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鄂振辉

双月刊

1008-7621

bacjournal@vip.163.com

010-68007412 68007353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6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思维。为了突出北京行政学院的性质及其地域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自1999年6月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刊物质量关,力求办出特色,得到校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普遍认可。根据有关专业检索咨询机构统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共有40篇文章被各类报刊转载,在2588种期刊中排第152位;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6个社科经济类专题转载36篇,在2239种期刊中排第106位;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在280种期刊中排第39位;在全国政治、行政学院报转载量排序中居第2位。另有数十篇文章被各网站转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概念、理论与实施路径

    黄弘范维澄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城市的理念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处于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中.在梳理安全学科中韧性和韧性城市的代表性理论观点、指标体系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概念与理论分析模型,并在参考已有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以便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韧性安全韧性城市城市安全城市生命线城市强韧工程

    数字技术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执行框架的案例研究

    王杨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技术应用对村民参与的促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借鉴技术执行框架,通过一个乡村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在数字平台建设中,乡镇政府融合了包括场景映射、技术容纳和便利互动的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利益兑现、治理整合和角色归位的制度创新.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共同面向参与的动力、行动与有效性,构成了按参与"分配"、功能集成,以及权能塑造的村民参与促进机制.作为启示,对乡村数字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当关注数字技术执行阶段,注重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

    数字技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技术应用制度创新技术执行框架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有限性"及超越:基于适配困境的考察

    王倩邱锐李颖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迈向数字秩序的基层治理,如何应对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秩序与规则转变,如何进行多主体参与的确权与履责重塑,以超越数字赋能的"有限性",是基层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与挑战.通过基层数字治理中"价值有限性""结构有限性"以及"功能有限性"的理论性解读,深入剖析实践中基于"目标价值—业务标准—技术应用"的三维适配分析框架,发现技术驱动与赋能延伸在"人与数""管与治""整与碎"方面造成了多方供需失衡与规则失配,导致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向"数字负担"演化.应通过理念上重构数字生态价值规范、制度上构建标准化体系、业务上完善系统保障对接、技术上优化基础数据回流共享机制的多维协同耦合策略,不断完善"价值"与"技术"同频的基层数字治理.

    基层治理数字赋能治理有限性基层减负

    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

    贾若祥窦红涛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硬道理的应有之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创新是核心要素、人才是重要支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人力资源现代化产业体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党领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和学理逻辑

    石云鸣姚桓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领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力量共同促成了这一过程的实现: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的拉力;基于民营经济的贡献和作用范围不断扩大形成的内驱力;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不断增强形成的张力.三种力量形成党领导和发展民营经济的三条逻辑线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能力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包容力和融合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正向作用力也不断凸显.未来,要继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民营经济历史脉络逻辑线索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共同性"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哈特和奈格里为例

    韩秋红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奈格里与世长辞是当代西方左翼力量的重大损失,他与哈特关于以重塑"共同性"实现当代共产主义复兴的思想余韵,仍在西方世界回荡.他们以当代数字资本主义劳动方式变化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带来的影响为问题意识,以"共同性"生产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一条从理论和观念形态通向共产主义的新路径.即便他们更多将问题停留在意识和观念层面,缺乏对新变化和新状况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分析使其具有软弱性,但他们对"共同性"的关注仍开启了时代性的新话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思考哈特和奈格里开启的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共同性"的研究,从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层面把握"共同性"之于当代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新意义,是当代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数字资本主义"共同性"生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

    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内涵、原则与路径

    蔡志强袁美秀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毒瘤,是与人类政治生活偕行的痼疾.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腐败发生机理的深刻认知,也彰显着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的科学理念和鲜明指向.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一体推进"三不腐"方针所蕴含的策略和要求,准确把握腐败的形成要素、作用机理和衍生规律,确定科学的实践原则和思路;以"全周期管理"方式将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融于一体,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的广度和深度.

    腐败治理土壤和条件一体推进"三不腐"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功能阐释

    蔡宝刚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旨在发挥法治轨道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功能,使法治轨道成为驱动和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机制和动能来源.要实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技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和不断优化法治轨道在保障科技创新的政策实施、激发科技创新的主体活力、维护科技创新的自由空间、塑造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消解科技创新的伦理风险等方面的调整机制功能,从而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法治动力和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轨道科技创新法治功能

    金融法视阈下的行政执法和解制度探析

    李晓安钟燕华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稳定法(草案)》规定了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正在为金融领域行政执法和解制度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与此同时,虽然行政和解暂未形成理论共识,但金融法视阈下行政执法和解的实践已然先行于理论.针对金融风险处置和证券期货领域中的金融纠纷,行政机关在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下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借助协商民主、公众参与等私法化手段采取的行政执法和解措施,可有效化解纠纷且实现各方获益的经济及社会效果.通过对金融领域行政执法和解措施的实践检视,提出以各方均可获益作为启动行政执法和解制度的前提,通过举证责任的倾斜、"自认"的可适用性与行刑衔接的合规机制相结合,将有助于构建更加符合实践理性的行政执法和解制度.

    金融稳定法行政执法行政执法和解金融风险金融纠纷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知识运用:理论模型与演进逻辑

    张云昊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与技术化,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知识支持就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议题.为此,在梳理西方知识运用理论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运用理论的相关性模型、政策知识模型、知识中介模型、知识"共生产"模型以及过程运用模型.通过对五大理论模型的预设、内容、功能、缺陷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演进逻辑:在认知逻辑上,知识运用理论正由客观主义的"为了政策的知识"向建构主义的"政策中的知识"转向;在实践逻辑上,知识运用理论形成了结果主义和过程主义两大范式.知识运用的五大模型和演进逻辑为中国背景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地图"和重要启示.

    公共政策知识运用理论模型演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