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

梁繁荣

季刊

1004-0668

cdzy-xb@163.net

028-87779907

610075

四川省成都市十二桥路37号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学术类)、四川省优秀高校学报,被《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数十家国家权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主要反映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全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数学等方面的新成果、新信息,所载论文要求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先进性、客观性、实践性和逻辑性,并符合国家规范,对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以及辅导基层医技术人员,都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木香及川木香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梁淞婷陈瑞鑫次仁卓嘎蒋桂华...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及川木香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切制、清炒、麸炒、纸煨方法炮制木香与川木香,测定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样品成分组成.结果:经炮制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减少,且随辅料的加入,油量变更少.鉴定出化合物木香生品38 种、清炒品36 种、麸炒品34 种、纸煨品34 种;川木香生品32 种、清炒品35 种、麸炒品35 种、纸煨品34 种.木香经过炮制后,水芹烯、桧烯、石竹烯等一些芳香成分含量降低,去氢木香内酯、石竹素、香叶基丙酮等药效成分含量逐渐升高.川木香成分变化与木香相似,但芳香成分更少.木香与川木香的相同成分有去氢木香内酯、单紫杉烯、榄香烯、木香醇、α-木香醇;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木香与川木香的含量差异物质有二氢去氢木香内酯、mokkolactone、α-木香醇、γ-木香醇、α-bergamotenol、萘、单紫杉烯、α-selinene、2-isoprope-nyl-4a,8-dimethyl-1,2,3,4,4a,5,6,7-octahydronaphthalene、(3Z,3a R,7a S)-3-ethylidene-1,2,3a,4,5,6,7,7a-octa-hydroindene、榄香烯.结论:木香与川木香挥发油中约60%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与生品相比,炮制后二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均有变化,但二者成分的差异减少.其中纸煨法对木香及川木香的化学成分影响最大,辛香气味化合物的减少与一些药效成分的增多可能是纸煨品实肠止泻的物质基础.

    木香川木香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聚类分析

    没食子酸通过NF-κB通路对缺氧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陈洁陈科孟宪丽王小博...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BV2 细胞缺氧损伤模型,研究没食子酸通过NF-κB通路对缺氧诱导的BV2 小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BV2 小胶质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组,通过三气培养箱建立BV2 小胶质细胞缺氧损伤模型,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组分别给予 1.7 g/mL、3.4 g/mL、8.5 g/mL没食子酸进行干预.采用CCK-8 法检测没食子酸对缺氧的BV2 细胞的保护作用,使用试剂盒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含量,ELISA检测上清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Western blot检测BV2 细胞内p-IKK/IKK、p-IκB/IκB和pNF-κB p65/NF-κB p65 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NF-κB p65 的核位移.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缺氧可造成BV2 细胞培养基上清液LDH的活力增加和炎症因子(TNF-α、IL-1 β、IL-6)的释放,细胞中SOD活力降低,MDA和ROS的水平升高,NF-κB 通路(p-IKK/IKK、p-IκB/IκB 和p-NF-κB p65/NF-κB p65 蛋白的表达水平)的激活以及NF-κB p65 的核位移.没食子酸能通过降低LDH的活力,抑制氧化应激(提高SOD的活力,下调MDA和ROS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NF-κB通路相关蛋白的激活以及NF-κB p65 的核位移改善缺氧引起的BV2 细胞损伤.结论:没食子酸对缺氧诱导的BV2 细胞炎症具有保护作用.

    没食子酸缺氧BV2小胶质细胞炎症NF-κB通路

    胆巴浸泡附子的工艺研究

    郑琪何成军刘杰耿昭...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附子炮制过程中胆巴浸泡工艺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方法:从胆巴水溶液的浓度、附子在胆巴水溶液中的浸泡时间、附子与胆巴水溶液的料液比三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考察,参照《中国药典》2020 年版附子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中的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附子中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附片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随着泡胆时间增加、胆巴水溶液料液比减小和胆巴水溶液浓度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总生物碱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综合附子的形态和生物碱含量,确定胆巴浸泡的最佳工艺为 35%-40%胆巴水溶液浓度,以 1∶2 的料液比浸泡附子不少于20 d.结论:胆巴浸泡能有效保存附子,并能够降低其有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优选的浸泡工艺可为胆巴炮制附子规范提供参考.

    附子胆巴浸泡工艺生物碱含量测定

    正交试验结合多指标权重分析法优选金银花喷雾干燥工艺

    赵伟志郑晓英游庭活黄凯伟...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选金银花配方颗粒喷雾干燥工艺.方法:以流膏密度、进风温度、出风温度 3 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方案,通过对干燥收率、指标成分转移率、特征图谱相似度、水分、溶化性多指标权重综合分析评分,选择最优工艺.结果:根据综合评分结果,最终优选工艺参数:流膏密度 1.06 g/mL(60℃),喷雾干燥进口温度200℃±5℃,出口温度 105℃±5℃.结论:本研究可为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

    金银花配方颗粒喷雾干燥工艺绿原酸木犀草苷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中药乐脉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

    汪明君毛洁王伟陈璐...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乐脉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ETCM等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收集乐脉颗粒的化学成分信息;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活性成分靶点;疾病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收集;使用Venny获得交集靶点并绘制韦恩图;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乐脉颗粒活性成分-冠心病心绞痛靶标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通过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乐脉颗粒 7味中药共有 176 个化学成分及975 个靶点,冠心病心绞痛共有234 个靶点,疾病与成分共有靶点65 个;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得到乐脉颗粒通过丹酚酸A、芍药内酯苷、丹参新醌D、亚油酸、拟丹参醛、槲皮素和芍药苷等主要活性成分,参与PI3 K-Akt信号通路、HIF-1 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作用于IL-6、MMP-9、TNF、ICAM-1 等关键靶点来影响炎症反应、缺氧反应和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结合情况好.结论:乐脉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主要与降低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有关.

    乐脉颗粒冠心病心绞痛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风泄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探讨

    曾涓焕刘钰潇雷静申重阳...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泄"之病,古有记载,但今人罕提,未见系统论述者.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实例,从肠道阴肤的角度,系统论述了风泄的主要病机,涉及外风、内风、外风内风夹杂三大方面,并结合了兼夹邪气概括风泄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实践得出风泄久病后常见气虚证、阴虚证或血虚证.本文还总结了中医常用于风泄的三类治法和主要方药,提出外风内袭,以祛风透邪为主;内风者,从肝论述,以息风健脾为要;内外风夹杂者,当用搜风之法.并附验案 1 则.

    风泄肠道阴肤外风内风除风

    试论"治疮不离脾"的理论与实践

    刘滢程宏斌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学中"疮"的范围较广,皮肤病中常见的湿疮、粉刺、疖肿、疔疮等,均可纳入该范围.程宏斌教授在临床上针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这些狭义疮病,基于"治疮不忘湿"的核心思想,提出了"治疮不离脾".程教授通过对湿邪产生的关键--脾的调理,清除体内湿邪,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治疗顽固性疮病,如湿疮、囊肿性痤疮、单纯疱疹等,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本文从临床常见疮病入手,通过列举常用治法和方药,深入分析"治疮不离脾"的理论与实践.

    治疮不忘湿治疮不离脾顽固性疮病茯苓白术汤

    从古今角度探析半夏附子配伍应用

    胡勋陈启兰金如意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夏反附子"历来是多数医者谨守的一条中药配伍禁忌,但随着临床实践的验证,一些医者对半夏附子不可配伍的态度也逐渐有了改变,历代医家使用半夏附子药对治疗顽疾的医案不胜枚举.中医药学界经过长年累月的研究,改良了附子的品种和改变了附子的品性,使得附子烈性减缓,毒性减弱;此外,饮片炮制技术的改进以及减毒中药的配伍应用,使得半夏附子配伍变得更加具备可能性与安全性.半夏附子配伍时需注意煎煮时间、剂量与比例等用药安全性因素.医者结合众多医家的用药经验,抓住"阳虚"及"湿盛"的核心病机,在脾胃、肾系、癌痛、妇科、心系、肺系等各系病症中配伍半夏附子均有不错的疗效.本文旨在拓宽临床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为附子半夏药对临床应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十八反半夏附子应用配伍

    基于色彩属性浅析《金匮要略》面部色诊体系

    廖凌鑫诸毅晖刘薪雨成词松...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色系、色调、颜色的变化三个维度对《金匮要略》的色诊思路进行分析.色系方面,以五色为标准,对采集的面色进行归类,并将色系与病位、病因进行了对应总结;色调方面,以"赤色"的色调为要点,关注赤之浅深、明暗、浓淡、聚散等属性,在诊断过程中分辨出"赤""正赤""少赤""赤斑斑如锦文""翕然如醉""面如醉"等多种不同的赤色,并借此分辨寒热虚实,厘清具体病机;颜色变化方面,主要描述了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变化、误治之后产生的病理变化以及与四时节气相关的面部颜色变化,并借此来判断病势顺逆、病情转归.

    中医诊断张仲景金匮要略面部色诊色系色调颜色变化

    基于"血不利则为水"从湿瘀论治子宫腺肌病

    李若楠杨成成黄利李茂雅...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不利则为水"出自《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提出的一种关于血水之间病理关系的论述.瘀血阻滞是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湿瘀互结型是其较为多见的临床证型.本文通过探讨血水之间互化互病的关系,以"血不利则为水"为切入点论治湿瘀互结型子宫腺肌病,提出瘀血是子宫腺肌病发病之源,瘀血阻滞进而引发津液运行代谢失常产生病理水湿,水湿停滞又加重瘀血的阻滞,瘀血与水湿互为因果、相互胶结而发病,故治疗应调治津血,可选择祛瘀与除湿并行的血水同治法,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血不利则为水子宫腺肌病瘀血水湿血水同治当归芍药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