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医学
北京医学

月刊

0253-9713

bjyxzz@yahoo.com.cn

010-65223466

100005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7号

北京医学/Journal Beijing Med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主要对象是广大中、西医学卫生人员及科研人员。本刊的任务是推广交流北京地区及周边各省市医药卫生科研成果和中、西医药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医学科学水平服务。主要栏目有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综述、药物与临床、短篇报道、病例报告及临床经验交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医结合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薛建军徐紫清侯怀晶王强...
    905-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麻醉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技术在防治此类疾病上疗效确切,但目前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联合甘肃省中西医结合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甘肃省中医院麻醉疼痛医学中心及WHO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GRADE 中国中心/甘肃省医学指南行业技术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遵循循证指南制订的原则、方法和步骤,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共识确定临床问题(7个背景问题和12个临床问题).基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综合证据质量,权衡干预措施的利弊,考虑患者偏好和价值观,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共识会议形成 20 条推荐意见.涉及对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诊断,以及围手术期防治措施.

    中西医结合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指南

    北京市成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研究

    孔邻润陈硕龙鑫李明亮...
    920-924,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北京市成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7-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健康体检大数据云平台构建"北京市海淀区、丰台区和朝阳区体检中心的成年健康体检人群7 836名,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尿酸及相关健康体检数据,以HUA的发病时间和发生HUA为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构建HUA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 500次重复抽样方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运用十折交叉验证评价模型的校准能力.结果 7 836名研究对象中男4 013名、女3 823名,年龄18~89岁,平均(43.0±12.8)岁.随访时间4.89(2.00±5.02)年,期间3 694名(47.14%)研究对象发生HUA,发病密度为126.32/10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SBP、LDL-C、TC、TG、BUN、UA、FPG是HUA发生风险的预测因素,ROC曲线的AUC为0.842(95%CI:0.834~0.851,P<0.05),十折交叉验证得到平均AUC为0.841(95%CI:0.832~0.849,P<0.05),预测的HUA发生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结论 基于健康体检数据建立的北京市成人健康体检人群HUA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效能较好.20~40岁男性和≥50岁女性,BMI超标,BP、血糖及血脂异常人群的HUA发生风险较高,建议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常规监测HUA,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减少和预防HUA带来的健康损害.

    高尿酸血症预测模型健康体检成人

    2014-2023年中国肠外营养处方中电解质补充的文献分析

    陈莲珍范琳琳江华朱明炜...
    925-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处方中电解质的补充情况.方法 以"肠外营养""静脉营养""处方分析""合理用药""医嘱分析"为关键词,检索2014-2023年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有关PN处方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中电解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99篇(成人85篇、新生儿14篇),涉及处方839 026份(成人810 870份、新生儿28 219份).99篇文献中,86篇文献(成人72篇、新生儿14篇)明确PN处方中补充了电解质,涉及处方750 874份(89.49%).72篇成人PN相关文献中,16篇文献明确了PN中阳离子制剂品种补充情况,其中10篇(62.5%)文献同时补充4种阳离子;810 807份成人PN处方中722 655份(89.13%)补充了电解质,其中6 261份(0.87%)处方的电解质补充存在稳定性超量;70篇(97.22%)文献未定期监测电解质补充情况.14篇新生儿PN处方相关文献中,仅7.1%(1/14)文献同时补充4种阳离子;28 219份新生儿PN处方(100%)均补充电解质,其中516份(1.83%)处方存在稳定性超量.结论 我国PN处方中电解质规范使用的比例偏低,表现为PN处方未添加电解质、或电解质补充超量,电解质制剂选择不规范等.建议规范PN处方中电解质补充,并定期监测电解质浓度.

    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电解质合理用药处方

    自体动静脉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血管通路对MHD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欢涂晓文郭俊槐鹏宇...
    931-934,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应用AVF行MHD的66例患者(AVF组),另根据性别、年龄以1∶1的比例选取同期应用TCC行MHD的66例患者(TCC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透析前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如SCr、BUN和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PLT活化指标如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CD63)、GPⅡb/Ⅲ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水平及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D-二聚体(D-dimer,DD)、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的水平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2例患者中男85例、女4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0±7.5)岁;两组透析年龄、透析时长、原发病等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VF组与TCC组SCr、BUN、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两组SCr、BUN、β2-MG水平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VF组与TCC组CD62P、CD63、PAC-1、Sclerostin、D-D、DKK-1的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AVF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T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VF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CC组(10.61%比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F与TCC血管通路应用于MHD的效果相当,但AVF血管通路对MHD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钙化的影响较小,临床可首选AVF血管通路方式应用于MHD.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节律性听觉刺激对大脑前循环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何学金张通
    935-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RAS)对大脑前循环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9月到2023年7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的住院大脑前循环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RAS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口头指示的步行训练,两组均为15 min/d,5 d/周,疗程4周.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0米步行计时测试(10-meter walk test,10-MWT)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比较训练前后两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步速、步频、跨步长.结果 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0~59岁,平均(43.7±8.1)岁.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43.31±3.91)分比(41.21±4.23)分];两组10-MWT较治疗前时间缩短,其中试验组10-MWT短于对照组[26.24±7.36)s比(32.93±8.03)s];两组步频、步速和跨步长较治疗前提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步频较高[(75.46±13.31)步/min比(68.34±12.41)步/min]、步速较快[(0.58±0.18)m/s比(0.51±0.19)m/s]和跨步较长[(0.64±0.21)m比(0.53±0.19)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口头指示患者步行训练相比,结合RAS的步行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前循环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大脑前循环卒中偏瘫节律性听觉刺激平衡功能步行功能

    肺部超声评分和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刘安琪陈亚磊刘虎南赵培宏...
    940-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肺部超声评分(lung ultrasound score,LUS)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4月北京电力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患者71例,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重症肺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估LUS和PCT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71例患者中男38例、女33例,年龄47~91岁,平均(72.8±10.8)岁.随访28 d后,死亡17例(23.94%).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US(OR=1.371,95%CI:1.131~1.663,P=0.001)越高,PCT(OR=1.104,95%CI:1.017~1.198,P=0.017)越高的重症肺炎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越高.LUS与PCT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04(95%CI:0.655~0.953,P<0.001)和0.812(95%CI:0.708~0.916,P<0.001),cut-off值分别为11分和0.8 ng/ml,灵敏度分别为0.870和0.704,特异性分别为0.706和0.882.结论 LUS和PCT能有效预测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对于LUS>11分和(或)PCT>0.8 ng/ml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呼吸功能变化,必要时应用抗生素,给予呼吸支持、保护脏器功能,以改善患者预后.

    肺部超声评分血清降钙素原重症肺炎预后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1年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研究

    张婵郑新瑞蔺栖铭霍军丽...
    945-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术后1年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T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TBI术的患者137例,并对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TBI患者术后发生TD的影响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sTBI患者术后TD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采用Bootstrap 1 000次重复抽样方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 137例患者中男86例、女51例;年龄24~68岁,平均(44.4±5.2)岁.sTBI患者术后随访1年发生TD 91例(66.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8 mmol/L、手术次数≥3次、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时间较长和SCr水平较高的sTBI患者,术后1年TD的发生风险较高.sTBI患者术后1年TD发生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925(95%CI:0.839~0.962,P<0.0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TD发生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结论 基于FBG、手术次数、ICU入住时间和SCr水平建立的sTBI患者术后1年T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的性能较好,具有筛选sTBI患者术后TD发生高危人群的应用价值.

    颅脑损伤术甲状腺功能异常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肺炎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研究

    陈立芳盛崴宣高丹阳于康...
    951-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POP)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9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患者317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通过Boruta法筛选POP发生风险的的基本特征变量,利用重复交叉验证、超参数优化和合成少数类样本的过采样法(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建立POP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包括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邻近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决策树(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4种预测模型,计算预测模型的混淆矩阵参数,分别使用ROC曲线的AUC、精度召回率曲线(precision recall curve,PRC)和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预测模型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净效益.结果 317例患者中男112例、女205例;年龄31~91岁,平均(64.8±10.8)岁;发生POP 28例(8.83%).Boruta筛选纳入的基本特征变量包括术前Hb、术前ALB、BMI、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评分、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手术时长、麻醉时长和术中晶体液用量.RF预测模型的性能最好,其中ROC曲线的AUC为0.995(95%CI:0.991~0.999,P<0.05),最大约登指数为0.909,对应的cut-off值为0.910;PRC的AUC为0.996,预测POP的发生概率和实际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DCA提示在风险阈值10%时,基于预测模型干预获得的净效益较全部干预或全部不干预更高,此时基于预测模型干预的净效益为0.975.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结直肠癌切除术后POP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效能较好,具有筛选POP发生高危人群的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切除术术后肺炎随机森林混淆矩阵偏依赖图

    不同程度肥胖女性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比较研究

    梁胜男郑薇宋伟王小新...
    958-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肥胖女性不同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规律产检并参加北京出生队列研究(注册号ChiCTR220058395)的单胎孕前肥胖孕妇.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肥胖组(28~<30 kg/m2)、中度肥胖组(30~<32 kg/m2)和重度肥胖组(≥32 kg/m2),根据GWG将不同程度肥胖组分层为低增重组(GWG<5 kg)、适宜增重组(GWG 5~9 kg)和高增重组(GWG>9 kg),比较各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2 925例研究对象,其中轻度肥胖组1 431例、中度肥胖组824例、重度肥胖组670例.2 925例研究对象年龄22~50岁,平均(34.2±4.2)岁;孕前BMI 28.0~58.7 kg/m2,平均(30.7±2.6)kg/m2.随着孕前肥胖程度的增加,3组糖尿病家族史比例(分别为21.4%、25.4%和28.8%)、孕前存在血糖代谢异常的比例(分别为4.3%、6.6%和10.6%)、合并慢性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5.0%、6.7%和13.4%)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比例(分别为12.8%、15.4%和18.7%)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孕前肥胖程度的增加,3组GWG逐渐下降(中位GWG分为10 kg、8 kg、7 kg).与轻度肥胖组和中度肥胖组相比,重度肥胖组大于胎龄儿的比例(33.4%比27.7%和30.3%)、巨大儿的比例(15.8%比11.5%和10.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的比例(34.8%比25.6%和28.3%)、子痫前期的比例(17.6%比13.0%和13.0%)及剖宫产的比例(66.0%比57.2%和58.0%)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肥胖组的低增重组早产发生率高于适宜增重组和高增重组(轻度肥胖组为14.5%比10.4%和5.9%,中度肥胖组为14.9%比10.0%和6.3%,重度肥胖组为15.0%比9.2%和5.8%),小于胎龄儿的比例也高于适宜增重组和高增重组(轻度肥胖组为7.7%比3.0%和3.2%,中度肥胖组为4.6%比3.2%和1.7%,重度肥胖组为6.0%比2.6%和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肥胖组中,高增重组的PIH的比例、妊娠期高血压的比例、新生儿体质量、大于胎龄儿的比例均高于低增重组和适宜增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肥胖程度组中,各增重组间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肥胖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存在差异,重度肥胖孕妇的PIH、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分娩的比例较高.不同GWG对不同程度肥胖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产生影响,GWG 5~9 kg孕妇的PIH、早产、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相对较低.

    肥胖孕期增重妊娠结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妊娠期

    BMI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患者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孔娜娜陈蕾赵勇刘斌...
    96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BMI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ies,PGT-A)患者胚胎发育和冷冻囊胚移植(frozen blastocyst transfer,FBT)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妇产科生殖中心行PGT-A助孕的患者511例,收集患者511个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数据,按照年龄分为非高龄组(年龄<35岁)和高龄组(年龄≥35岁),两组再根据孕前BMI分层为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 kg/m2)和高BMI组(BMI≥24 kg/m2).比较高BMI对高龄或非高龄患者的正常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囊胚整倍体率的影响及移植整倍体囊胚后妊娠结局的影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ci回归方程分析优质囊胚的影响因素.结果 511例患者年龄22~47岁,平均(36.5±4.3)岁;BMI 18.5~35.2 kg/m2,平均(22.6±2.8)kg/m2;非高龄组158例,其中正常BMI组129例,高BMI组29例;高龄组353例,其中正常BMI组258例,高BMI组9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BMI和男性BMI对优质囊胚无明显影响,非高龄女性(OR=1.652,95%CI=1.504~1.843,P<0.05)更容易产生优质囊胚.移植整体囊胚后,与正常BMI组相比,高BMI组的流产率增加约两倍(非高龄组16.7%比8.2%,高龄组19.4%比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BMI对非高龄或高龄PGT-A患者植入前的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但高BMI患者应控制体质量以避免可能的流产风险.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非整倍体检测BMI胚胎发育冷冻囊胚移植流产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