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李明

月刊

1671-7406

journal@cxtc.edu.cn

0878-3120042,3101985

675000

云南·楚雄市鹿城南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在办刊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参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交流活动”。读者对象:全国大、中专学生、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思维的方法运用与叙事书写: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逻辑阐释

    俞佳奇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思维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重要思想方法和独特叙事方式.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的逻辑理路内蕴经与纬、表与里、始与终、时与势的四重向度:以百年奋斗为经,以重大成就为纬,客观再现历史进程;以事实判断为表,以价值评价为里,科学阐释历史现象;以个别分析为始,以共性归纳为终,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以映照现实为时,以远观未来为势,精准洞悉历史趋势.深刻理解第三个历史决议坚持和运用历史思维的逻辑理路,对于新时代强化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运用历史智慧、掌握历史主动具有至为关键的现实启示.

    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思维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智慧历史主动

    论中国共产党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三重意蕴

    闫少静祁建朋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命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内在蕴含了明确制度规范体系的价值要求、优化制度规范体系的内容结构、保障制度规范体系的高效运行三重意蕴.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一是要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满足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需求、实现革命精神与法治精神有机融合等价值要求.二是要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纵向制度层级、完善周延精炼的横向制度布局、健全与时俱进的动态保障机制优化内容结构.三是要通过锻造高素质的自我革命干部队伍、提高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和政治自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丰富完善自我革命的技术图谱保障高效运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于敏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学诠释——基于《剽牛立碑》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书写

    贾蔓何欢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剽牛立碑》是一部围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故事为脚本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以历史为题,显示出了积淀极强的文化辐射力和民族生命力,运用巧妙的书写技巧,动态地展现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之意蕴,是历史事实与现实书写的双重呈现,是基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物理意义之上的民族精神的外化与传承,更是从文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文学诠释

    分权与制衡:北宋时期国家治理的主线

    张富利程书一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时期发展出一套与近代责任政府"神似"的独特治理体系,通过非成文法(祖宗法)确立下来的"习惯法"上升成了朝廷纲常——君权象征化,国家治理一旦有过失,则必问责,责任即由宰相们承担.北宋开国便确立了一系列政治原则:(1)"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实则为北宋不可变的政治惯例,"虚君实相"的治理结构使得皇权表现出高度的谦抑性;(2)责任政府让皇帝"统而不治",治权与政权高度分离,宰相拥有较高的行政权;(3)台谏在北宋的地位极高,对行政权形成了史无前例的限制,形成了皇帝——宰相——台谏的并立局面.

    北宋时期虚君实相责任政府分权弹劾封驳

    难以跨越的陷阱:撒哈拉以南非洲能源贫困问题的评估与分析

    王张雪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能源贫困的重灾区,兼具经济贫困和能源贫困的双重特性.文章基于人口结构与健康调查项目(DHS Program)的能源数据及多维能源贫困指数(MEPI),对撒哈拉以南非洲35个国家的能源贫困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能源贫困问题,且难以摆脱,形成了"能源贫困陷阱".人均GDP的提高有利于缓解能源贫困,但不同国家之间存在能源贫困的异质性,没有一个统一的人均GDP门槛可以完全消除能源贫困.同时,文章还验证了资源密集型国家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以及家庭燃料使用存在堆叠效应.在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能源贫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电网互联和电力联营实现区域电力一体化和合作确保地区能源可靠供应,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等有助于实现能源减贫.

    能源贫困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GDP

    近代中国宪制范式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寻求富强》述评

    李晨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形成"富强为体,宪制为用"范式的文化起点是刻画在中国传统中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是中国宪制文化展现出的基本品格.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谋求建立宪制的过程中,假定了"宪制为因,富强为果"的逻辑关系,这种假定的背后存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维分歧.宪制与富强之间既存在内在价值上的冲突,也可以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融汇.在没有宪制文化积淀的情况下,对宪制进行"截取"般的利用是难以成功的,故培育宪制文化成为历史留给当前宪制建设的重要启示.其中,对富强含义进行新的解读尤为必要.

    宪制富强实用主义文化范式

    饮食文化变迁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赵荣光
    67页

    从"箸"与"筷子"解读云南人的饮食记忆

    朱和双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筷子在云南境内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蜀身毒道的开拓使云南成了联结印度和华夏文明的锁链,为"梜""箸"等中华饮食器具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从东往西(即五尺道)、从北往南(即零关道)的两条传播路线在滇中交汇,催生了云南历史上较早的一批青铜箸原产地,因为考古工作者在祥云县大波那村发掘到了战国中晚期的实物证据,在云南世居族群的语言中至今仍顽强地保留着"梜""箸"的历史称谓.从青铜箸到金银箸、从竹木筷到象牙筷的制作技艺凝聚着云南人的智慧和汗水,为他们深植了割舍不掉的饮食文化基因,增强了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共同体意识.

    筷子云南人华夏边缘饮食文化圈共同体意识

    清代的"国宴"与用酒规制

    滕德永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的"国宴"与用酒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制,"国宴"款待对象按其重要程度分为王公大臣、边疆地区民族首领、各国使节和千叟宴上的耆老四类.而"国宴"用酒品类较多,主要包括奶酒、烧酒、黄酒和玉泉酒.其中,奶酒所占分量较重,为宫中所垄断;在筵宴来华使节与边疆地区民族首领时,由光禄寺请领使用,而黄酒和烧酒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国宴",主要由光禄寺自行酿制.宫中酿制的玉泉酒也被用于清代的"国宴",但由于玉泉酒为内务府管控,并不见于《大清会典》,长期不为人知.与清代皇帝对酒的认识密切相关,清代各时期"国宴"严格控制酒的用量.

    清代"国宴"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