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规律与启示

    钱诚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系统部署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回顾发达国家经济史,工业化无疑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接近完成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吸收并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并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如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加速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统一市场和城市化进程、重视教育和社会公平等.为推动我国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总结得到 8 点启示: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是积极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三是适时有序推动产业升级,四是加快形成资本积累,五是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六是重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七是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八是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特点经验启示

    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内涵特征、经验启示与实践路径

    吉伟伦黄锟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新质生产力作为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更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前景的生产力,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剖析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即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种以县域发展为重点,强调城乡内外部协调,发挥城镇的引领作用,进而实现城乡间高效联动的、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以此为基础,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同时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需要厘清的五大重要关系,探索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具体而言是以市政合力、城乡产业融合为支点,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动能,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关键,以县域发展为主阵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经验启示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向

    李桂花吴诗洁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新质生产力以"创新"特点推动绿色创新技术升级,以"质优"关键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形成,以"先进"本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而实现生产力构成要素优化跃升,这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必须紧跟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趋势,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这一绿色生产力的核心理念融入生产活动中,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新质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绿色创新技术产业载体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现代化的空间溢出效应

    赵庆
    3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战略需求.选取 2012-2022 年省际面板数据,从空间视角检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际间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存在路径依赖性,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从直接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且稳定地促进产业链现代化,但在西部地区这一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周围地区资源产生"虹吸"作用,导致临近地区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对本地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然而,在西部地区,这种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是稳健可靠的,基于此,提出加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发挥要素溢出效应,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降低东部对中西部地区"虹吸"效应等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产业链现代化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关联与实现路径

    侯美樾张东祥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数字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先进的数字技术以及强大的数字产业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数字经济的必然走向,为数字经济指明了战略指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数字经济在质量和数量上双重跃升,要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了发挥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应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应用,加快数字人才培养,并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数字支撑.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实体经济数字产业

    基于LdaVecNet模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热点与趋势

    袁朋伟张涵玉
    6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挖掘国内外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基于2010-2024 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揭示发文趋势与动态,通过LdaVec-Net模型进行主题抽取与内容挖掘,从时间维度追踪主题演变,最后运用线性回归进行热点主题识别.结果表明: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商业模式、产业链协同、企业生产率方面的机制与效应;国际研究热点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金融科技、消费者行为、企业绿色创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供应链韧性、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LdaVecNet模型主题挖掘主题演化研究热点

    数据资源入表:涵义、争议与路径

    苏子豪方帅钟超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数据资源的可辨认性得到提升,部分数据资源能够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对相关资产的确认条件.数据资源逐渐能够从自创商誉之中被剥离出来,作为独立产生经济利益的资产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在此背景下,《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作为会计规制对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积极响应,为企业确认数据资源提供了制度依据.然而,数据资源入表仅是一种会计规制,其作用不应被放大至代替数据资源本身产生经济利益,也不应被认为是其他数据基础制度的前提.数据资源入表在当前阶段仅能对要素市场建设产生引导作用.数据资源入表的争议体现在可辨认性和潜在不当减值两个主要方面.目前,数据资源的会计规制倾向于稳健,这一价值导向与环境条件相适应.数据资源的计量属性应向公允价值转变,可探索采取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披露的方式为这一转变做好准备.数据资源会计信息需求应从稳健可靠转变为决策有用,这有赖于数据要素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要素数据要素市场商誉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韧性:来自中国制造业"三维"面板数据的证据

    黎绍凯高玉英
    9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数字化转型在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的作用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2007-2019 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刻画微观企业数字化水平,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成本优化、网络协同创新和要素高效配置等途径实现的;(3)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高技术含量、上下游关联性较强以及高竞争性的行业中更显著;此外,相对于成长期企业、终端面向客户的企业,成熟期企业和中间品供应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更明显.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韧性的具体效应及作用机制,也为制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基于此,提出要着力通过数字平台建设和内部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探索数字技术在传统制造环节的应用场景,加强制造业供应网络中上下游企业的联动效应,构建良好的产业链数字化生态系统,根据行业差异性特征实行渐进式数字化转型,制定适宜的支持政策和加强数字配套设施建设等政策启示.

    数字化转型产业链韧性降本效应协同创新要素配置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系统实践进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张晓洪崔高帅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创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基于此,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有以下4 项实践路径:一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性;二是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协商性;三是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拓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性;四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下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由此构成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框架,确保民主形态更加贴近民心、体现民意、发挥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性视域下大模型介入数字文化生产的风险与策略

    高明刘皆成杨智雄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事业"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重要论断,指明了数字技术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旨归.而大模型介入下的数字文化生产过程却恰恰存在以技术目的僭越人的目的,以物的价值取代人的价值,以"离身"取代文化生产的"具身"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对此,需在聚焦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构建人主机辅的数字文化生产关系;在规制平台资本运营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数字文化生产环境;在依托具身装置的嵌入中,实现具身性实践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从而打造大模型介入下彰显人民性的"人机共舞"式数字文化生产新模式,为在数字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站稳人民立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新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大模型数字文化生产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