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耳鸣中的研究进展

    于琛谢佳培刘雪白岩...
    196-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耳鸣作为耳鼻喉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耳鸣的机制非常复杂,且目前缺乏规范化及个体化的治疗.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从微观结构、功能等不同角度进一步探索耳鸣的发病机制,对研究其发病机制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结构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成像技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以及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耳鸣中的应用价值和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为进一步研究耳鸣相关机制提供帮助.

    耳鸣磁共振成像神经机制医学影像学功能磁共振成像边缘系统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评估鼻咽癌分期的研究进展

    莫志英周文娟杨维珍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其进行精准的分期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NPC分期,而常规MRI只能根据肿瘤形态学改变进行分期,具有较强主观性.动态对比增强MRI、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等功能MRI技术通过定量测量,使得对NPC分期评估更客观,但目前这些技术及其参数值对NPC分期的评估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人工智能从影像图像中挖掘到更多信息,在未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综述这些技术在评估NPC分期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鼻咽癌分期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

    MRI影像组学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白颖楠周蓉艳宁子睿李卓琳...
    207-21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腺癌发病率已跃居全球肿瘤性病变首位,且仍呈上升趋势.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已被广泛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力,在评估病灶范围、早期诊断、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中越来越重要;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可以分析肉眼无法分辨的内部纹理特征,在评估肿瘤异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究已证实乳腺癌NAT疗程不同时间点MRI评估各有优劣,多时序评估较单一时序更精准.本综述旨在探讨在影像组学的支持下纵向时间MRI图像评价NAT疗效的研究现状、存在争议及应用前景,以及MRI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患者NAT远期预后的挑战.本研究提示多序列纵向时间MRI图像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肿瘤反应的优越性,为未来影像组学更多分析方法提供思路.

    影像组学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后磁共振成像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李灵余成新李梁
    212-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脏血流受其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较慢的血流速度和人体呼吸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运用超声、CT和二维相位对比MRI(two dimensional phase contrast MRI,2D PC MRI)进行评估较为困难.四维血流MRI(four dimensional flow MRI,4D Flow MRI)不仅能够对肝脏复杂的血流分布进行可视化研究,还能对其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量化分析,是评估肝脏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影像学工具.本文主要介绍4D Flow MRI的技术原理及其目前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临床了解相关疾病的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提供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磁共振成像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肝脏血流动力学

    CT和MRI及影像组学预测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研究进展

    彭乐平张秀玲施柳言黄刚...
    218-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病死率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肿瘤细胞基因改变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导致结直肠发生的常见基因改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医学影像成像方法凭借无创性和个体化等优势已开始在评估结直肠癌高度MSI(MSI-high,MSI-H)状态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随着软件技术不断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以及影像组学方法在结直肠癌MSI-H状态的术前预测、治疗、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本综述旨在总结CT和MRI技术及影像组学方法在预测结直肠癌MSI-H状态中的优势和前景,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和无创的MSI-H预测手段,为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结直肠癌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状态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

    超高场磁共振在骨肌系统的研究进展

    刘苏卫袁慧书
    224-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高场磁共振(ultra-high-field magnetic resonance,UHF-MR)对疾病诊断和细微结构显示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但由于其固有特性,7 T UHF-MR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及部分骨肌系统疾病中.而5 T UHF-MR的问世,似乎为骨肌及全身系统的超高场成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本文重点对UHF-MR的固有物理特性对骨肌系统疾病诊断的影响及UHF-MR在骨肌系统疾病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在增强医师对UHF-MR的了解,拓宽研究者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新型对比剂的开发、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结合,促进UHF-MR在骨肌系统疾病中的临床转化及应用.

    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骨肌系统软骨韧带

    磁共振自旋锁定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何思怡李博伟成官迅
    229-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共振自旋锁定成像(T1ρ成像)能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组织代谢及生化信息改变,其组织定量T1ρ值较T1、T2值更能敏感的反映水分子与大分子之间的低频运动.近年来,研究者们不断改进该序列,并将其逐渐应用于骨关节炎、椎间盘退变、心肌病、肝脏纤维化、肾脏纤维化、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脑胶质瘤等多种疾病.本文将对T1ρ成像的原理、T1ρ值的影响因素、T1ρ成像的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推进T1ρ技术的不断成熟,辅助指导临床诊疗.

    骨关节炎心肌病肝脏纤维化自旋锁定成像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