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务与金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务与金融
财务与金融

陈晓红

双月刊

1674-3059

cwyjr@csu.edu.cn cwyjrbjb@163.com

0731-88876110

410083

长沙市岳麓区中南大学校本部

财务与金融/Journal Accounting and Fina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社科期刊,是目前宣传、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探讨和解决财务与金融领域各种问题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背景下高校能源金融人才培养探究

    姬强任晓航张大永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触发的双重警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绿色革命。为了实现化石能源的有序减退,释放零碳发展的新动能,中国郑重做出"双碳"承诺。"双碳"战略的推行进一步激发了能源商品的金融属性,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高度融合催生出能源金融这一新兴业态,并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过程中逐步占据战略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重组,行业格局的变更以及经济布局的优化,市场对能源金融人才的需求与现行高等教育体系高等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在此背景下,着眼于当前"双碳"战略持续推进态势下能源金融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结合现阶段以高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单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固有缺陷,从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机制,重新整合人才培养经验出发,探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助力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稳住高质量发展步伐,要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新时代人才智库,扬绿色发展新旗帜;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打造"双碳"人才摇篮,走绿色发展新道路;以社会价值诉求为引领,织就高素质人才网络,树绿色发展新风向。企业、高校和政府应共同致力于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铺就绿色可持续道路,打造一支兼具前沿思维、理论储备、创新能力、实践经验以及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能源金融人才队伍。

    "双碳"战略能源金融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新能源汽车企业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

    张钰哲李程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发展迅速,其供应链金融模式中信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是确保新能源汽车企业平稳发展的关键。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中五家代表性企业,利用KMV模型计算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上下游这五家企业的违约概率衡量其各自的信用风险,并利用Vine Copula模型构建这五家企业间的风险相依结构,探究企业间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存在信用风险传染,且主要集中在中上游企业。同时,宏观环境的冲击会进一步引发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中企业间信用风险的传染。因此,监管层应特别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中下游企业之间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避免形成供应链系统性风险。此外,政府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企业间要加强供应链网络的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宏观环境的冲击,防范信用风险的形成与传染。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染企业集团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债务的影响——基于国际数据的研究

    万熙虹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已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债务积累浪潮,在最近一轮债务浪潮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规模出现了最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政府债务风险成为全球各国金融治理的重点,全面统计政府债务是防范风险的基本前提。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有助于促进政府债务的全面核算和披露。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综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债务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有助于披露政府债务的真实水平,但同时也会引起政府部门杠杆率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双权责发生制改革对政府债务的影响效应比单权责发生制改革更为强烈;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债务的影响存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效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部门杠杆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总体而言,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有助于披露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正确评估政府债务水平,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实践可以从上述结论中得到借鉴和参考,但更需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才能有效发挥会计改革的正面效应。

    政府会计改革权责发生制政府债务政府杠杆

    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元分析的视角

    张雷赵娟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绿色发展已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绿色创新作为引领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2019-2024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环境规制与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环境规制能有效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环境规制对不同维度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调节变量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非国有、重污染行业及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更大。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政府和相关主体应完善现有环境规制,优化环境规制的组合及结构;行业监管部门应针对不同行业特征,构建差异化的环境规制;企业应遵守并践行环境规制,积极参与构建政府、行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环境规制体系。

    环境规制企业绿色创新元分析

    ESG报告文本质量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

    张馨予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衡量上市公司ESG表现的重要指标,第三方评级机构发布的ESG评级受到了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不同评级机构对于同一家公司的ESG评级存在分歧,导致利益相关者难以准确了解公司真实的ESG表现。作为评级机构的重要信息来源,ESG报告的文本质量会影响评级机构对公司ESG表现的判断,进而影响评级分歧。以2018-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技术从语调、可读性、报告长度、前瞻性信息四个文本语言特征的角度构建上市公司ESG报告文本质量指标,探究ESG报告文本质量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研究发现,ESG报告文本质量越高,ESG评级分歧越小。进一步分析发现,ESG报告的语调越消极、可读性越强、长度越长、前瞻性信息越多,ESG评级分歧就越小。此外,ESG报告文本质量的提高对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不同维度的评级分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相较于自愿披露,强制披露下ESG报告文本质量的提高对ESG评级分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因此,上市公司应高度重视ESG报告的文本质量,确保ESG报告逻辑清晰、易于理解、内容详实且具有前瞻性;监管机构应扩大强制披露ESG报告的上市公司范围,并加强对ESG报告文本质量的监管。

    ESG披露ESG评级分歧文本质量ESG报告

    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程满亚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企业的ESG表现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新的发展理念下,ESG表现能否促进企业财务绩效提升值得深入研究。以2012-2022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作为样本展开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探究企业ESG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企业ESG表现的改善带来的成本负担远超过收益,但如果企业持续不断地开展ESG实践,将会产生长期的积极效应,良好的ESG表现可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高污染企业,非高污染企业的ESG表现对财务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因此,企业应采取长期投资策略,制定ESG综合管理计划,确保ESG投入能够逐步实现长期效益;非高污染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利用率提升,逐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ESG表现对财务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

    企业ESG表现财务绩效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

    去杠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朱苏湘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背景,将2016年去杠杆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2011—2021年样本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去杠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去杠杆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并且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过度负债企业中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去杠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存在企业规模异质性和企业上市地点异质性,但是在企业年龄方面,新企业的绩效提升更加明显。因此,企业应根据产权性质、企业负债程度以及企业成立年限等因素综合考虑,把握好去杠杆的节奏和重点,确保财务稳健与可持续发展。

    去杠杆企业绩效双重差分法

    高管股权激励、管理层短视主义与企业金融化

    王青松谭笑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脱离传统主营业务,将大量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导致金融资产的配置规模越来越大,实体企业对金融投资收益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高管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决策者,对企业金融资产的置配有着重要影响。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可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管理层短视主义在二者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效果在高融资约束、高管无金融教育背景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应优化高管股权激励制度,不断提升主业盈利能力,重视高管的金融教育背景;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改善融资环境,帮助减少企业融资成本。

    股权激励金融化短视主义

    《财务与金融》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