、加速完成从人才供给不足向人才充足保障转变等实践层面来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协同治理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府性基金投入的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

    李龙李梦云
    5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政府性基金投入的时空特征,揭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府性基金投人的内在机制和动力,深入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与不均衡现象,为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的优化提供支持。采用空间分析和泰尔指数分析方法,探讨了2009-2020年我国四大区域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府性基金投入的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基金投入在空间上呈现显著依赖性和区域间差异,尤其在东西部地区较为突出。时间序列分析反映出基金投入的增长趋势和年度波动,体现了政策调整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研究还发现,东部地区的基金投入呈现不均衡现象,尤其西部地区较为明显。基于此,建议政府在制定全民健身政策时应重视地区间经济社会差异,采用差异化政策工具,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同时,建议根据人口和健身需求的变化,逐渐增加基金投入,以确保公共服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支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府性基金投入时空特征区域差异时间序列

    面向健康治理建设生活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路径:基于文化分层理论

    姚芳虹贺婉婷张戈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健康治理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生活体育文化,是连接体育事业和健康事业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既可助推体育文化的革新与蜕变,也可实现体卫融合的覆盖与加深。根据文化分层理论对生活体育文化进行理论解构和现实建构,这种新型体育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3个层次,主要内涵是基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需求,以体育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以运动和身体活动促进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和幸福为手段,促进形成以主动体育融入生活、以主动健康融入生命为主旨的物质基础、制度安排、价值观念。可针对性地从这3个层面来建设生活体育文化,发挥其在健康领域的主动治理、全周期治理作用:夯实体育空间、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的软硬件物质基础;完善健康导向的基层组织和制度体系;以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培育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社会新风尚,最终建设起扎根美好生活、促进终身健康的生活体育文化形式。

    健康治理生活体育文化体卫融合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文化分层

    健康中国视域下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融合发展的逻辑、价值与路径

    陈晓光卢俊阳孟国正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健康已经上升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融合发展为社会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构筑了动力结构,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于增进民生福祉具有深远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视域下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融合发展的逻辑、价值与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在理论、历史和现实维度呈现出的逻辑关系,为二者融合发展构筑了内源性动力;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对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工作的蓬勃开展、民族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赓续传承以及社会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价值;进而提出增进民众主动健康理念和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共识、理顺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协作关系形成多元化健康网络格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融合发展空间场景等持续推进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健康生活融合发展的路径,旨在为全方位全周期增进人民健康提供支持。

    健康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人民健康现代健康生活融合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政策治理的逻辑变迁与实践路径

    李成梁朱旺牟柳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以国务院部委制定的520份政策文本为研究样本,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研究视角,运用政策文本量化、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政策治理内容、治理目标、治理逻辑演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治理分为竞技体育治理体系艰难探索(1949-1977年)、单一主体治理体系形成(1978-1991年)、多元治理体系发展(1992-2011年)、现代化治理体系转化(2012年至今)等4个阶段。呈现出由问题导向向战略规划变迁的历史演变逻辑,由粗放调控向精准治理转变的工具演变逻辑,由体育部门的"包揽模式"向多部门"协同模式"转变的主体演变逻辑。研究提出四条创新实践路径,概括为增强政策耦合,提升发展协同度;落实政策跟踪审计,提升政策韧性;坚持依法治体,提升竞技体育规范化水平;以目标为整合途径,强化政策制定中的沟通与协作。

    竞技体育政策治理体育治理逻辑变迁实践路径

    女排精神的社交媒体记忆图景、话语特征及其实践逻辑

    王真真张大超王相飞
    10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语义网络分析法,选取新浪微博,对女排精神的社交媒体记忆建构进行研究。发现:微博基于女排精神话语形成了多维记忆,并且相较负面情绪,更多地表现出以积极的话语书写正面记忆的取向;记忆生产方面,多元语境协同建构立体的女排精神记忆,社交媒体用户的开放性叙事和微型叙事不断拓展女排精神媒介记忆的边界,并在主流文化到粉丝亚文化的流动中推动媒介记忆的扩散;基于话语实践逻辑进一步认为,个体表达崛起的社交媒体记忆书写在强化个体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建构的同时,仍沿袭了主旋律叙事基调。未来女排精神或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中,可以协同多元主体建构媒介记忆的同时,发挥基础记忆的作用;将媒介记忆的生产置于不同的话语语境下,并重视对既有内容的重组;做好体育记忆书写中的价值引导,防止冲突记忆的负面影响。

    女排精神媒介记忆媒介话语社交媒体新浪微博

    我国蹦床运动员触网阶段身体重心变化的运动学研究

    尹军刘凯岳雷蛟
    11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触网阶段技术动作是蹦床运动员完成空中高难度动作的基础,它决定着腾空高度、位移控制和空中动作质量,触网阶段技术动作越合理,"合网"的效果就越好。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测试法等研究方法,对触网阶段身体重心高度与速度变化特征、两脚距离变化特征、肩髋膝踝关节的角度变化特征,以及压网深度和下肢关节角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蹦床网面的反作用力与运动员的压网深度、离网速度与起跳高度、腾空高度与离网瞬时的初速度、下肢蹬伸力量与网上腾空高度,均具有正相关。但触网时间和网上跳跃高度之间不具有相关性,而且压网阶段运动员的左右肩关节角度变化也不具有一致性,左右髋膝踝关节的角度变化均呈现明显的对称性。

    蹦床触网阶段压网弹网角度速度身体中心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现状、反思与创新

    龙博马卫平
    13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方法创新是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和范畴变革的根本路径,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体系必须创新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22年1 101篇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反思与展望。首先,研究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推动研究方法综合化、融合化发展,除了使用常规研究方法外,还重视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聚焦学科前沿问题,注重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提高研究成果准确性。其次,研究指出,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方法使用中仍存在整合不足、概念泛化、层次错位、表述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是提出观点和论断缺乏具有独立自主概念和范畴的问题较为突出。最后,研究从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保持竞技体育国际地位的客观需要,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创新研究范式,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体系;关注计算扎根理论,解锁方法驱动引擎;坚持问题导向,倒逼研究方法创新。

    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