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鄂振辉

双月刊

1008-7621

bacjournal@vip.163.com

010-68007412 68007353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6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思维。为了突出北京行政学院的性质及其地域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自1999年6月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刊物质量关,力求办出特色,得到校内外专家及同行的普遍认可。根据有关专业检索咨询机构统计,《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共有40篇文章被各类报刊转载,在2588种期刊中排第152位;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6个社科经济类专题转载36篇,在2239种期刊中排第106位;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在280种期刊中排第39位;在全国政治、行政学院报转载量排序中居第2位。另有数十篇文章被各网站转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人学意蕴探析

    刘华初王瑜聪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为人类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还能拓宽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延长人的自由时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因而内含深刻的人学意蕴.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应用,体现出鲜明的人学内涵.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人的需求为动力和以人的解放与发展为目的,这充分彰显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人学价值;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不仅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夯实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且通过绿色生产力、数字化生产力的融合与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人的发展空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人的自由时间增多,这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在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积极作用、彰显其马克思人学价值时,我们也应关注易被忽视的劳动者个体需求及其主体性,以及人与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方面.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人学意蕴人的解放与发展

    新质生产力及其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发展

    刘凡熙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紧密结合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开创性、系统性概括,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演进趋势、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框架,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理论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

    "乡村CEO"推动乡村振兴主体创新的实践机制研究

    武晋祝云凤王亚茹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但对于乡村人才创新实践机制的揭示却明显不足.通过对云南省域内多地市乡村CEO政策实践的案例研究,探讨新兴兴村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行动框架.研究表明,与乡村CEO"高嵌入性—高公共性"的主体特征相关联的"主体嵌入—功能融入"框架可以确保乡村CEO的主体合法性与有效性.乡村CEO助推乡村振兴的本质在于其作为村庄运营的主体,通过制度性主体嵌入和结构性功能融入,将探查村庄内部需求和外部发展干预有机融合,以集体资产整合与盘活的职业活动促进乡村内源式发展.前者依赖政府围绕乡村CEO进入、成长、使用、退出的集成式制度牵引,后者依赖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场域内运作,两相顺承,共同驱动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乡村CEO"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户社会交易网络主要矛盾与对接机制——以小农户对接定向市场为例

    谢治菊黄诗雅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问题,使小农户能够直接对接有限市场,现有研究仍比较匮乏.以小农户对接定向市场为例,基于巢状市场理论,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小农户为何对接市场、对接什么市场、如何对接市场、何以对接市场"的逻辑思路,探讨农户社会交易网络中的主要矛盾与对接机制,分析小农户有效对接定向市场的形成过程和持续条件.研究表明,通过中间载体,特定生产者与特定消费者间接或直接对接,构建了点对点的市场交易关系,使小农户拥有固定对接的"定向市场",形成特有的社会交易网络,一定程度上可有效解决小农户难以对接市场的困境.同时,在组织机制、动员机制以及监管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定向市场"的持续发展,促进小农户对接的市场可持续发展,成功地将小农户的生计资源和社会资本转化成收入,实现稳定且可持续的增收.

    巢状市场消费帮扶小农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惠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空转"现象与矫治——城镇化进程视野下的分析

    程同顺朱晨迪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关键,惠农义务教育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致流动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并存.原有的惠农义务教育政策陷入了执行中的"空转"困境,具体表现在:一些施惠措施的目标精准性和时代适应性不足、城市学校义务教育资源难以均衡惠及流动人口、留守儿童义务教育质弱量缺的困局尚未扭转.基于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框架,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发现:公共服务消极供给、顶层设计不足、流入地财政压力过大、农民工参与空间与能力有限是造成惠农义务教育政策"空转"现象的主要原因.基于城镇化进程提出四个矫治路径,即:推进更高质量的城镇化、让农民有更多机会进入公共决策体系、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消除社会歧视,以期提高惠农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教育公平义务教育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城镇化政策空转

    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国国家治理实践与经验的世界价值

    丑则静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和安全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议题及需要统筹实现的两大主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构想,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的国家治理实践全面展开.从世界范围而言,发展和安全的价值目标得到普遍性认同,但发展和安全并未受到同等重视,发展与安全相互促进的治理实践也尚未实现.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践与经验的世界意义正不断凸显.中国相继提出并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全面正视全球发展和安全问题的基础性地位,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助力世界范围内发展与安全治理统筹互促.

    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治理时代价值实践要求三大全球倡议

    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概念框架、核心议题与未来展望

    李文钊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城市的兴起及其有效治理,是世界大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超大城市面临的"城市病",就需要建构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本体论框架,以实现对超大城市治理的认知、诊断和优化,从而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多层次嵌套界面治理体系是理解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本体论框架,这一框架要发挥作用必须能够回应超大城市治理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城市发展.将多层次嵌套界面治理框架应用于超大城市问题分析中,形成一系列需要处理的核心议题,如超大城市的战略议题、超大城市的横向和纵向议题、超大城市的自身议题、政民互动议题等.为了论证概念框架和核心议题的合理性,基于北京市的超大城市治理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以期实现概念框架建构、理论阐述和案例研究三者统一,从而加深我们对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的理论认知.展望未来,需要将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本体论框架应用于更广阔的实践场景,在提升理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同时,推动形成我国自主的超大城市治理知识体系,为我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

    超大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概念框架核心议题北京探索自主知识体系

    非常规任务得以执行的"适配——对接":基层减负的自下而上进路

    肖金明姜宝卿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基层政府职能与所处环境的变化,非常规任务与专职任务、专业化运作之间的张力也日益凸显.通过对东部某市X街道职能部门完成非常规任务的过程分析发现,基层政府可以通过"适配—对接"机制在平衡张力的基础上执行非常规任务."适配—对接"机制包括贯通责任传导、适配主轴资源、整合串联要素,以及显性化对接任务四个步骤,在完成上级部署的许多创新性工作的同时,保证了基层政府内部主轴例行化体系尽可能少受到影响,从而在治理实践中保持了某种程度的平衡."适配—对接"机制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减负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行政体系提供了一个压力排解出口,然而,也会导致向上传达治理能力信号时的虚高,提高上级政府预期,从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加大基层治理与竞争的压力.

    "适配—对接"自下而上非常规任务基层减负基层治理

    超越传统:新型设市的出现与乡镇区划建制的走向——对龙港撤镇设市的观察与思考

    吴翔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的乡镇区划建制设置具有政权组织事实上的派出化、区划分割的面状化、建制设置的差异化三大特征,这样的乡镇设置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区划建制意义上的"市"制在当代中国演化出浙江龙港撤镇设市这一新型设市模式,给基层的乡镇区划建制设置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未来的基层区划建制设置应超越传统的乡镇设置模式,实现从行政与自治的纠结走向两者的有机融合,从城乡分治走向城乡合治,从职责不对等走向职责对等,从多层级走向扁平化,从山川交错走向山川形便.

    新型设市龙港乡镇行政区划行政建制

    动态过程视角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整体性建构

    刘冰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已有研究侧重于结构和功能方面,但动态过程研究还不充分.嵌入性单案例的历时分析表明,党建引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总体上发挥统合作用,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核心作用机制和关键行动策略有所不同.在资源整合阶段,目标模糊的行动主体联系松散,党组织发挥召集力,依靠权威机制实现多元主体的动员和聚合;在共同行动阶段,党组织依靠执行力制定正式规则、实施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中心—辐射网络;在价值共创阶段,基层治理出现多中心格局,发展成为复杂多边网络,党组织采用授权的方式发挥统合力,推动共商和赋能.每一阶段显现的积极中间成果推动共同体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动态过程视角将时间维度带回到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研究中,展现了中国式合作治理的具体过程,同时对实践中的阶段对照和行动选择提供了参照.

    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党建引领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