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经问题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经问题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艾洪德

月刊

1000-176X

rfei@dufe.edu.cn

0411-84710514

116025

大连市沙河口区尖山街217号

财经问题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的风格,着重反映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研究部门、高等财经院校的专家学者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产业集群创新与演化研究

    夏杰长陶鸠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产业集群对地理集聚的依赖,企业可以通过远程协作和虚拟网络参与集群活动,实现跨越地理边界的协同创新,形成数字产业集群这一新兴产业生态系统.但数字产业集群在学理上并没有被充分地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演化路径和竞争优势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数字产业集群分为产业数字化集群和数字产业化集群两类,分析这两类集群在核心企业与主导逻辑、平台镜像映现方式、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数据要素创造价值方式等关键演化要素上的差异,并从创新过程的视角尝试构建不同类型数字产业集群的差异化演化路径.其中,产业数字化集群的演化以渐进式的数字赋能为主,经历了从基础数字化阶段的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到多元创新阶段的跨行业协作,再到生态系统构建阶段的全球化整合与生态稳定,展现了传统产业在技术驱动下稳步提升的特点.数字产业化集群则呈现更强的动态性和非线性,其演化路径从数字平台的搭建到动态创新,再到生态系统优化,充分体现了平台经济和网络效应的主导作用.基于数字产业集群差异化演化路径,本文提出了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核心企业及实施差异化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政策等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对厘清数字产业集群内涵、促进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和优化相关支持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数字产业集群集群创新集群演化数实融合

    数字金融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和风险的研究进展

    方意王琦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已成为金融创新的重点领域.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金融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和风险的相关研究.第一,数字金融的边界从银行体系外延伸至银行体系内,从强调技术本身到侧重于各类场景应用,相关测度也从单一的时间维度转向时间—银行双维度,所使用的方法和数据也突破常规.第二,已有研究从信息不对称、经营效率与利润、金融服务便捷性、银行竞争、公司治理和异质性影响等方面分析数字金融如何作用于商业银行信贷供给.再次,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体风险影响的结论不一,对系统性风险影响的研究主要从外部冲击和行业溢出等方面展开.第三,本文进一步提出可拓展的研究空间:考虑新技术、新业务形态,以丰富数字金融的内涵;采用多元数据和新方法测度数字金融;从数字金融与其他"四篇大文章"的协同发展、产生的新型风险、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等方面拓展研究视角;挖掘新的作用机制,探讨商业银行的"言行不一"问题;探讨数字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优化数据治理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设计等.

    数字金融商业银行信贷供给银行风险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理论内涵、时代挑战与突破路径

    张珩张洋
    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是构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首先,本文结合新发展理念系统阐述了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理论内涵,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中国普惠金融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其次,本文分析了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时代特点和面临的时代挑战,提出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具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人民至上、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固本强基、示范共享和开放合作的时代特点.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面临的时代挑战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和金融健康水平较低,无法有效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能级螺旋提升;竞争压力大和"负责任的金融"理念缺失,难以激发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动力;立法体系不完备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推进;政策保障机制存在局限性,难以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最后,本文从强化国民金融教育、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切实可行的突破路径.

    普惠金融新发展理念金融强国

    国企混改何以"改机制""合优势"?——制度变迁视角下混合所有制并购研究

    李维安王琪侯文涤
    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国有企业机制改革,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优势融合,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也是其核心挑战所在.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探讨了如何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改机制""合优势",并分析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混合所有制并购作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代理变量,将并购后企业绩效的提高作为衡量改革绩效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混合所有制并购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所有制并购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并购中引入的民营资本比例越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越高,国有企业高管跨体制联结正向调节了混合所有制并购及民营资本引入比例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的提高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制度环境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存在差异:在市场化水平高的省份、民营经济规模大的行业,以及在金字塔层级长的国有企业中,由于市场逻辑的合法性更高,更有利于国有企业引入、实施、遵循和整合市场机制,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绩效.此外,混合所有制并购对累积超额回报率有正向影响,这反映了市场对此类并购活动的积极评价.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并购高管跨体制联结制度变迁

    基于产权视角的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效机制建设

    公维莲綦好东朱炜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最为深刻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在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当前,为提升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效能,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功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产权观,同时,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成分,探索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配置的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与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相契合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本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定,紧密联系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关系的现状,从主要股东权力制衡机制、控制权与收益权协调机制、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适度融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面,阐释了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效机制建设的理论逻辑与路径,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制度公司治理长效机制

    "逆向混改"能够抑制民营企业金融化吗?

    余汉吕思鑫宋增基
    7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从事实体行业的民营企业金融化趋势愈发明显,如何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逆向混改"视角,使用2013-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有股权参股能够有效抑制民营企业金融化,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战略投资者组中和在行业竞争程度较高组中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国有股权参股通过提高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率和提升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抑制其金融化.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党建入章"和金融监管强度可以显著增强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股权参股在抑制民营企业金融化的同时,可切实推动企业研发产出的增加.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国家防范金融风险和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国有股权企业金融化党建入章金融监管强度

    人工智能如何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视角

    唐要家王蜡唐春晖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均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高数据资产企业、轻资产模式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明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通过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和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降低企业成本和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短周期的时间滞后效应.本文不仅丰富了人工智能对企业生产率影响方面的研究,而且对充分释放人工智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实施"人工智能+"政策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技术应用

    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来自上市公司联合专利数据的证据

    徐远彬黄婷卢福财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合作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经营绩效产生持续性影响.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联合专利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创新能增强企业韧性;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增强效应在大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明显;合作创新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企业韧性;实质性合作创新和策略性合作创新均对企业韧性有增强效应,但实质性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影响更明显.本文不仅有助于厘清合作创新对企业韧性的作用机制,还为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合作创新企业韧性企业生产率创新绩效融资约束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高杨杨洋吴振磊
    114-12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时空分异地理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