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医学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重庆医学

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徐永柱

旬刊

1671-8348

cqyx@cqwsj.gov.cn

023-63604477

400014

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一路30号广璐大厦4楼

重庆医学/Journal Chongqing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公开发行的直辖市级(省级)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现为月刊,128。目前同国外30种杂志建立了互换刊物关系。《重庆医学》杂志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快、准、精、广地报导医学领域的新成果、新动态、新技术、新经验。《重庆医学》助你用知识发明创新,用知识开拓市场,用知识创造财富,用知识改变命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液体活检MRD在肺癌中的应用及探讨

    郑杰何勇
    801-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循环肿瘤DNA(ctDNA)在指导癌症患者个性化治疗和全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检测技术灵敏度、精准度的提高,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为癌症患者的复发预测、病情监控及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该文关注了液体活检MRD在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肺癌MRD检测的前景与挑战。

    肺癌液体活检微小残留病灶免疫治疗靶向治疗

    氯化锂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的研究

    李鹏刘会琴李东雨朱小苗...
    805-810,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Wnt/β-连环素(β-catenin)通路激活剂氯化锂对牙髓干细胞(DPSCs)分化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DPSCs,通过茜素红染色评估不同浓度氯化锂(1和10 mmol/L)刺激DP-SCs 1、2周后矿化结节的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检测1 mmol/L氯化锂对DP-SCs成牙本质标志基因[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碱性磷酸酶(ALP)、骨涎蛋白(BSP)、骨钙素(OCN)的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LY294002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茜素红染色和RT-qPCR验证其对DPSCs矿化结节形成及成牙本质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分析1 mmol/L氯化锂加或不加LY294002(25μmol/L)刺激DPSCs对其下游Akt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0 mmol/L氯化锂相比,1 mmol/L氯化锂可明显促进DPSCs矿化结节形成和DSPP、DMP1、BSP、ALP mRNA的表达(P<0。05),而10 mmol/L氯化锂则抑制矿化结节形成(P<0。05)。加入LY294002(25μmol/L)培养DPSCs 2周后,抑制了氯化锂(1 mmol/L)刺激导致的矿化结节形成增加和DSPP、DMP1、ALP 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氯化锂(1 mmol/L)能够明显促进Akt的磷酸化(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而LY294002可明显抑制Akt的磷酸化(P<0。05)。结论 氯化锂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DPSCs的成牙本质向分化过程。

    氯化锂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基于列线图的结直肠癌影响因素分析

    李玉婷王青青易芳杨中华...
    811-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结直肠癌发病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更好地识别结直肠癌危险人群。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四川省7家医疗机构半年内确诊为结直肠癌的36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体检的380例一般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相关影响因素,构建结直肠癌影响因素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估稳定性。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民(OR=3。527,95%CI:1。451~8。576)、偏好动物油(OR=3。789,95%CI:1。270~11。251)、含糖饮料(OR=1。921,95%CI:1。200~3。075)、不吃钙片(OR=2。011,95%CI:1。311~3。085)会增加结直肠癌发生危险;个人年收入越高(OR=0。482,95%CI:0。288~0。808;OR=0。126,95%CI:0。053~0。299)、没有肠道息肉(OR=0。169,95%CI:0。104~0。274)、不吃重油脂食物(OR=0。432,95%CI:0。272~0。688)、轻度体力劳动(OR=0。220,95%CI:0。122~0。397)会降低结直肠癌发生危险。列线图准确率为74。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模型具有良好区分度和可靠性。结论 列线图可视化肠癌影响因素,利于其防治工作开展。

    结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列线图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谢思民樊淋胡亦劼唐可...
    819-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各项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例接受手术的CSM患者(CSM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DTI扫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DTI和DTT参数值,主要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白质纤维束密度(DTT-density)值,并记录每位CSM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受压程度,同时根据JOA评分对CSM患者进行分级,以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分为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比较CSM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DTI、DTT参数的差异,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非典型表现组CSM患者DTI、DTT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CSM组患者(除C1/2的FA、DTT-density值及C7/T1的DC-avg、DTT-density值外)FA及DTT-density值较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明显降低,DC-avg较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组患者(除C3/4、C6/7的DTT-density值外)受压迫节段的FA、DC-avg、DTT-density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典型表现组脊髓受压程度与患者JOA评分相关(P<0。05),而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影像学典型表现组患者及非典型表现组患者的FA、DC-avg、DTT-density值与患者JOA评分相关(P<0。05)。结论 在CSM患者的术前诊断中,FA、DC-avg、DTT-density值与患者的JOA评分密切相关,可有效判断患者的实际神经损伤。

    脊髓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诊断效果

    基于SEER数据库的第二原发肝细胞癌风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胡水全陈升阳宋立山李晓勇...
    825-83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预测第二原发肝细胞癌(spHCC)的预后风险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04—2015年s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特定死因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进行比较,计算各种死因的3年死亡率并分析影响因素,建立竞争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来验证模型。结果 共提取177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肝细胞癌(HCC)特异性死亡的spHCC患者3年累计死亡率为47。3%,第一原发癌(FPC)特异性死亡的spHCC患者3年累计死亡率为5。5%,其他原因死亡则为23。1%。年龄、T期、N期、M期、手术治疗是spHCC患者HCC特异性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间隔时间、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是spHCC患者FPC特异性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婚姻状况、T期、N期、化学治疗是spHCC患者其他原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模型的C指数为0。718(95%CI:0。693~0。743)。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肯定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结论 该模型预测spHCC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的效果较好。

    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SEER数据库竞争风险回归分析列线图肝细胞癌

    16例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超声表现分析

    梁莹戴九龙何发伟范玉亭...
    833-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肿瘤患者16例,总结其临床特征、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16例共20个病灶,其中13例17个病灶位于头皮,2个病灶位于项部,1个病灶位于颏部。平均发病年龄(38。3±14。9)岁,平均就诊年龄(49。5±14。9)岁,发病与就诊的间隔时间为1个月至40年。外毛根鞘囊肿12例,16个病灶;毛囊瘤2例,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伴脂溢性角化症1例,毛囊漏斗部囊肿1例,各1个病灶。病灶最大径0。8~9。8 cm,平均(2。58±1。61)cm。灰阶超声显示,所有肿瘤均为形态较规则、轮廓较清晰的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16个外毛根鞘囊肿均为混合回声,血流Adler 0级,其中4例行超声造影,均无增强。1例毛囊瘤呈稍高回声,血流Adler 0级;1例毛囊瘤呈稍低回声,基底部血流Adler 2级。1例增生性毛根鞘瘤,中间呈高回声伴钙化灶,边缘呈环状低回声。结论 头颈部毛发结构来源的肿瘤以外毛根鞘囊肿最为多见,好发于头皮。超声可对病变的位置、数量及累及层次等进行较好的判断,可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明确其囊性性质。

    头颈部外毛根鞘囊肿毛囊瘤增生性外毛根鞘瘤临床特征超声表现超声造影

    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产后大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刘倩索黎明
    838-84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凶险性前置胎盘(PPP)孕妇产后大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96例PPP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大出血将其分为产后大出血组(n=72)与无产后大出血组(n=124)。收集孕妇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影响因素。基于筛选的影响因素,采用R3。5。3软件绘制PPP孕妇产后大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分别检验其预测效能和拟合优度。另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98例PPP孕妇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增加、剖宫产次数(≥2次)、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类型(部分型/中央型)、距前次剖宫产时间(<3年)、前次剖宫产前置胎盘、前次剖宫产的医院分级(二级及以下)均是PPP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8个因素建立PPP孕妇产后大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95%CI:0。795~0。838),灵敏度为78。45%,特异度为86。38%,经Hosmer-Lemeshow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X2=5。126,P=0。358)。外部验证:98例PPP孕妇中35例发生产后大出血,经该模型预测发生产后大出血32例,AUC为0。786(95%CI:0。723~0。801),灵敏度为72。48%,特异度为83。49%,经Hosmer-Lemeshow检验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X2=5。496,P=0。382)。结论 基于孕妇年龄、剖宫产次数、胎盘粘连、胎盘植入、前置胎盘类型、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前次剖宫产前置胎盘、前次剖宫产的医院分级构建的PPP孕妇产后大出血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于PPP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影响因素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血液辐照对悬浮红细胞中红细胞微粒释放及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武丽芳陆华许桂平
    84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辐照对悬浮红细胞(SRBC)中红细胞微粒(RMP)释放及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2022年未辐照SRBC和辐照SRBC血辫各105例,检测RMP和电解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收集该院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创伤患者297例,其中未输血患者148例(未输血组),有红细胞(RBC)输血的患者149例(RBC输血组),其中行未辐照SRBC输血的患者76例(未辐照组)、含有辐照SRBC输血的患者73例(辐照组),分析各组之间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未辐照SRBC血辫相比,辐照SRBC血辫中RMP、K+分别从第3天[(5280±402)个/μL vs。(1839±384)个/μL、(14。1±1。4)mmol/L vs。(5。8±0。3)mmol/L]增加到第42天[(57393±3966)个/μL vs。(32310±2077)个/μL、(31。3±1。1)mmol/L vs。(19。8±1。9)mmol/L]。RBC输血组比未输血组的DVT发生率更高(30。2%vs。11。5%,P<0。001)。辐照组比未辐照组DVT发生率更高(38。4%vs。22。4%,P<0。05),辐照SRBC输血与DVT发生率增加相关(OR=2。16,95%CI:1。06~4。42,P=0。03),DVT发生率随输注辐照SRBC含量增加而升高。结论 SRBC辐照后RMP升高更快,辐照SRBC输血增加创伤患者DVT风险,其发生率与辐照SRBC含量呈正相关。

    血液辐照悬浮红细胞红细胞微粒深静脉血栓储存损伤

    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徐俊华王子健张奕纪振中...
    850-85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天玑Ⅱ代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治疗跟骨骨折与传统经跗骨窦切开螺钉内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收治的2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8例,男7例,女1例,使用天玑Ⅱ代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对照组12例,男9例,女3例,使用传统经跗骨窦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术后3个月和6个月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OFA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患侧、骨折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前等待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9。500±3。423)d vs。(14。830±3。040)d、(4。750±2。964)d vs。(7。750±2。563)d、(3。250±0。463)cm vs。(7。667±1。435)cm、(4。250±1。282)次vs。(6。667±1。614)次、(14。380±7。289)mL vs。(51。670±19。4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80。130±3。271)min vs。(69。250±3。72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77。130±3。441)分vs。(70。830±3。5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玑Ⅱ代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相对传统经跗骨窦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着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少的优势,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前等待时间,且能够使患者早期获得更好的功能康复。

    跟骨骨折骨科机器人骨折内固定术经跗骨窦入路

    "八"字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赵晓明孔庆福刘洪达吴战坡...
    85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八"字切口入路与"L"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八"字切口入路患者88例、93足纳入研究组,行"L"形切口入路患者82例、85足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踝-后足功能指标差异和术后12个月随访期内的并发症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12个月内首发并发症的时间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各项踝-后足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切口红肿与浅表皮缘坏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研究组的首发并发症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字切口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方式相当,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L"形切口入路,并且更为微创、美观,值得推广使用。

    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八"字切口入路"L"形切口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