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科学
财经科学

李萍

月刊

1000-8306

cjkx@swufe.edu.cn

028-87356528/87352248

610074

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财经科学/Journal Finance &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财经类综合性刊物。探讨财经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介绍经济信息。主要栏目有:本期视点、经济时评、理论天地、香港经济观察、专论、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作者沙龙等。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工作者、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为政府、金融引导与碳减排——来自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经验证据

    安梦天李雪娇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是引导资本流向、最大化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政策和金融工具.本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以绿色转型为导向的政府引导基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设立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显著减少了所在地区的碳排放.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得出:绿色政府引导基金在宏观层面通过产业绿色化、技术低碳化、能源清洁化和地方政府财力扩大化减少碳排放,在微观层面通过促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发挥碳减排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碳金融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城市、财务状况和行政能力较好的高行政级别城市设立的绿色政府引导基金更有利于碳减排.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实施,尤其要在碳金融水平不发达和财政能力强的城市优先布局,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产业聚集.

    有为政府政府引导基金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

    股权关联模式、资产证券化定价效率与穿透式监管

    刘文震徐可涵吴文锋
    1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券发行股权关联行为视角,本文使用2015-2023年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违约数据,考察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的定价效率问题.研究发现:初始收益率利差与累计违约率显著正相关,其对债券未来损失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有"股权关联"模式的参与机构会选择放松标准或隐藏信息,初始收益率利差的相应预测能力有所减弱,这表明股权关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债券定价效率存在扭曲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发债主体具有国有企业背景和不同评级方评级意见一致时,股权关联模式对债券定价效率扭曲效应更强.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发现发行机构声誉对债券定价扭曲效应具有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穿透式监管"提高债券定价效率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提供了实证证据,也为我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与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等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初始收益率利差累计违约率参与机构股权关联模式

    风险投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创新

    翟立宏龙舜尧罗皓瀚
    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基于2006-2021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区域创新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Wald检验和LR检验,选取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2)机制分析发现风险投资通过影响区域科技投入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形成对区域创新的直接与空间溢出;(3)异质性分析发现风险投资对于区域创新的直接与空间溢出力度受到城市地理位置、教育发达程度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差异的影响.本文研究揭示了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具体影响机制,试图为国家利用风险投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经验证据.

    风险投资区域创新空间溢出效应

    唯物史观视阈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

    徐志向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唯物史观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科技创新矛盾运动

    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数据交易信用管理体系:特征与机制

    张丽丽章政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作为新质生产要素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标准化性等新质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构建可信的场内交易体系是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探索构建数据交易信用管理制度,以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引导交易双方进场交易是解决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可信流通体系缺失、数据流动不足、场内交易不活跃的"突破口".数据交易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统一互联的数据要素确权登记、数据要素交易相关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分场景的数据要素分级分类系统和数据流通全程可记录追溯系统等四大要件,以及在此基础上运行的进场交易、信用承诺、容错管理、可信认证、质量评价、信用评估、分类管理和信用惩戒等机制,这些机制确保了数据交易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交易数据信用管理场内交易

    工业机器人应用、资源错配矫正与经济持续增长

    杨膨宇贾静郭可佳
    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工业机器人、资源错配与经济增长的多任务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传导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减少经济增长损失,对资本产生重置效应与产业融合效应,延展机器人应用边界,还会对劳动力配置产生替代效应与就业创造效应,从而矫正要素市场的资源错配现象,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减少经济增长损失;异质性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在经济欠发达区域表现出更强的经济增长潜力;空间视域下,工业机器人对经济增长损失的影响存在地理扩散、研发溢出、人力资本溢出与创新扩散效应.研究为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机器人应用的经济增长潜力,矫正要素市场的资源错配现象,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工业机器人应用资源错配矫正经济持续增长空间溢出

    省际贸易与资本跨区域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

    胡晓敏蓝发钦国文婷
    8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结合地区货物运输数据及企业供应链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省际贸易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省际贸易有力推动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表现为省际异地并购数量及规模的显著提升.信息机制及避险机制是省际贸易推动资本跨区域流动的重要渠道.信息机制中,省际贸易联系缓解了地区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为新技术学习提供便利.避险机制中,企业出于规避竞争替代风险及违约风险的动机,提升了其异地投资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省际流出学习效应及流入学习效应同时存在;加强地区营商环境及信任环境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放大省际贸易对资本跨区域流动的推动作用.本文结论丰富了资本跨区域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省际贸易异地供应链资本跨区域流动异地并购营商环境

    城市功能分工的能源效应研究

    张可
    10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的过程中实现节能,已成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2005-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根据企业经营方向识别了城市功能分工,构建城市功能分工指数,验证了城市功能分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功能分工与能源消费整体上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即随着城市功能分工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呈现出先增后减特征,但上述结论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目前中国三大城市群中多数城市的生产性功能处于节能阶段,但服务性功能未达到节能阶段.服务性功能向中心城市集中,生产性功能由中心城市向次级城市扩散,这种空间分异趋势有利于整体节能.本文为城市群空间管理和能源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城市功能能源消费城市群

    劳动力流动、产业空间布局与城乡融合发展

    韩媛媛刘维奇
    11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素流动和城乡产业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城乡两地区、农业与制造业两部门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来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行了数据模拟.结果表明,非农产品消费偏好的增加会增强农业劳动力在短期内的转移动力,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会弱化劳动力转移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将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并有效缩小城乡劳动力福利差异;城乡基础设施服务差距过大会阻碍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区域内与区域间技术溢出分别对产业产生集聚与分散作用;贸易自由度和劳动力迁移成本较低时能促进产业集聚,当城乡融合水平较高时,则会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扩散.

    劳动力流动产业空间布局城乡收入差距新经济地理学

    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王展祥谢绍棋王秋石
    13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发展历史和一般规律表明,实体经济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财政的基石和保障.以工业产值或就业份额度量的去工业化将会使得财政收支发生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基于263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去工业化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去工业化显著降低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其内在机理包括抑制劳动生产率提高、扩大税收流失规模和强化社会保障支出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直接税比重超过门槛值时,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抑制;此外,地方政府适度参与税收竞争,有利于去工业化背景下财政可持续性的提升,而竞争强度超过门槛值时,则强化了去工业化对财政可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切实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与工业的发展上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做好"增效""堵漏""节流"文章、统筹错位竞争与协同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去工业化财政可持续性税收流失税收竞争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