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残疾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残疾人研究
残疾人研究

程凯

季刊

2095-0810

zhaoyanchao928@126.com

010-66580151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残疾人研究/Journal Disability Research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残疾人共同富裕之路——基于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与相对贫困变化的研究

    孙培栋严新明
    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实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缓解残疾人相对贫困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本文采用全国残疾人家庭收入状况调查(2017-2023)数据,运用Shapley分解法将残疾人相对贫困的变化分解为增长因素和分配因素,并讨论了有无劳动收入组群的异质性特征.研究显示,2017-2023年间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上升了 1.80倍,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基尼系数从0.402 7下降到0.371 6,其中转移性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超过50%且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经营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逐渐被挤出.在2017-2023年间,相对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下降主要由增长因素驱动,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减贫的主要动因,分配因素带来的减贫效应逐渐减弱.这一期间的增长具有益贫性,但益贫性在逐渐减弱.通过相对贫困半弹性的模拟分析发现,2017-2020年,快速的收入增长比正向的收入分配更具有减贫效力,而到2021-2023年间,收入分配的减贫效力反超了收入增长.异质性分析发现,有无劳动收入的群体在收入结构、收入分配与减贫动因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建议探索分层分类的治理手段、增加经营性收入占比并减少转移性收入的占比以优化收入结构,以及注重收入分配政策以更好缓解残疾人相对贫困.

    残疾人收入结构相对贫困收入增长收入分配

    农村高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现状、发展困境与政策体系优化

    杨晶刘姜涛李磊刘振杰...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能老年人是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社会需求迫切、对技术要求高、服务难度大的群体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趋向高龄化、失能风险加剧背景下,如何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有效供给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本文结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20年8至9月在山东和浙江两省针对农村失能老年人采集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村高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现状和发展困境,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该群体照护效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九成以上的农村高龄失能老年人愿意在家接受照护服务,但该群体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需求-供给"缺口较大.长时间、高强度的照护工作使得重度失能家庭照护者承受身心健康、经济方面、社会生活维度的多重负担,而我国尚未建立起成熟完善的居家和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应以破解农村高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筹资瓶颈为重点,探索打造多元协同、可持续的失能照护服务保障机制.

    农村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筹资体系照护负担协同治理

    "三重嵌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残疾人服务的案例研究

    徐成铭刘川峰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组织成为助推社区残疾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文章以L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基于"嵌入理论",建构了资源、情感和能力三重嵌入分析框架,回答经由何种具体的运行机制与条件要素能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残疾人服务.研究发现,从构建"信任关系"的角度出发,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以需求评估与资源链接为特征的资源嵌入机制,以情绪疏导与认知改变为特征的情感嵌入机制,以优势发掘与行为重塑为特征的能力嵌入机制.机制的可持续运行也需要具备合法性、专业性和伦理性条件要素,具体而言,合法性基于符号化人物和组织自身社会声誉而建构,专业性通过技术增能与理念创新两个层面而体现,伦理性主要依托情感管理和残疾人自我价值实现而形成.虽然我国培育和发展残疾人社会组织的政策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但也面临着公共性困境、专业性不足、认同度较低等现实挑战,亟待加强相关立法、拓宽筹资渠道、强化技术赋能以及完善协同治理网络,进而激活残疾人社会组织参与活力.

    社会组织嵌入理论社区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团体商业保险的实践偏差与矫正路径

    王旭升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商业保险是残疾人"基本+补充"多层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保社会保障基本范围之外风险和承担基本水平之上责任.目前,我国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残疾人个人商业保险,仅有政府主导型的残疾人团体商业保险.检视生效裁判文书,辅之以各省市残联工作文件与相关保单条款,当前残疾人团体商业保险存在法律规范泛化的制度困境,存在保障程度偏弱、保单条款粗疏、裁判保护畸重等现实问题.未来,我国应通过立法保障机制系统构建残疾人团体商业保险的总括保险投保模式、共保体承保模式及配套支持制度,市场运作机制有效构建险种体系、拓展投保资金来源与设计具化保单条款,司法裁判机制及时调整保护取向、回归中立立场,以期实现保险业营业安全前提下残疾人最大保险保障之目标.

    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补充保障市场保障偏弱司法保护畸重

    专题介绍

    54页

    数字劳动视域下青年残障播主的平台叙事、符号建构与资本异化

    段永杰张元媛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的快速发展,为青年残障人士自我呈现和流量变现提供了机会,但也容易忽略由残障群体所构建出的独特媒介景观,以及在数字领域中出现的二次污名化问题.本研究从残障群体视角出发,考察了残障播主从"表演到策展"的一系列呈现过程.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使得残障个体能够超越地理和身体的限制,促使其更为全面地参与社会生活,有效打破了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但数字平台资本造就了"商品化的身体".要想真正实现"数字化生存"可能导致自我展演内容的异化,造成互联网场域中残障文化媒介景观的崩塌,残障群体身份的再度污名化问题进而复现.相较于对残障群体"在场"的研究,那些"缺席"的群体更值得关注.应设身处地从残障群体出发,更好地利用数字媒介真正实现"感受的共同体",最终实现残障群体与整个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共融.

    青年残障播主数字劳动自我呈现媒介生存资本异化

    书讯

    66,76页

    残障青年数字化就业的实践形态与推进路径

    易艳阳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就业是残障青年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基于"劳动者-就业关系-数字化职业"三重要素,通过四个典型案例考察分析残障青年数字化就业实践,将其划分为"数字化常规岗""数字化技术岗""数字平台型零工""数字技能型灵工"四类形态.归纳来看,残障青年作为特殊的劳动就业主体,在参与数字经济、顺利实现数字化就业的过程中,需具备禀赋素养、人岗匹配、企业配合、数字赋能等基本要件.基于此,以教育就业融合服务增进可行能力、以多元协同促进人岗匹配、以政策引导强化企业责任、以数字治理促进韧性发展,则是推进残障青年高质量可持续数字化就业的必然路径.

    残障青年数字化就业残疾人就业就业服务平台就业

    心智障碍者"双轮驱动"就业模式探析——以太仓市中德融创工场为例

    刘佳怡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合就业是残障者就业的发展方向,但其完全实现需要长期的探索.江苏省太仓市中德融创工场发挥其作为融合就业"前站"的优势,采用庇护性和支持性并行的"双轮驱动"就业模式,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有力保障了心智障碍者逐步分层次地进入竞争性工作环境.该就业模式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机构运营资金匮乏和就业转衔保障不足两大问题困扰着其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需要政府及公共机构强化责任,工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加强就业服务支持等,协同推进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的实现.

    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支持性就业庇护性就业

    民国时期上海残疾院及其慈善活动研究(1919-1937)

    陈召正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是中国慈善事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慈善组织的专门性不断加强,救济方式逐渐由养济结合的消极方式向教养结合的积极方式转变.1919年5月,沪上绅商王一亭创办上海残疾院,专门收容教养贫苦无依、不能自谋生计的残疾人,特别注重残疾人的技能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正式将残疾人群体独立纳入上海社会救济网络.虽然该院的救济范围有限,但是在民国政府不作为或难作为的情况下起到了补充作用.

    民国残疾人上海残疾院慈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