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规划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学刊

同济大学

董鉴泓

双月刊

1000-3363

upforum@shtel.net.cn

021-65983507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702室

城市规划学刊/Journal Urban Planning Forum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以刊登城市规划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为主,致力于推进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规划行业、规划师职业及规划设计机构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判断

    张尚武
    8页

    "跨代孪生":映射城市的生命特征

    吴志强周咪咪刘琦甘惟...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跨代孪生"为何与如何映射城市生命特征展开,回顾"跨代孪生"提出的根本原因,总结"跨代孪生"的发育进程,提炼"跨代孪生"要素分类体系及其关系矩阵,指出"跨代孪生"未来攻关方向及可能的贡献.遵循城市生命具有三重形式:物质生命、社会生命和数字生命.城市物质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不断迭代演进的,因此城市数字生命也必须映射城市物质生命和社会生命进行迭代演进."孪生"从工业生产过程引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应针对城市迭代演进的特征,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核心关切的"时间"结合在一起."跨代孪生"的关键在于看到城市的未来,以未来引导现在的决策;"跨代孪生"的优势在于看见城市的历史,为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依据;"跨代孪生"的科学意义在于以此发现城市发展规律."跨代孪生"帮助城市学科理解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城市生命构成过程中内在多要素之间的关联,为城市发展赋予动力.

    跨代孪生数字孪生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推演要素体系

    自然解: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历史城市环境认知与保护规划方法

    张兵祝颖盈蓝春陈卓...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及其次生灾害已成为威胁文化遗产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梳理了国际、国内文化遗产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气候变化条件下历史城市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技术需要突破一些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在常规的视觉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基础上,重新认知和界定历史城市的"环境",并改进历史城市保护规划方法,以"自然解"增强历史城市的气候韧性.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际国内文化遗产领域对气候变化论题的讨论,特别对我国历史城市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状况做了分析;第二部分尝试提出了历史城市环境的三个层次,即自然基础环境、人居生态环境和历史景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三个层次的历史城市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综合的环境观,将气候变化、生态服务功能等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纳入历史城市的保护规划和科学研究;第三部分以敦煌为例,分析不同层次关键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如何通过"自然解"来增强历史城市的气候韧性.第四部分作为结论,主张发展历史城市的保护规划技术,不仅要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也要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

    气候变化历史城市遗产环境韧性自然解国土空间规划自然基础环境人居生态环境历史景观环境

    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视角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关键概念、基本思路和通用框架

    翟国方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一方面,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灾害的应对,出台了包括建设韧性城市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对城市雨洪灾害甚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但是,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如何贯彻落实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在规划编制的具体操作实践方面尚无明确的行政指南或导则.从规划视角,阐述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城市雨洪灾害风险等关键概念的内涵,在借鉴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规划实践体会,基于风险治理的过程、要素、主体、层级、灾种等五维体系,尝试提出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视角的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的基本思路和通用框架.

    城市雨洪灾害韧性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思路通用框架

    江苏省乡村空间治理实践:阶段、路径与模式

    陈小卉胡剑双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国城乡发展从"乡土中国"演变到"城市中国",正逐步向"城乡中国"转变,乡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聚落结构等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亟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治理理论方法和实践路径.江苏省作为全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已进入了"城乡中国"时期,并积极在一盘棋谋划空间、"三生"空间联动治理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实践.以江苏实践为例,通过对江苏乡村空间治理的历程回顾,总结提出江苏三个不同时期的乡村空间治理阶段及其重点、逻辑和特征,认为江苏探索出了"规划统筹—行动协同—政策合力"的乡村空间治理系统路径,为新时期的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了现实样本,并从理论框架、治理模式和治理规则对江苏乡村空间治理实践的模式特征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丰富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主要包括遵循乡村发展"人—地—产"耦合运行系统的理论框架、针对四类乡村探索了与其相适应的乡村空间治理模式、发挥了村庄规划作为乡村空间治理基本规则的作用.

    城乡关系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乡村空间治理村庄规划

    中国乡村规划的治理议题:内涵辨析、研究评述与展望

    孙莹张尚武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一直是乡村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而治理一词使用上的多义性,容易造成学术概念模糊,制造学术对话障碍.明晰中英文语境下治理概念的不同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献,归纳出当前中国乡村规划研究的三大治理议题,即乡村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技术工具、作为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社会过程、作为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三大治理议题代表了中文语境下三个不同的治理内涵,研究焦点的转换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导向.指出,既要区分不同治理内涵的研究议题和边界,也要关注各种治理关系的交互性,包括物质空间治理背后的社会关系治理、社会治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关系、国土空间整体治理与有效治理的关系.未来应重点加强对中国化治理内涵的理论解读、纵深推进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乡村空间要素背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社会治理导向的乡村规划实践研究、国家整体治理下的地方规划运行机制研究.

    治理乡村规划概念内涵研究评述

    "三区三线"统筹划定:现象剖析、技术逻辑与南京经验

    叶斌郑晓华罗海明沈洁...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推进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实现多规合一、提高规划严肃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在划定"三区三线"的过程中,对各类指导文件中划定规则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三条控制线之间难以统筹,出现了一些乱象,例如,落实保护要求过于机械而导致的耕地破碎化,生态保护红线无法调整且难以管理,为了满足开发边界划定要求而导致城市规模、形态和布局不合理,等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技术逻辑,这一技术逻辑的核心就是统筹,既要在三条线之间统筹,也要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其他内容统筹.南京在地方实践中,探索了科学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模式,坚持生态观和系统观,构建理想空间结构,科学预测城市规模,在统筹和校核的基础上划定三条控制线,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寻求空间布局最优解提供了实践启示.

    "三区三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协同技术逻辑

    产业组团视角下武汉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特征及优化策略

    袁满张璇单卓然黄亚平...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研究都市圈内产业空间的组织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推动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研究方法,在产业组团视角下分析武汉都市圈产业空间组织特征及功能协同水平,诊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场所空间"上,武汉都市圈的产业空间呈现"点—轴"式格局,并表现为制造业"大分散,小集中"及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的特征;在"流动空间"上,武汉都市圈网络极化特征显著,功能协同水平有待提升.从形流结合、形流模拟、以流定形等三个方面讨论基于"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感知诊断与模拟仿真方法,并针对强核成长型都市圈产业空间总结了"核心+轴带"结构、内外圈层分工协作、临界区合作共建等布局优化规律.

    武汉都市圈产业空间场所空间流动空间

    创新要素的跨域重组:机制、困境与路径创新

    胡航军张京祥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继而引发了区域间围绕创新要素的激烈竞争.基于对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一般规律与悖论的讨论,认为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更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要素跨域重组.在剖析当前各类创新要素空间治理手段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衢州海创园为例提出创新要素跨域重组的"反向飞地"路径,认为通过合作机制创新,该模式能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的重组和配置优化,实现创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改进.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提出"反向飞地"的规划治理策略,即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反向飞地"协同创新格局、探索适应创新跨域流动的"反向飞地"空间供给范式、建立健全基于新区域主义的飞地创新治理体系等.

    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区域重组反向飞地衢州海创园

    苏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数字孪生方法

    杨滔李晶李梦垚缪杨兵...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数字孪生正日益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新工具与新平台.以苏州CIM+古城保护更新平台的建设实践为基础,梳理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现实挑战、理论基础和数字孪生技术基础,创新性地提出苏州古城的数字孪生架构,并以数字再现、价值识别、推演决策、综合治理作为场景驱动,以空间编码体系、分布式架构、实时响应模拟、人机柔性交互为技术驱动,解决古城保护与活化发展的矛盾,推动苏州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并对苏州古城传统建造方式的数字化复兴、传统生活模式的数字化演进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数字化提升进行未来展望.通过这些实践与总结,为将来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要求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坚实的方法.

    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场景古城保护与活化数字技术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