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吴良镛

月刊

1002-1329

cityplan@china.com;bjb@planning.gov.cn

010-58323851;58323859/60/67

100037

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北配楼111

城市规划/Journal City Planning Review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是我国城市规划界创刊最早、发行量大、权威性最强的刊物。《城市规划》杂志创刊于1977,1999年改为月刊,杂志采用大16开,正文96页。《城市规划》杂志的读者遍布全国各地和10多个国家,订户数量始终居规划行业所有期刊之首。《城市规划》杂志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委队伍和具备良好素质的编辑队伍,栏目设置丰富多彩、印刷精美。杂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效益首屈一指。目前,《城市规划》杂志是建筑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国家认定专业期刊,而且是建筑科学、地理学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近年来,先后被纳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引索引来源期刊、建设部建筑科技文献综合数据库源期刊、国际建设科技文献数据库(ICONDA)来源期刊。《城市规划》杂志屡获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嘉奖。1995年、1998年、2001年三度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是读者心目中最好的城市规划类杂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规划信息

    3页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解析与关键议题探讨

    张京祥李薇张峰瑞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保障.总结国际成熟经验,立足本土实践反思,提出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面对"竞争"与"合作"、"上层"与"下层"、"政府"与"市场"的3个关键议题,倡导转向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发展观念,建立打破行政藩篱的双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轨驱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

    新时代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区域协同治理中国

    区域协同治理与契约协同型规划——都市圈治理体系重构与规划理念变革

    卢庆强龙茂乾欧阳鹏扈茗...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都市圈为单元统筹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发展与区域治理,逐渐成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共识与突破口.在总结早期都市圈规划实践和借鉴区域协同治理国际经验基础上,基于区域治理体系重构的制度场域视角,探讨新时期都市圈的规划与治理问题.研究提出推动都市圈治理从区域联盟治理走向区域协同治理,在治理主体、执行机构、治理机制、治理目标、治理效力等方面,实现区域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强化;而都市圈规划理念需要从早期的有限协商型规划,转向新时期的契约协同型规划,从规划定位、规划主体、规划重点和规划实施等4个方面加以变革,以适应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和探索区域协同治理体系的需要.

    都市圈规划区域治理体系协商型规划区域协同治理契约协同型规划

    "跨界合作园区热":尺度重组与空间转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杨凌凡罗小龙顾宗倪丁子尧...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初以来,中国城市的增长经历 了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跨界合作园区热"接替"开发区热"成为转型期城市空间重构过程的集中展示.(1)研究立足长三角跨界合作园区的转型发展历程,探讨跨界合作园区历经的转移工业园、跨界新城到合作创新区的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空间转型的基本趋势;(2)基于空间转型与合作主体尺度重组活动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探讨空间转型背后尺度重组的动力机制,并提出尺度上推、尺度融合与尺度多元化3个重组阶段及其所形成的托管、合署与企业式3种治理模式;(3)研究建构了跨界合作园区尺度权力重组与空间转型的逻辑框架,并从动态引导的政策支撑体系、劳酬对等的利益协调机制、省—地监管的分层管控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城市合作飞地开发区空间尺度治理长三角

    协同治理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以江苏为例

    胡海波陆枭麟丁琳严亚磊...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完善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总结跨地区、全流程、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下,基于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层次同步编制的实践,探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跨区域协同治理通过城市定位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交通协同、市政基础设施协同、文化协同等手段,实现不同空间协同治理目标的落实;全流程协同治理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磋商机制,实现省市县的纵向传导反馈和多部门、多条线的横向寻求共识,化解跨界地区矛盾;多主体协同治理侧重制度建构,保障行政力、市场力和社会力的多元参与.

    协同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江苏

    中国城市设计的治理转向

    王世福梁潇亓
    38-4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特征,重新审视"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议题.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设计的总体发展呈现"理论本土化和制度体系化不足,且滞后于地方城市设计实践"特征.当前,响应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需求及国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中国城市设计已经出现技术性、制度性实践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性过程的治理转向,理论视角下更加关注城市设计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实践方面则出现了多类型的伴随式城市设计服务创新.本文指出中国城市设计的治理转向有助于彰显城市设计的社会性,理解"好的城市设计"是包含好的城市设计方案、好的城市设计管控和好的城市设计实施的系统性城市空间治理实践,将对中国式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城市设计设计治理社会性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美丽城市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城市人群稳态分布预测实证——以泉州湾片区为例

    杨俊宴张钟虎史宜顾杰...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预测的城市人群时空变化特征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配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城市人口在不同的空间中快速变迁移动,具有非均衡分布的特点.这种人群非均衡分布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稳态分布.本文基于LBS数据以及建成环境的多源异构大数据,选取4大类36小类指标,采用智能决策树模型构建城市人群稳态分布的预测模型.对于泉州的实证发现,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达84.32%,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依据,其内在理论依据是城市人群在空间上的规律性时空活动,能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人群时空分布多情景预测规划评估随机森林决策树

    一种历史城区景观感知的有效途径——广州历史城区天台视点遴选及其眺望景观保护与运营

    吕昊男高源张莞涵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城区风貌保护与景观感知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关注的重点.针对公众实际观景行为的调查研究显示,天台成为公众感知历史城区景观的重要视点,究其原因在于相较于地面视点,天台通过较高的视点高度,有效提升了视域面积和最远可视距离,创造出更好的观景体验.研究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筛选出6个待培育的天台视点,将其划分为高层天台和低多层天台两类;进而借助Arcgis软件对天台视点景观视野特征进行量化解析并制定视廊导控方案;最后从监测机制、法律保障、功能交通组织和产权配置角度思考天台运营管理模式,为历史城区景观管理提供新思路.

    天台视点风貌保护眺望景观广州历史城区

    规划引领下参与式影像路径研究——以西安纺织城四棉社区《纺城录》为例

    李巍张凯漆建武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与式影像是理解场所、获得认知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提高社区参与积极性、丰富规划互动,拓展规划工具.以西安纺织城四棉社区参与式影像《纺城录》的拍摄、社区参与、规划探索为例,探究规划语境中参与式影像的拍摄(包括培训、访谈、拍录、剪辑等内容)、展示传播、多主体交互和规划响应逻辑.探讨参与式影像介入城市规划的技术要素和关键环节.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参与式影像在社区参与、规划调查、分析以及策略生成中具有正向反馈价值;作为一种规划工具,可以辅助规划师、设计师等深入理解他者的日常生活和场所精神;作为获得认知体验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提高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辅助规划决策.

    参与式影像公众参与规划工具《纺城录》

    新时代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标准研究——走向全龄友好社会

    王佳文胡继元王建龙王思源...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对我国社会福利设施体系提出了新目标.既有的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体系、设施功能、规划标准等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情况,以面向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既有设施体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设施规划标准在实践中的应用反馈,对新时代国家层面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标准的修订提出了总体思路,并从体系完善、级配方式、指标修订、选址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城市公共社会福利设施规划标准老年人儿童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