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判断胶质母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

    梁晓晶张云符永瑰谢雁...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判断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O6-甲基鸟嘌呤-脱氧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eoxyribonucleic acid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材料与方法 对22例甲基化MGMT启动子(methylated MGMT,mMGMT)和29例非甲基化MGMT启动子(unmethylated MGMT,uMGMT)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诊断分析以及对14例mMGMT和14例uMGMT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应用验证.使用3 T MRI震荡梯度回波和脉冲梯度回波进行时间依赖扩散扫描.基于两室模型获取MRI时间依赖扩散微结构诊断指标,包括细胞内容积分数(fin)、细胞外扩散率(Dex)、细胞直径(d)、细胞密度(cellularity)、不同频率的扩散率(D0Hz、D15Hz和D30Hz).比较mMGMT和uMGMT两组胶质母细胞瘤之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首先使用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各指标区分两组胶质母细胞瘤的能力,然后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构建逻辑回归联合诊断模型的可能.两两比较各诊断指标区分两组胶质母细胞瘤的能力.结果 相对于uMGMT胶质母细胞瘤,mMGMT胶质母细胞瘤表现出更高的fin,Dex和cellularity(P<0.05)以及更低的D0Hz(P=0.018).fin对于区分两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能力最佳,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9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和90%,且与其他诊断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fin为独立影响变量,因此无联合诊断模型的构建.以fin>0.16作为诊断阈值进行应用验证,准确度为82.14%.结论 MRI时间依赖扩散诊断指标fin对于判断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表现出较好的应用价值.

    胶质母细胞瘤时间依赖扩散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微结构震荡梯度回波MGMT启动子诊断

    基于压缩感知的心脏磁共振电影成像在左心室应变评估中可行性分析

    王妮吴琛周运锋谈忠孝...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的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单激发CS实时电影(single-shot CS real-time cine,RT-CS)序列及两次激发CS电影(two shots CS cine,2 shots-CS)序列评价左心室应变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64例行CMR检查的患者.每例均行常规分段采集电影序列(segmented cine,Seg)、2 shots-CS及RT-CS扫描.记录三种序列的扫描时间.以Seg为"金标准",对三种电影序列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包括主观评价、伪影评价、图像边缘锐度)、左心室容积功能测量、左心室总体(global)和区域(基底、中间、心尖)应变参数的测量,并通过Bland-Altman图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比较三种序列获得的左心室容积功能参数和应变参数的一致性.结果 Seg、2 shots-CS 和 RT-CS 的图像采集时间分别为(271.72±87.74)、(62.19±33.09)、(29.39±20.6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eg与2 shots-CS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但RT-CS组的评分低于Seg(P=0.001);RT-CS 的伪影均低于 Seg(P=0.038)和 2 shots-CS(P=0.022),但 Seg 和 2 shots-CS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5);2 shots-CS与Seg的边缘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RT-CS与Seg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室容积功能定量分析中,2 shots-CS的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和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低于Seg(P<0.001),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与Se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CS的所有容积功能参数均低于Se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CS序列的容积功能参数和Seg相比一致性极好(ICC>0.910).在应变定量评价中,2 shots-CS、RT-CS的总体和区域的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RS)、周向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及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值均低于 Seg序列,且RT 的应变值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尖部RS外(ICC=0.559、0.529),2 shots-CS与Seg、RT-CS与Seg应变值均有好至极好的一致性(ICC=0.776~0.950、0.716~0.941).无论2 shots-CS或RT-CS,总体应变的一致性均高于区域应变,且2 shots-CS的一致性高于RT-CS.结论 两种CS电影序列,在尽可能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均缩短了扫描时间;尤其2 shots-CS,应变值与Seg相比有很好的一致性,且总体应变的一致性高于区域应变.但CS电影序列获得的应变值低于Seg,推荐在慢性疾病的随访中,应选择同一种电影序列,防止由于序列不同而导致应变值的偏差.

    磁共振成像心脏磁共振电影压缩感知应变特征跟踪

    基于静息态脑活动及功能连接特征分类乳腺癌化疗相关认知障碍

    冯云郭莉莉鲍艺文黄伟...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静息态脑活动及功能连接特征在分类乳腺癌化疗相关认知障碍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乳腺癌(breast cancer,BC)化疗患者基线期(P0期)40人,治疗结束后一周(P1期)33人,治疗结束后半年(P2期)19人以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44人,均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和神经精神学量表评估.功能图像经DPARSF和PRoNTo软件处理后得到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低频振幅比率(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海马功能连接四种数据特征集,利用PRoNTo 2.1工具箱将四种数据特征分别作为机器学习算法的输入,使用二分类法建模.基线期临床数据指标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随访组组内采用单因素ANOVA.结果 与化疗前相比,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一周在中文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抑郁及焦虑评分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组数据特征中,分类化疗相关认知障碍准确率最高的数据特征为fALFF.对模型具有显著贡献的脑区为:右侧枕上回、右额中上回、右侧后扣带回及楔前叶周围.在HC组与BC组以及BC组内各期分类中,准确率最高的为P0期vs.HC组(准确率86.90%,P<0.001),在P0、P1、P2组间,P0与P1组分类准确率高于其他两组(准确率76.27%,P<0.001),在fALFF数据特征分类中,基于决策函数的权值图的分布大部分覆盖了基于体素分析的统计学差异显著的脑区.结论 基于rs-fMRI数据特征的机器学习法可以有效区分乳腺癌化疗相关认知障碍患者,为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

    乳腺癌化疗认知障碍支持向量机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在预测肝泡状棘球蚴病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

    丹增耶昂鲍海华张雪倩龙昌友...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预测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4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HAE的267例患者资料,其中远处转移组88例,无转移组179例,记录其临床及影像信息并在DWI上测量病灶实性部分及边缘带的ADC最大值(ADCmax)、ADC最小值(ADCmin)、ADC平均值(ADCmean).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发生远处转移组患者与无转移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病灶实性部分及边缘带的ADCmax、ADCmin、ADCmean上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计算最佳诊断截断值及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HAE远处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民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实性部分,ADCmax、ADCmin、ADCmean在远处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边缘带,两组间ADCmax、ADCmin、ADCmean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论是否发生转移,边缘带ADCmax、ADCmin、ADCmean均低于实性成分ADCmax、ADCmin、ADCmean.ROC曲线分析显示边缘带各ADC值均可有效预测HAE的远处转移.其中,联合指标预测HAE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效能最佳,AUC为0.955(95%CI:0.923~0.977),敏感度为93.2%,特异度86.0%.结论 边缘带ADC值对临床前期评估HAE是否会发生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各参数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HAE远处转移的预测效能,更有利于个体化、精准化医疗决策的实现.

    肝泡状棘球蚴病远处转移边缘带表观扩散系数磁共振成像

    初探T1 mapping联合DWI识别早期肾间质纤维化的价值

    孔欣悦华晨辰周乐汀庄毅...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早期识别肾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F)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经肾内科医师评估后接受肾穿刺活检的38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同时行T1 mapping和DWI检查,分别测量肾脏皮质T1值(cortex T1,cT1)、髓质T1值(medulla T1,mT1)、皮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cADC)和髓质ADC值(mADC).根据肾脏病理的间质损伤程度,将CKD患者分为无IF的CKD-IF0组(7例)和轻度IF的IF1组(3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20例).分别比较对照组、CKD-IF0组、IF1组的肾脏皮髓质T1值和ADC值,分析皮髓质T1值和ADC值与eGFR的相关性,进一步评估eGFR、皮髓质T1值和ADC值诊断肾间质无纤维化和轻度纤维化的效能.结果 (1)对照组和CKD-IF0组的皮髓质T1值和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T1值均低于IF1组(P<0.05);CKD-IF0组的皮髓质ADC值均高于IF1组(P<0.05),cT1低于IF1组(P<0.05),mT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将对照组和CKD-IF0组合并为IF0组后,IF0组的皮髓质T1值低于IF1组(P<0.05),ADC值高于IF1组(P<0.05).(3)所有受试者的cT1与eGFR呈负相关(ρ=-0.476,P<0.05),cADC与eGFR呈正相关(ρ=0.391,P<0.05).mT1 和 mADC 与 eGFR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单独用eGFR、cT1、mT1、cADC、mADC鉴别IF0组和IF1组时,以eGFR效能最高,AUC为0.8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61~0.962],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88.9%;当联合cT1 和cADC后,鉴别IF0组和IF1组的效能进一步提高,AUC为0.912(95%CI:0.839~0.984),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5.2%;当联合eGFR、cT1和cADC后,达到最高鉴别效能,AUC为0.963(95%CI:0.922~1.000),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96.3%.结论 T1 mapping联合DWI可无创有效地鉴别肾脏IF,有望辅助eGFR来进一步提高早期识别肾脏组织结构损伤的能力.

    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磁共振成像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早期识别

    磁共振结合临床指标对优化O-RADS MRI 4分肿块风险分层的价值

    李彩红李易刘柳周印...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RI特征联合临床指标[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绝经状态、年龄]对优化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varian-Adnexal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O-RADS)MRI评分4分肿块风险分层的价值,并评估能否提高O-RADS MRI评分系统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57例进行术前盆腔MRI增强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卵巢-附件肿块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所有肿块的O-RADS MRI评分均为4分,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评估得出,结果不一致时协商决定.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O-RADS MRI 4分肿块良、恶性组的MRI和临床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将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利用分类与回归决策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构建模型,用于进一步细分4分肿块.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决策树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分别评估优化4分肿块前后O-RADS MRI评分系统的诊断性能,并比较两者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不同经验水平阅片者之间优化后预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57例O-RADS MRI 4分肿块中,良性22例,恶性35例.实性组织T2WI低信号常见于良性肿块(P<0.001).乳头状突起和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分隔常见于恶性肿块(P<0.001,P=0.008).CA125>35 U/mL多见于恶性肿块(P<0.05).决策树模型预测4分肿块良恶性的AUC为0.984(95%CI:0.908~1.000),敏感度97.1%、特异度90.9%、准确度94.7%.(2)应用决策树模型对4分肿块优化后,在整个人群中,O-RADSMRI评分系统的AUC从0.838提升至0.945(P<0.001);在绝经前妇女中,AUC从0.818提升至0.934(P<0.001);在绝经后妇女中,AUC从0.871提升至0.962(P=0.008).不同经验水平医师之间的优化后预测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分别为0.887、0.869).结论 在本研究中,基于实性组织MRI特征联合临床指标CA125开发的预测模型有助于优化O-RADS MRI 4分肿块风险分层,并显著提高了 O-RADS MRI评分系统的诊断效能,尤其在绝经前女性中.

    卵巢-附件肿块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磁共振成像

    mp-MRI影像组学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赵纪福田燕马密密曹新山...
    110-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对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名病理证实为E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以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测试集与验证集,使用3D slicer软件对所有患者横轴位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矢状位对比增强T1WI(contrast-enhanced T1WI,CE-T1WI)延迟期序列进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和十折交叉验证及Person相关性检验对特征进行筛选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使用Rad-score构建各单一序列模型(T2WI模型、DWI模型、CE-T1WI模型)及联合模型(Combine模型),绘制各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评价模型的效能,并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AUC值的差异.结果 最终从T2WI、DWI及CE-T1WI序列中分别保留了 6、3、3个特征.在测试集中T2WI模型、DWI模型、CE-T1WI模型和Combine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6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D:0.772~0.938]、0.768(95%CI:0.645~0.865)、0.912(95%CI:0.830~0.966)、0.927(95%CI:0.865~0.966);在验证集中 T2WI 模型、DWI 模型、CE-T1W 模型和 Combine模型的 AUC 值分别为0.736(95%CI:0.573~0.896)、0.714(95%CI:0.560~0.872)、0.856(95%CI:0.675~0.990)、0.907(95%CI:0.813~0.977).DeLong检验显示DWI模型与Combine模型、CE-T1WI模型的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模型两两之间的AUC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mp-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在术前较好地预测EC的MSI表达状态,且与单一序列相比,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更高,这有助于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子宫内膜癌微卫星稳定性磁共振成像多参数影像组学预测

    基于深度学习的T2 Flair序列提升白质高信号图像质量的价值

    赵如盛徐露露李青徐义程...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重建(deep learning reconstruction,DLR)算法的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在提升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临床怀疑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50例.对患者分别行常规T2 Flair序列和基于DLR算法的高分辨T2 Flair序列扫描.其中DLR Flair序列选择保留未经DLR处理而采用常规重建算法的预处理图像(记为Pre-DLR).采用4分法对三组图像从图像锐利度、灰-白质对比度、脑脊液-脉络丛对比度、WMH显示以及整体图像质量五个方面进行主观评分;比较三组图像中WMH的检出数目和WMH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结果 主观评价中,DLR组图像在图像锐利度、灰-白质对比度、脑脊液-脉络丛对比度、WMH显示以及整体图像质量的各项评分中均高于常规组和Pre-DLR组(P均<0.05);在WMH的计数方面,DLR组识别出的数量大于常规组(P<0.05)而与Pre-DL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评价中,DLR组的WMH的SNR和CNR均高于常规组和Pre-DLR组(P均<0.05).结论 与常规序列相比,结合DLR算法的高分辨T2 Flair序列可以实现在不增加扫描时间的前提下提高WMH图像质量、发现更多WMH微小病灶.

    脑白质高信号磁共振成像深度学习重建算法高分辨率图像质量

    三维高分辨压缩感知对比增强全身MRA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李景阳富青刘小明吴佳威...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单次注射、半剂量对比剂三维高分辨压缩感知对比增强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3D high-resolution compressed sensing contrast-enhanced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S-CE-MRA)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83例临床怀疑全身动脉疾病前来行磁共振全身血管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4例,B组39例.A组行3D-CS-CE-MRA扫描,对比剂总量为0.15 mmol/kg,单次注射,流速为2 mL/s;B组行常规三维高分辨对比增强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3D high-resolution contrast-enhanced 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扫描,对比剂总量为0.3 mmol/kg,分两次注射,每次用量均为0.15mmol/kg,流速为2 mL/s.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独立分析两组25个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并对各段动脉进行评分;选取颈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胭动脉测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NR颈总、SNR股动脉、SNR腘动脉、CNR颈总、CNR股动脉CNR腘动脉总体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腹主、CNR腹主总体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均值高于A组.3D-CS-CE-MRA平均得分优于3D-CE-MRA[(3.41±0.52)vs.(3.18±0.48),P<0.05];腹主动脉、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血管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头臂干、椎动脉、胸主动脉、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血管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评分高于B组.结论 与常规3D-CE-MRA相比,3D-CS-CE-MRA只需一次对比剂注射且无需减影即可快速完成磁共振全身血管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了对比剂用量,缩短了检查时间,提高患者耐受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压缩感知多回波Dixon对比增强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

    5.0 T磁共振呼吸触发和单次屏气两种胰胆管成像序列价值比较

    胡翀王朋何野李少朋...
    130-13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5.0 T超高场强磁共振中呼吸触发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respiratory-triggere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RT-3D MRCP)和单次屏气三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breath-holding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BH-3D MRCP)的成像效果.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男 23 例,女27例)行5.0 T RT-3D MRCP和BH-3DMRCP患者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的RT-3D MRCP和BH-3DMRCP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及客观数据收集比较.主观评分包括对总体图像质量、图像伪影、胆总管、左肝总管、右肝总管、右前支、右后支、第2节支、第3节支、胰管及胆囊管进行4分制评分,客观数据包括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度(contrast ratio,C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配对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组间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年龄、性别、腹痛症状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主观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RT-3D MRCP组SNR、CR、CNR均大于BH-3D MRCP组(P均<0.001);主观评分RT-3D MRCP在总体图像质量、图像伪影、胆总管、左肝总管、右肝总管、右前支、右后支、第2节支、第3节支、胰管及胆囊管评分也优于BH-3D MRCP序列(P均<0.01);BMI与RT-3D MRCP图像伪影评分呈负相关(r=-0.330,P=0.019);有腹痛患者RT-3D MRCP总体图像质量及伪影评分低于无腹痛患者(P=0.011、0.013).结论 5.0 T场强下,对于一般患者,RT-3D MRCP成像效果优于BH-3D MRCP,但对于有腹痛症状及BMI过大患者则可优先考虑BH-3D MRCP序列扫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磁共振成像呼吸触发单次屏气图像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