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博物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博物院
博物院

双月刊

博物院/Journal Museu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博物馆、家园与家国情怀

    罗攀
    5-6页

    博物馆、文化遗产与关联感

    麦夏兰张靓
    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和家园常因满怀积极的情感因素,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在变化和错位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某些人来说,家和家园却可能限制他们的生活视野,助长排外感甚至是仇外心理.本文探讨的主题是: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如何帮助人们树立既不排外也不过度冷漠的家和家园意识,以及如何让它们与广阔世界建立有益联系.基于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历史,特别是与国家建设有关的历史,本文梳理了二者在建立家和世界的联系中通常所起到的作用.鉴于藏品和博物馆形式中可能还潜藏着其他关联,本文援引了大量近期案例,以期在人口大迁徙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抛砖引玉,在世界范围寻求共鸣和补充.

    博物馆家园文化遗产关联感

    名称之辩:重思中国百年人类学博物馆实践

    罗攀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座以中国境内各民族为展示对象的国家民族博物馆应该如何命名?20世纪至今,围绕这一主题大约出现了四次相对集中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人类学与民族学者如何通过博物馆,表征中国这样由多民族融合成一体的文明国家.这些历时百年,至今悬而未决的名称之辩,折射着中国人类学及民族学界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参与国家民族关系治理的一段历史.

    人类学民族博物馆文明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

    征订启事

    25页

    栖居叙事与流动叙事——以"追寻香格里拉"展为例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的策展思路

    邱玮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博物馆民族主题展览的主要策展方向,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呈现对象,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传播目的.地方性博物馆如何让观众理解"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些抽象概念?本文以云南省博物馆原创展"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为例,从栖居叙事和流动叙事两种视角,以四重证据法为方法论,探讨地方性博物馆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览在策展思路上的可能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栖居叙事流动叙事四重证据法策展思路

    博物馆参与式展览中的个体、社会与实物问题——以"追寻香格里拉"展为例

    王思渝邱玮李睿康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与式理念为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与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云南省博物馆"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展览借助参与式理念,着力解决个体、社会与实物三个导向的问题.该展览反映了博物馆语境下参与式展览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可以着力解决的问题以及可设计的理念.借此提出,参与作为一种方法,应在不脱离实物的基础上,对个体表征及当下社会问题予以关照.

    参与式展览个体表征社会问题实物基础

    旧邦新命:近代中国的再生型博物馆

    史勇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古建筑创设的再生型博物馆是近代中国博物馆的重要类型,始于清末维新,终于抗战胜利前夕,其数量占近代中国公共博物馆巅峰期总量的三分之二.以再生型博物馆为载体,不仅使其所赋存的古建筑获得新生,亦推动了博物馆这一舶来品的本土化进程.再生型博物馆自身虽有短板,发展亦受外部因素影响,但相对于近代中国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其具有共和象征、古建保护、文化产业三重独特价值蕴涵.

    古建筑再生利用近代中国博物馆史

    美国华人博物馆的集体记忆构建

    来欣源徐卫民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记忆是一个群体的意义、价值与经验的集合,更是集体认同的基础.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记忆场所,具有储存并展现历史记忆、唤醒记忆、构建集体记忆,最终增强集体认同感的使命.美国华人博物馆在1980年成立,通过团结华人群体并保存其历史的建馆动因与宗旨、仔细挑选并阐释有华人生活痕迹或与华人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展品,构建美国华人的集体记忆,最后通过与美国华人群体的持续性对话、与时俱进的博物馆活动加强集体记忆,形成美国华人集体的凝聚力.

    博物馆集体记忆美国华人博物馆海外华人

    鲁北陛刻石新考

    谭晨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年,中日学者联合对曲阜鲁国故城遗址进行调查发掘,于周公庙上层建筑遗迹内发现一件带铭刻石,其上刊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故称"鲁北陛刻石".学界对铭文中的"鲁六年"存在"鲁恭王六年"(公元前149年)和"鲁孝王六年"(公元前83年)两种解释.本文重新梳理分析该刻石的出土层位、铭文内容风格和相关文献记载,得出了"鲁六年"最有可能是张鲁王国六年(公元前182年)的结论,为重新认识该刻石提供相应的参考.

    鲁北陛刻石西汉曲阜鲁国故城张鲁王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汉画像相关问题考述

    李重蓉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两次最重要的汉画像收藏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和80-90年代,所藏汉画像资料定级为一级品、三级品和一般等级.通过比较北京地区相关文博单位收藏汉画像的情况,可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汉画像收藏上具有较强优势,在其展陈与研究上富有特色.其中源于重要考古发掘项目的汉画像资料,涵盖了20世纪50年代几大汉画区首批发掘的汉墓画像资料,且不乏精品,具有较高的考古学价值;所见名家旧藏的汉画像拓片,具有较高的史料、艺术等价值.汉画像有着独特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应将其充分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研究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汉画像收藏考古发掘品名家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