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

周航

月刊

1002-2031

bjb2003@vip.163.com

010-64870894 64874817

100101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城市问题/Journal Urban Probl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学术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城市规模与共同富裕

    郭爱君谭君印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2008-2021年我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并基于城市规模差异,进一步讨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首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表现出非均衡性。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该效率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次,组内差距是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超大城市组内差距贡献率缓慢下降,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组内差距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此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提升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但在不同城市规模条件下其作用效应表现不同,其对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表现为总体富裕效应,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表现为共享富裕效应,对小城市则无影响。最后,测算得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共同富裕效应的最佳城市人口规模为167。10万—375。65万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合理布局提供有益参考。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城市规模共同富裕三阶段DEA

    21世纪以来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基于国内外文献的系统回顾

    郭亮刘畅范在予孙小丽...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系统梳理2000-2023年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法揭示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其异同,并进一步结合文档分析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研究主题与内容特征方面存在不同偏好,而乘客满意度是当前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政府、企业与公众分别是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主流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聚焦于感知服务与客观性能两大体系,两者之间具有可测度的关联特征,多式联运与空间环境是评价指标体系侧重改进的方向,位置服务数据与满意度分别是评价方法的介入点。内部改进与模式互补是提升策略涉及的主要措施,重要性一绩效表现分析与三因素理论模型是应对难点的有效探索方案。未来研究应重点加强对空间环境评价指标的关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丰富评价方法,探索基于空间视阈的服务质量提升途径。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提升策略系统文献回顾

    数实融合与城市经济韧性:影响与机制

    崔琳昊冯烽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耦合度模型和敏感性分析测度城市数实融合程度和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实融合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宜居性,扩大城市的市场规模,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增强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经济韧性。扩展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沿海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创新活跃度在数实融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在进一步加强城市数实融合进程、创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分析

    《城市问题》编辑部作者来稿规范

    41页

    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廉晓梅姜姿卉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有助于提升东北区域一体化水平,形成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整体合力。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济联系网络受省级行政区划的制约较为明显,同一省份内的城市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经济联系强度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沈阳市、大连市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长春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黑河市、伊春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偏弱,整体形成"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网络重心具有向辽中南城市群移动的态势。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需求、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助于加强东北地区经济联系。

    东北振兴经济联系空间格局网络分析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绿色效应——基于双重目标约束的视角

    袁春来江泽茹张波
    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 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空气质量,且在PM25浓度越高的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越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通过提高环境关注度、提升创新能力以及推动效率提升的机制显著改善空气质量,其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会随经济发展水平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也会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减弱。在经济增长目标的约束下,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空气质量的提升作用会加强,而环境目标约束的作用并不显著。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绿色效应经济增长目标约束环境目标约束空气质量

    "一带一路"倡议下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协调发展研究——以我国西北边境地区为例

    倪维秋孙君唐群丽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西北边境地区城镇化发展叠加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效应,其城镇协调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同时,边境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对载地城镇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差异。构建西北边境地区城镇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我国西北边境地区城镇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行政区划调整对城镇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了边境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城镇空间格局;西北边境城镇的协调发展指数和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出稳序上升态势,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协调发展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西疆、南疆、北疆的城镇协调发展指数依次降低,在三个区域中西疆的城镇协调发展水平最高,北疆的最低。

    "一带一路"西北边境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协调发展

    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碳排放效率的视角

    边志强张倩华
    73-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稳增长与碳减排双重压力下,识别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城市低碳转型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2006-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用能权交易制度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并对其空间溢出效应、政策协同效应和环境红利进行探析。结果表明:2006-2021年,中国城市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用能权交易制度可以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且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用能权交易制度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了城市碳排放效率,用能权交易制度的碳排放效率提升效应在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中表现得较为明显。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碳规制双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效应较为明显。因此,用能权交易制度能够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应。研究结论可为稳步推广用能权交易制度与促进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用能权交易制度低碳转型发展碳排放效率空间溢出协同效应

    社区老年友好环境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兼论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

    王英英刘岚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社区老年友好环境越好,即社区活动场所、设施的数量越多,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数量越多,社区尊老敬老氛围越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就越高,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直接作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适应水平在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2。25%。研究结果揭示了社区老年友好环境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老年友好社区以及提高老年人的主观福祉提供了有益启示。

    社区老年友好环境生活满意度社会适应中介效应

    人工智能赋能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的运行机制与治理困境

    许浩胡晓艺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及预测能力,为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开辟了新途径。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收集、深度分析及精准应对等机制显著提升了城市安全水平,而人工智能功能的自动化与失控风险、自主性与技术依赖性等内在矛盾催生了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的安全悖论,这种安全悖论进而引发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监管与法律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城市安全风险治理陷入更为复杂的人工智能治理困境。通过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治理困境,确保人工智能在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构建更加安全、智能、和谐的城市生活空间。

    人工智能城市安全风险治理运行机制安全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