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

周航

月刊

1002-2031

bjb2003@vip.163.com

010-64870894 64874817

100101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城市问题/Journal Urban Probl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学术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城市韧性研究:过程视角下的韧性框架和系统综述

    李广东关洛桐刘志涛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梳理城市韧性研究的国际前沿进展情况,构建过程视角下的城市韧性概念框架,采用PRISMA标准化系统综述方法,对2016-2024年国际城市领域权威期刊中相关文献的发文时间、发文数量和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韧性的研究以治理、物质和能量流、基础设施和形态、社会经济动态四大城市子系统为脉络展开,最新进展聚焦于多元治理网络、城市代谢循环能力、可持续性基础设施以及人本理念的应用等主题。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韧性评估框架的标准化与本土适用性、创新数据和方法的驱动、脆弱地区与弱势群体、韧性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协同以及全球协同治理网络等方向,以期为建设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韧性城市提供科学支撑。

    城市韧性PRISMA城市子系统文献综述

    粤港澳大湾区—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研究——基于空间关联分析的视角

    单菁菁杨丰玮王旭阳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背景下,推进蓝色经济合作已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蓝色经济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采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国家区域间蓝色经济合作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网络结构,分析具备合作潜力的海洋产业和蓝色经济的转型压力,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合作趋势与路径。研究发现,合作区蓝色经济关联网络密度整体偏低,超过三分之二的蓝色经济联系尚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泰国、粤港澳大湾区和印度尼西亚在合作区蓝色经济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是合作区内蓝色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和柬埔寨在合作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是区域蓝色经济合作的"追随者"。合作区内各节点网络强度差异较大,表明区域内蓝色经济合作处于非均衡状态,一体化水平有待加强。同时,凝聚子群分析结果显示,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的蓝色经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作用、推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政策建议。

    蓝色经济社会网络分析合作空间关联粤港澳大湾区东盟

    创新发展政策对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来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证据

    张卓群冯潇孙念新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建立双重差分模型,使用中国2006-2022年38个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创新发展政策对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政策显著提升了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该结论在开展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缩尾回归、PSM-DID检验、样本变更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在北部海洋经济圈、大城市组和高人力资本水平组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科技创新投入和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强化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政策对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创新发展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持续巩固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创新发展海洋经济韧性双重差分机制分析

    产融关联视角下中国海洋中心城市识别及建设路径研究

    刘天乐田容荣王宇飞
    37-4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并评价具有成为海洋中心城市潜力的沿海城市,对于推动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界定、功能特征分析以及评价方法,以海洋产业融资为切入点,基于发生投融资联系的涉海企业与投资机构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构建中国城市海洋产业融资网络,运用综合加权中心度及点出度、点入度识别和评价中国的海洋中心城市,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上海、深圳、青岛、广州和天津均具有成为海洋中心城市的潜力,上海兼具海洋产业投资、融资发展优势,深圳海洋产业融资需求较低,天津及其余城市海洋产业投资能力较弱。以上海、深圳及天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分别从海洋金融、海洋科技、海洋产业链等维度,提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策略路径。

    海洋中心城市涉海企业投融资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水平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张树山陈凯旋宋洋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是城市数字产业空间组织的新形态。利用数字企业大数据、百度指数以及网商交易指数等多源数据,评估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数字产业虚拟集聚现状,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过程及收敛性。研究发现,全国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集聚水平最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降低,东北地区最低的空间格局特征。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大,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区域间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是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四大区域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的空间极化现象并不突出,核密度分布曲线右移,存在右拖尾特征。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整体上具有α收敛特征,中部地区不存在α收敛特征,而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均在全国及四大区域有所体现,并且在考虑空间条件B收敛后,收敛速度进一步加快。研究结论可为决策部门优化数字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城市数字产业虚拟集聚区域差异动态演进收敛性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绩效的影响因素与生成路径研究——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的分析

    罗丹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基于"制度逻辑—嵌入程度"分析框架,运用我国104个环保重点城市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混合研究方法识别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多重影响因素与生成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并非由单一制度逻辑主导,而是科层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与政府嵌入程度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同级竞争、企业需求和公众关注度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高绩效的生成路径包括多重制度逻辑驱动型和制度逻辑—自主嵌入耦合型两种,未来可从多重制度逻辑的形塑作用、增强政府自主嵌入程度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绩效考核等方面着力,加速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进程,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绩效,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环境信息公开绩效制度逻辑嵌入程度影响因素生成路径

    集租房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

    李艺琳于洋石楠胡逸帆...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经济实力、专业知识、风险感知和上级政府支持四个起始条件进行组态分析,尝试探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农村集体选择与企业共同生产集租房的机制路径问题。结果表明,中国集租房共同生产存在知识互动型与经济互补型两类动力机制,且上级政府的支持和低风险感知是促进农村集体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条件。中国集租房共同生产实践表明,政府在场是共同生产本土化过程的研究前提,共同生产的初始参与动力不仅是农村集体基于自身经济实力、专业知识与对合作风险的感知程度而进行的理性决策,而且是上级政府政策意图向下嵌入过程中农村集体进行非完全经济理性综合考量的结果。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建立和完善风险管控机制,降低农村集体与企业的风险感知水平;加强对村镇集体在集租房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参与能力;政府切实履行指导与监督管理职责,确保村镇集体与企业有序参与集租房生产。

    集租房共同生产fsQCA农村集体决策北京市

    创新型城市智慧专业化发展协同路径研究——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的fsQCA分析

    姚建秀钟书华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型城市智慧专业化发展对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创新型城市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路径是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案例,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城市智慧专业化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单个变量无法构成创新型城市高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但优质高效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普遍作用。创新型城市高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驱动路径包括科技创新和市场环境联合驱动型,政府规模和绿色发展联合驱动型,政府规模、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联合驱动型三种,体现了创新型城市智慧专业化发展的多样化特点。产生创新型城市非高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六种组态说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环境对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型城市高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驱动路径存在差异,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智慧专业化发展路径。

    创新型城市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组态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文明城市建设与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

    周闯郑旭刚代洋洋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明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评估文明城市建设对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文明城市建设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的可能性,且该影响没有在地区间产生溢出效应。文明城市建设使农业转移人口主动选择不从事自雇就业,使他们从自雇就业转向正规受雇就业。机制分析发现,文明城市建设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增强就业能力和缓解就业歧视,从而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的可能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文明城市建设使受教育水平高的农业转移人口、更愿意积累社会资本的小规模家庭农业转移人口和更愿意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由自雇向正规受雇转变。

    文明城市建设农业转移人口自雇就业就业质量溢出效应

    信息动态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