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徐仲伟

双月刊

1673-8268

wkxb@cqupt.edu.cn

023-62461033

400065

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栏目有:名家专家论坛,哲学(含哲学史),经济学(含信息经济),西部大开发,政治学,博士论坛,教育学,法学(含信息法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文化研究(含语言学、文学史),德育与网络(含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社会学。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学报优秀期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期刊,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收录期刊,新华文摘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觉文化时代主流价值观认同机制的三维透视

    李钰阳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视觉文化时代,人们认识、感受与想象世界的交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更深层次上重构着人们观看自我与观照世界的价值观.可以说,视觉文化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内蕴着影响人们精神成长与意义建构的价值判断与存在样态.面对视觉文化世界的兴起,增进主流价值观认同必须有新的应对思路.这就要求,在本体论上善于把握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建构机制,明晰其图像符号图式符码文化意象的生成意理,旨在触发受众快乐原则下的瞬时情感认同,引导现实原则下的抽象理性认同,最终形塑理想原则下的坚定信仰认同;在认识论上全面理解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阐释机制,在对道器之辨、言意之辨、情理之辨的经典核心命题的回答中全面理解视觉化物质与精神对象的存在方式与状态,增强视觉文化时代下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凝聚力与穿透力;在方法论上发挥好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叙事机制,运用表征与交流的解读方式创造视觉世界、隐喻与转喻的修辞手法传递价值蕴含、渗透与召唤的表意功能缝合意义鸿沟,展现在终极价值呈现上的天然叙事优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拓宽视觉叙事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效益,提升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视觉化效应.

    视觉文化时代主流价值观认同建构机制阐释机制叙事机制

    智媒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嬗变与重构

    敖永春周晓萍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媒是以智能技术为驱动、进而重构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新型媒介.因其自身的智慧化和智能化特质,智媒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构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场域.在智能技术迭代升级、智能媒介加速发展以及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生产人机协同、话语体系开放鲜活、话语叙事形象立体、话语传播精准匹配等新特点.同时,智媒场域也导致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一系列新的现实隐患:智能化话语生产挑战传统意义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中心地位,繁杂化的话语内容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导向,多模态话语叙事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范化和严谨性,算法化话语传播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认同感.鉴于此,构建智媒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智能化话语生产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领导力;扩容"向上向善"的话语内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优化"主流价值"的多模态话语叙事结构,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感召力;明确"价值导向"的推荐算法原则,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智媒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嬗变重构

    技术变革中的网络意识形态挑战及治理进路

    李思雨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进行剖析,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廓清技术变革对意识形态发展形成的认识迷雾.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随着技术变革呈现出的日趋复杂的态势,分析当前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议程设置隐蔽化、流量化、圈层化特征,算法推荐等新兴技术手段影响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以及意识形态治理理念有待提高等问题,应以战略思维统揽意识形态治理全局、以生态思维营造意识形态治理环境、以创新思维优化意识形态治理要素,实现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的转变.应以思想"举旗",讲好中国故事;舆论"导流",培养意见领袖;导向"破圈",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治理.还应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及多元共治的网络平台治理体系、健全网络平台法律法规体系、压实细化各类型平台的主体责任等手段,以及从技术层面解决信息茧房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极化倾向的问题,优化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提升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效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技术变革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算法推荐

    网络意识形态视域下"数字崇拜"的样态嬗变与风险防控

    梁罡杨义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崇拜"是一种因对数字技术过度依赖而造成的数字遮蔽事实、数字主导话语以及数字引领价值的颠倒性社会现象,是资本逻辑推动下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数字崇拜"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容易丧失理性判断的意识形态认知基础、形成物化的意识形态心理依赖,甚至成为"数字崇拜"的意识形态信徒.网络化世界是"数字崇拜"思潮的现实土壤,网络为"数字崇拜"的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并助推了"数字崇拜"思潮的蔓延."数字崇拜"从数据主义到数字资本主义、再到数字拜物教的样态嬗变过程体现了其意识形态化的重要特征与未来趋势."数字崇拜"的信徒认为"数字即信仰",表现出对数字技术、数字价值的过度追崇,甚至围绕数字来建构社会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数字崇拜"不断影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争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要有效防控"数字崇拜"造成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前提是培育提升社会大众的数字主体意识;风险防控关键是推进数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消解数字资本的意识形态侵蚀;风险防控保障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筑以人为本的数字正义空间.

    数字崇拜意识形态数字异化样态嬗变

    在流行音乐中发现杜甫:杜甫的当代认知与文化阐释

    李煜东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研究指出,杜甫及其诗文展现出的人格、仁爱情怀、生态意识、爱国思想、清廉文化等均极具当代价值,值得且需要重视和汲取.然而,关于现实大众究竟是如何理解与认知杜甫的,却缺少细致的分析.本质上,转换研究视角,从"既成事实"出发,充分了解大众如何看待杜甫,实是做好阐发、传递杜甫当代价值的关键前提.网易云音乐收录了相当数量以杜甫为题的歌曲,从中可以得见杜甫的大众接受形象.具体而言,一方面,此类歌曲基于杜甫个人的情感,提炼出杜甫孤独与坚持的形象,并引申出杜甫蕴含的精神力量,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在人生迷茫时刻,可以从杜甫那里汲取力量.另一方面,歌曲通过对"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诗名篇的引用,并采取别样的穿越书写,使杜甫置身于当今社会,在对比中展现当代的稳定与繁荣,这注重的仍然是杜甫超越自身的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形象.至于杜甫"快意清狂"的形象则基本被当代杜甫歌曲舍弃,表明目前对杜甫形象的认知尚存不足,这也是多数歌曲曲调低沉、氛围悲凉,且贯穿阴郁之风的根本原因.从当代流行音乐中发现杜甫,既能充分了解杜甫的当代认知,便于进一步围绕杜甫展开文化阐释,又能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与发扬提供例证与思考进路.

    杜甫流行音乐当代认知文化阐释

    抗战歌曲与现代黄河形象建构——以歌词为中心的考察

    李晶柯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黄河具有超越自然属性凝聚民族精神的符号意义,黄河的象征性文化意涵是从近代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结构性震荡,"民族""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国家"等概念被提出与传播,"黄河"在此背景下登上文化舞台,开始具有民族、国家等象征意义.近代学堂乐歌中首次将黄河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由杨度作词的《黄河》奠定了现代黄河形象的基础,曾志忞将其谱曲收录于《教育唱歌集》,《黄河》也随着学堂乐歌、梁启超《新民丛报》的传颂与推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黄河的文化意义不断得到书写与丰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创作呈现井喷式增长,数量众多的黄河主题歌曲创作赋予了"黄河"系列现代象征性内涵:从抗战初期河患形象中所展现的民哀,到怒吼形象中体现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再到黄河形象中承载的军民鱼水情,黄河成为了一种话语符号,具有传递思想、形塑意义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话语权力,塑造着人民的共同意识.以黄河为主题的抗战歌曲凭借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时代话语的塑造下建构了群体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黄河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等现代意义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形象建构抗战歌曲民族国家

    葛亮小说语言风格探析

    罗欣怡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葛亮是当今香港文学中的重要作家,曾凭中篇小说《飞发》获得鲁迅文学奖,近年来又以新作《燕食记》进一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研究者们要么将目光集中于其小说中的饮食风物与岭南文化,或再议葛亮自《北鸢》而起的对民国历史与文化的怀旧以及匠人心思,偏重于文化解读,却大多忽略了对葛亮小说语言的探析与考察.葛亮小说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在早期的短篇小说集《七声》中,其小说便在形式上多短句,富有节奏感,内容上语词克制,常以简洁干净、平淡克制的含蓄风格来传达人物信息、表现人物情感.自首部长篇小说《朱雀》始,葛亮以古典词汇的融入、省略与倒装句式的运用以及长短句相生的叙述节奏等方式展现了其细致、从容的叙事姿态,增强了小说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这种古典韵味在另一部长篇《北鸢》中得到了强化.同时,葛亮也在不断地试验、变换着小说的语言风格.他在《猴子》《飞发》《燕食记》等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夹杂着多种文体、语体及方言,通过语域与方言的偏离进一步促进了小说内部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生动性与灵活性,糅合成众声喧哗的混杂性.由此,葛亮的小说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说语言风格.

    葛亮小说语言风格《朱雀》《北鸢》《燕食记》

    施补华西域诗的边疆书写与历史文化价值

    杨波李佳珈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补华的西域诗颇具代表性,尤其是其在南疆布鲁特部巡边时的创作,客观反映了柯尔克孜族的民俗风情和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既是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少见的多民族文化记忆瑰宝,且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诗人所不及的.施补华的西域诗以南疆回部、布鲁特部所处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书写对象,以天山、昆仑、瀚海、红柳等地域性意象展现雄奇瑰丽的西域风光;通过对回部、布鲁特部民俗风情、文化样态、生产生活方式的细致观察和摹写,展示了边疆地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凝铸在各民族精神深处的疆域认同和家国认同,也传达出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施补华西域诗历史文化价值家国情怀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重点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