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孙芳城

双月刊

1009-8135

cqsxxyxb@126.com

023-58105721;58102565 58108006

404100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780号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重庆三峡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理论刊物。本刊遵循学术开放原则,注重对三峡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长期开设“三峡文化”、“移民专题”、“三峡发展”、“三峡生态与环保”等特色栏目。以本土性、现实性、持续性和学理性见长。多年来得到了社会多方专家和领导的支持,本刊近年来在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2000年列全国综合性大学人文学报被转载篇数排序第56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峡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教育价值探究——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

    李虎林毓灵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业态融合的背景下,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代表的三峡地区诸博物馆积极主动增强与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设计并衍生出众多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通过将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元素植入日常用品,开启研学体验及运用热点联动古今等方式,呈现了自身的教育价值。三峡地区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普适性与主题性相协调、古为今用与别出心裁相统一、数字技术与三峡区域特色相结合的特点。通过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开展馆际合作、实施多方联动等方式,既可以赋予博物馆文创产品新的教育内涵,也可以扩大产品推广渠道和受众范围,促进文创产品教育价值的实践和延伸。

    三峡地区博物馆教育价值文创产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三峡水利遗产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文化价值与构成研究

    高月彭福荣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峡水利遗产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体现,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文章从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层面,探讨了三峡水利遗产的构成,包括供水、灌溉、防洪、航道治理、水力发电等工程,以及文艺遗产、水利民俗和与水相关的音乐歌舞。重庆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能够集中展现三峡水利遗产的价值,呈现三峡工程的新面貌,推动长江文化的创新发展。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水利遗产文化价值遗产构成

    Z世代青年情绪消费的现实表征、形成原因与引导策略

    魏代文陈华洲
    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Z世代青年作为当下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其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将情绪消费推向主流。作为丰裕物质的享有者、网络空间中的独立者、新事物与新个性的引领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他们的情绪消费呈现出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情感需求、以符号消费为象征的身份认同、以个性凸显为追求的话语表达、以爱国情感为内驱的价值支撑等现实表征。情绪消费升温并非空穴来风,情绪价值背后的资本性扩张、消费主义思潮在消费领域的感性传播、网络媒介环境下兴趣圈层的情感共振以及Z世代青年群体解压悦己的心理渴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情绪消费的消极影响,应从政府调控、文化引领、责任担当以及情感关怀等方面着手,正确引导Z世代青年的情绪消费,保障Z世代青年健康成长。

    Z世代青年情绪消费情感价值圈层

    数字经济赋能重庆市两业深度融合:内在机制、制约因素与优化路径

    袁胜超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简称两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国两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区域,重庆市通过数字经济赋能的两业融合模式,迎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从供需结合的视角剖析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赋能机制,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重庆市两业融合的现状,深入探讨制约因素。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从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协同机制、推动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加强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等维度,提出推动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两业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

    郭鹏飞何建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测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对推动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绿色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熵值法测算西南地区三省一市 2012-2021 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该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按子群将区域差异的来源进行分解。结果显示:2012 年以来,西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且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从省际层面看,四川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其后依次是重庆市、贵州省及云南省;从区域差异的贡献看,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大,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最小。

    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差异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

    绿色双渠道农产品供应链的广告溢出效应研究

    魏光兴王思怡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绿色双渠道供应链中,合作社利用线上广告营销来推广绿色农产品,不仅能促进线上销售增长,还能提升零售商的线下销售量,形成广告溢出。基于合作社主导的绿色双渠道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的构建,分析广告溢出对供应链销量、定价、农产品绿色度和成员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告溢出会同时增加线上线下销量,其中线下销量提升更多;广告溢出会同时提高线上线下零售价格,还会提高线下批发价格;当消费者的绿色偏好较强时,广告溢出会提高农产品的绿色度,反之会降低农产品的绿色度;广告溢出会提高合作社和线下零售商的利润,尤其对线下零售商利润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双渠道供应链农产品绿色度广告溢出影响效应

    老龄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发展老年智能产业的可行性及发展策略研究——基于SWOT-PEST战略管理视角

    周超张新靓袁瑄琪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长三角地区面临严峻的区域老龄化问题,亟需布局老年智能产业,以缓解区域老龄化危机。基于SWOT-PEST态势分析法研究老年智能产业,旨在探讨长三角地区发展老年智能产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老年智能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并受益于区域老龄政策的有利时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及丰富的区域一体化合作经验等优势条件,但也存在制造业成本上升、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针对性发展政策缺乏等劣势。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老年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整合产业资源及加强老年产业人才培育等。

    老龄社会长三角地区老年智能产业SWOT分析PEST分析

    论新世纪以来城乡"生态"叙事的一种趋向——兼及对作家"生态观"的反思

    李雪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遭到了制度层面的割裂与等级划分,使地缘空间上的城乡生态叙事出现空间化的特点。然而,百年来中国乡村已发生结构性位移与巨变,"亦城亦乡"的现实状况衍生出新问题,赋予文学以新的话语结构。"荒芜的乡村与肮脏的城市"现实要求作家反思单向度的价值观,寻求乡村和城市的"联姻"。这不仅是城乡间生态要素的多元共生,更是城乡间文化资源的互补、互通与互建。因而,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如何以一种新的"生态观"来统筹城市与乡村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变革,是今后城乡叙事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也是城乡之间互利、对话新生态格局生成的前提条件,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新世纪城乡生态叙事趋向"生态观"反思

    意象叠加与都市感性——论施蛰存"意象抒情诗"的现代色彩

    李朝平朱泌霓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美意象派诗风的浸润下,着眼于现代汉诗的转型与发展,1930 年代初的施蛰存通过选择性地译介、步武英美意象派诗歌,于繁华沪上的都市场域中走出了一条"意象抒情诗"之路,由是与取径法国的戴望舒式之诗形成区隔。凭借意象派最为珍视的意象叠加技法与都市感性呈现,施蛰存试图从艺术和内容层面重塑新诗品质。无论是对坚实、清晰意象的刻意追寻,还是对融合、互渗意象组建模式的执着营构;无论是都市题材的萃取,抑或瞬时感兴的把捉,皆体现出明晰的现代脉动与感受。更兼《现代》《新诗》诸志之引领,汇入徐迟、邵冠华、陈江帆及禾金等人的力量后,"意象抒情诗"之幽径渐成通衢,蔚然一时。

    施蛰存现代诗意象叠加都市感性

    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师德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许楠刘沥沥郑贝嘉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需要贯穿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必要环节,能为师范生提供师德体验、情怀培育的真实场域。在教育实习阶段,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可为师范生奠定从教信念的基础。基于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三峡学院2024届360余名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以实习学校的管理人员、指导老师、培养高校相关人员为访谈对象,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教育实习中的"师德养成"教育仍存在如师范生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实习学校活动开展不够丰富、培养高校沟通联动不到位、社会大众支持参与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为提升教育实习中的"师德养成"教育成效,师范生需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实习学校需主动形成师德活动循环圈,培养高校需积极联动多方主体,社会大众需广泛凝聚教育合力。

    师范生教育实习"师德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