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科学
财经科学

李萍

月刊

1000-8306

cjkx@swufe.edu.cn

028-87356528/87352248

610074

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财经科学/Journal Finance &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财经类综合性刊物。探讨财经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介绍经济信息。主要栏目有:本期视点、经济时评、理论天地、香港经济观察、专论、透视与展望、会计研究、作者沙龙等。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工作者、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财务柔性、同业负债与银行流动性创造

    顾海峰张盈盈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230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务柔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跨境资本流动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财务柔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债务柔性维度,现金柔性维度的财务柔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相对于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及上市银行,财务柔性对国有银行及非上市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财务柔性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负债规模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财务柔性一同业负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有效.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提高会加剧财务柔性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且跨境资本流动的这种正向调节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境间接资本流动层面,而来自跨境直接资本流动层面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财务柔性银行流动性创造同业负债跨境资本流动现金柔性

    企业ESG信息操纵:影响、方式与动机

    习明明刘鹏张卢千漪
    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ESG信息操纵已经阻碍了我国ESG评价制度的发展.文章基于2009年至2022年的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详细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操纵的影响、方式和动机.实证结果表明:短期中企业ESG信息操纵是一把"双刃剑",企业ESG信息操纵在提升财务绩效的同时会恶化非财务绩效.长期中企业ESG信息操纵是"扬汤止沸",企业非财务绩效降低与财务绩效提升相互制衡,ESG信息操纵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误导第三方机构的评级和逃避第三方监管的方式,客观上形成对自身ESG评价结果的操纵.ESG评级较低以及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是上市公司进行ESG信息操纵的重要动机.本文探讨和证实了ESG信息操纵的负面影响和企业进行ESG信息操纵的真实动机,为第三方评级机构和政府提高企业ESG信息监管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ESG信息操纵漂绿

    数字金融发展、公司IPO行为与资本市场效率

    陈秋生王思博何熙琼李佳悦...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公司股权融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对当地公司IPO上市行为的影响,从资本市场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能力的视角探究资本市场效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增加当地提交IPO申请的公司数量,提高公司上市申请的动力,且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传统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和法律环境良好的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公司IPO过会率也会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究其作用机制,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进而提高公司IPO过会率.拓展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能显著降低公司IPO抑价程度,提高上市后的股价长期收益,降低公司上市后股票回报的波动率.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普惠"特性、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融合提供借鉴.

    数字金融发展公司IPO过会率资本市场效率

    马克思生产劳动视域下的生产结构变迁——基于数字零工视角

    刘勇项楠
    4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零工已成为数字时代劳动新形式.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表明,生产性劳动包括雇佣下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过程延伸的运输过程;而非生产性劳动主要是流通领域的价值实现和分割劳动形式.现阶段,平台经济主导下零工就业日渐增长,其中:生产性数字零工表现为直接生产劳动的剩余价值模块化创造过程;运输性零工是运输业劳动的剩余价值创造过程;非生产性数字零工则发挥实现与分割剩余价值的作用.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壮大,生产结构日渐呈现出两类变迁趋势:劳动力从直接雇佣化向零工化变迁,直接生产性为主向运输性、非生产性并重变迁.立足中国实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私有制的平台经济将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内存在,这种生产结构变迁也广泛存在于中国,因此,提出通过加快构建和完善新型生产结构下数字零工权益保障·机制、三类劳动协调发展机制来实现雇工与零工,以及直接生产性、运输性与非生产性劳动协调发展的镜鉴启示.

    数字零工生产结构变迁生产劳动理论两大趋势

    国企混改、产业关联与全球价值链攀升——基于TOE框架的机制分析

    韩忠雪高心仪
    5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背景下,以2008-2022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国有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国企混改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机制以及产业关联形式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国企混改有利于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并且上述结论在纵向产业关联的样本中更显著;基于TOE框架,国企混改主要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提高风险承担、增强供应链韧性进而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和非国有资本参与度较高的企业中,国企混改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积极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国企混改既能收获正向的市场反应,又能发挥资产保值增值的价值创造功能,显著地促进国企长短期价值增长.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和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国企混改全球价值链纵向产业关联横向产业关联世界一流企业

    智能制造能否有效促进企业碳减排

    韩少真张田李辉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不仅能够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研究以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究智能制造影响企业碳减排的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促进企业碳减排.智能制造通过信息效应改善信息环境、资源效应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技术效应激发创新活力、治理效应提升治理质量来显著促进企业碳减排.外部支持与压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高政府补助、高税收优惠等外部支持更多的企业,以及高环境规制、高市场竞争等外部压力更强的企业,智能制造促进碳减排的积极效应更大.内部特征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智能制造促进碳减排的积极效应在国有企业、高碳行业和重点排污企业中显著更强.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智能制造技术能够替代正式制度缺失的角色,促进碳减排的积极效应在市场化和法制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更强.研究结论阐明了智能制造影响企业碳减排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为助推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智能制造企业碳减排信息效应资源效应技术效应治理效应

    政府数据开放、地区要素培育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

    郑浦阳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政府数据开放如何影响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实证发现:政府数据开放会显著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创新活跃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加速地区要素培育,进而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基于创新驱动力视角,政府数据开放对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数据要素利用水平高、融资约束程度大的企业中更显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政府数据开放对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非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集中度高、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中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提高公共资源数据质量和企业提升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政府数据开放数字技术创新地区要素

    劳动力市场的"疤痕效应"及其治理

    安苑冯嘉恩蓝紫苑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匹配微观劳动力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对劳动力市场的"疤痕效应"进行识别.实证分析发现,经济衰退期时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个体,其当期收入比经济繁荣期时首次进入的个体低大约7个百分点,首次工作年的宏观经济增长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大约使个体调查期的收入降低2个百分点,这一影响在工作以后10年内均显著存在且保持稳定,个体间收入差距的持续存在,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显著的"疤痕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男性、大专及以上学历个体、非农户籍个体和体制外就业个体受到初始经济状况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个体主要因工作调整机会受限而使初始经济状况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长期影响.同时,政府的就业保障制度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双向缓解了上述效应.这意味着,无论是就个体福利还是国家的共同富裕目标而言,保持短期的经济增长率稳定,目前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率个体收入疤痕效应收入差距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邓菊秋叶连广龚德昭
    118-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市场分割现象,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导致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本文利用我国2008-2021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了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商品市场一体化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进一步考虑模型内生性偏误和稳健性检验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商品市场一体化的负向效应依旧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商品市场一体化的负向效应在非边界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市场规模较大的城市更加显著;空间效应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易导致个体最优与集体最优的背离,对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商品市场一体化

    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言行一致性"及其驱动机制

    王韧贾文浩朱晓庆
    13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区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治理层面的"言"与"行",同时引入政绩考核和土地财政等潜在制约因素,对全国209个地级市2012-2019年环保政策的"言行一致性"及其驱动机制做了系统诊断.研究发现:(1)土地财政状况改善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执行能力,从而保障"言出必行";(2)上级政府的环保行为模式会透过行政体系传导对下级政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3)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和转移支付会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言行一致性"产生异质性影响.由此,打造统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构建突破土地财政依赖的地方财税体系、强化针对环境保护治理的自上而下行为表率和激励约束,是保障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言出必行"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

    财政分权土地财政环境治理言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