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滑模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刘述喜谭欢程楠格王子豪...
    270-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的传统滑模控制系统趋近速度慢和传统滑模观测器存在的观测精度差、抖振严重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滑模抗扰动控制器和全阶滑模观测器的PMSM矢量控制方法.引入滑模面分段函数和双曲正切函数的改进幂次趋近律,在缩短趋近运动时间的同时能有效抑制系统抖振;引入扩展滑模扰动观测器观测负载扰动,提高系统的抗负载扰动能力;设计了基于二阶广义积分器的全阶滑模观测器以实现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采用全阶滑模观测器抑制滑模抖振源的产生,并构造了基于二阶广义积分器的自适应滤波器来提取反电动势基波,同时采用锁相环获取电机转子位置和转速信息.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永磁同步电机滑模控制趋近律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具有大行程的步进型压电致动器研究综述

    张韬马瑞王阳陈玉国...
    280-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克服单个压电元件工作行程有限的不足,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步进运动原理,并据此设计了各种结构的步进型压电致动器.重点介绍了步进型压电致动器的3 种主要类型,即尺蠖型压电致动器、超声型压电致动器和粘滑型压电致动器,分别阐述了这 3 种压电致动器的运动原理和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压电驱动技术压电致动器步进式压电驱动纳米级定位

    液压支架立柱基材27SiMn钢激光熔覆搭接工艺实验探究

    吴文静于贺春张素香
    295-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矿用液压支架立柱在井下轴向和切向受力及易磨损的工作特点,对矿用液压支架立柱基材27SiMn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并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对27SiMn钢表面改性.激光熔覆搭接实验在单道熔覆基础上,熔覆搭接第二道时,基材温度升高,实验条件与单道实验不同.在液压支架立柱基材 27SiMn钢表面进行一系列激光单道熔覆实验,对比单道熔覆层厚度、摩擦磨损实验及硬度等检测结果,找到液压支架立柱基材表面搭接实验的合适参数.搭接处硬度高于基材3 倍以上,搭接后熔覆层比基材更耐磨,实验结果满足实际加工工序需要,并为激光熔覆在液压支架立柱表面熔覆后加工处理奠定有效实验理论基础.

    激光熔覆液压支架立柱27SiMn钢搭接实验

    WOA下的修正后石油管道泄漏模型定位研究

    罗威袁锐波陈有锦朱正...
    30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鲸鱼优化算法(WOA)求解石油管道泄漏模型,得出泄漏孔径大小和泄漏位置.考虑到管道泄漏时流体流态会发生改变,对切应力进行修正,得出更准确的石油管道泄漏模型,之后使用特征线法求解;根据泄漏定位原理建立石油管道泄漏定位模型;然后使用鲸鱼优化算法求解,并将不同泄漏工况下的求解结果与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求解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切应力修正后的石油管道泄漏模型沿程压力最大相对误差为1.02%,流速最大相对误差为3.84%;在不同泄漏工况下,鲸鱼优化算法定位误差在1%以内,泄漏孔径误差在15%左右,比其他2 种算法更准确,且适应性良好.

    石油管道切应力修正鲸鱼优化算法泄漏定位

    逆流式蒸发冷凝型烟气全热换热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逸飞杜震宇华靖
    312-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空气-烟气全热换热过程中,以喷淋水作为中间流体,因 3 股流体热容不匹配,导致系统换热效率受限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烟气余热回收的逆流式蒸发冷凝型全热换热器,用流量极低的水膜代替中间流体,解除其对换热效率的限制.通过建立换热器的二维模型,对其热湿传递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气体流动方式、烟气入口流速、喷淋水质量流量、换热板长宽比及通道间距对全热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体流动方式为烟气上进下出、空气下进上出,烟气入口流速为2.5~3.5 m/s,换热板长宽比在3-5,通道间距为5~7mm时,全热换热器换热性能较好;在满足空气保持饱和状态条件下,喷淋水质量流量越小,全热换热器性能越好.

    烟气余热回收全热换热器数值模拟传热传质逆流

    一种流体驱动式管道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运动分析

    施涛袁锐波邵禹然陈坤...
    32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和油气管道参数设计了一款模块化链式管道机器人,用于解决传统流体驱动式管道机器人周向体积庞大,摩擦阻力难于准确预测的问题.通过三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机器人模型,依据机器人和管道几何形貌对管道机器人驱动力、摩擦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新设计的管道机器人摩擦阻力可实时检测,最大摩擦力相对于传统皮碗接触支承式管道机器人减小40%,适用最低管道流速为4m/s.以此为理论依据给出了机器人在管道内的速度控制方案.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机器人压差调节效果进行仿真.以现役油气管道和市政供水管道最大流速为条件,对机器人驱动单元中不同结构的密封皮碗最大承载压力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边沿变曲率倾角皮碗相对于传统直板皮碗在抵抗受压变形和密封性能方面均有所提高,更适合管道机器人驱动单元和管壁之间的保压和密封.

    结构设计摩擦阻力运动分析速度控制皮碗改进

    应用APSO改进BP-PID的PEMFC热管理系统温度控制研究

    杨何赵津刘照吴佳勇...
    332-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客车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热管理系统在连续变载工作参数变化时温度波动大、响应速度差等问题,提出以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APSO)改进BP神经网络比例积分微分控制(BP-PID)的控制方法(APSO-BP-PID),改善了BP-PID学习速率慢、易于陷入局部极值问题,使燃料电池系统在工况变化时能够快速调节、减小温度波动.在Simu-link平台上搭建模型仿真,以所提方法控制电堆出口温度以及进出口温差,并与BP-PID、PID 2 种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APSO-BP-PID方法控制的效果更好,对比BP-PID和PID,在连续变载工况下的平均调节时间分别缩短约59s和97 s,工作参数变化时温度波动相对降低46%和40%,所提控制方法温度波动更小、调节时间更短.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神经网络PID热管理

    单体NCM三元锂电池热特性实验与仿真研究

    王盛袁文奇尉庆国任润国...
    340-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NCM三元锂电池在FSEC赛事工况下的热特性规律和应用于FSEC赛事的可行性,先通过实验探究了电池的内阻和SOC的关系以及电池在模拟赛事工况下放电时的温度变化情况,然后基于电池内阻和SOC间的关系,建立了电池热效应模型,利用此模型计算了仿真条件下电池的温升和温差变化情况.将实验和仿真数据相结合,对比分析得:① 在正常赛事工况下,所研究电池的温升和温差变化与放电时间呈正相关;② 电池在所设定的正常放电工况下均能正常工作;③ 仿真和实验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所建立的热效应模型较为合理.最后通过增加对电池在极限工况下放电时的热特性研究,验证了所研究电池能够应用于FSEC 赛事,且所探究电池的热特性规律和热效应模型较为合理,为后续车辆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奠定相应的基础.

    电池热特性温升实验HPPC内阻实验CFD仿真

    漏电流式颗粒物传感器内粒子沉积影响因素研究

    施盛耀汤东李天祥
    349-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国六排放法规中新增的对颗粒物数量监测的要求,亟需提出一种适应柴油机排放环境的具有优良准确性和实时相应性的颗粒物测量技术.介绍了一种漏电流式颗粒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使用文丘里管结构吸收颗粒物,通过内部浓度测试区内荷电的颗粒物产生的漏电流描述颗粒物浓度.为解决传感器内部颗粒物沉积导致传感器测量精度下降的问题,需要了解颗粒物在传感器内的运动规律及沉积方式,故开展了流场等场域在传感器内分布规律的模拟研究.通过颗粒物沉积方式受各场域分布影响的模拟结果得出颗粒物沉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温度的升高直接导致3 种沉积速度增大;同时,废气流速对3 种沉积速度的影响不一,电泳与惯性碰撞沉积速度都与废气流速呈正相关,而热泳沉积速度与之呈相反趋势.

    颗粒物颗粒物传感器颗粒物沉积机理数值模拟

    新型相变蓄热式电加热装置蓄热性能优化研究

    郑炜博孙东李云飞李炜...
    35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降低原油黏度的加热方法主要是电加热,而全天电加热的方式存在高能耗和高成本的问题.为满足环保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将原油降黏加热法与谷电、相变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相变蓄热电加热装置,并对装置的相变蓄热放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不同进口流量和泡沫金属孔隙率对放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工质进口流量的增加,出口温度不断降低.并且,当出口温升为10℃时,装置进口流量可满足1.413~2.120 m3/h的流量范围.同时,泡沫镍的加入使相变材料内部温度更加均匀,而且相变材料内部温度随泡沫金属的孔隙率的降低而降低.采用增加电加热棒的数量和降低单个电加热棒的功率的方法,对装置进行结构优化,使得局部高温现象明显改善.利用该装置既能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原油降黏相变蓄热电加热谷电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