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湿地植物对镉和抗生素单一及复合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殷寿延杨思林寇旭阳孙仕仙...
    12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镉和抗生素残留的湿地植物体内体外2条去除途径、镉-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湿地植物根系是植物去除镉的主要部位——镉在湿地植物根际微环境的迁移转化受根际分泌物有机酸、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等影响,植物体内螯合素的螯合/络合作用对镉的植物体内去除起重要影响,而植物根表铁膜是重要的植物体外螯合物,是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同体发挥去除效应的场所.湿地植物-微生物协同效应能有效去除抗生素残留污染,但抗生素残留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显著,存在产生抗生素抗性细菌和抗性基因的风险.镉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因污染物母体种类、浓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络合物行为特征,进而影响对湿地植物的毒性作用;也同时带有污染物母体的毒性特征,呈现复杂的毒性机制.相较于环境中的综合性污染现状,目前仅对少数种类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去除进行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我们提出湿地植物去除抗生素及其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物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湿地植物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重金属磺胺类抗生素湿地植物氧化损伤人工湿地污染修复

    野生鸟类介导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的研究进展

    杨婧王雪妍徐泽坤张轩...
    15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可能会在人类、动物和环境微生物组之间水平转移,使其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与公共卫生之间存在潜在关联性.鸟类是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物种之一,它们的跨距离传播可能会加速耐药基因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本文综述了野生鸟类介导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生态环境中的主动传播,提出其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性,并分别阐述了城市留鸟和候鸟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作用,着重突出了候鸟跨地区传播的作用,总结出野生鸟类介导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播是尤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抗生素抗生素抗性基因野生鸟类生态毒性传播

    有机化学品非动物替代风险评估组学研究进展

    孙翌李媛龙奇左涛...
    162-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暴露评估是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准确评估有机化学品对动物或人体的危害程度能够有效降低其潜在风险.化学品风险评估的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动物实验,然而相对于复杂的体内实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具有经济、快速、易于量化和可重复的优势.基于人类细胞或细胞系的高通量检测和筛选方法,更有利于表征化学品的毒性效应,满足有机化学品管控的需求.随着生命科学步入后基因组学时代,研究的视角更加广泛,借助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工具,能够从基因表达的时空分布、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特性、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以及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视角为化学品暴露风险评估提供多维度信息.本文从组学角度出发,系统地对近年来国内外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组学的研究策略以及组学在有机化学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展望,提出组学的联合应用将更加系统全面地探究化学品毒性机制,为我国非动物替代有机化学品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指引和参考.

    有机化学品体外风险评估毒性测试组学技术

    微纳米塑料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王飞张超楠张焕民张轶...
    1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 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鱼类造成的不同危害,其次重点评述了 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介绍了 MNPs和其他污染物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后展望了 MNPs对鱼类的研究趋势.研究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有利于增进对MNPs的生态毒性的认识,为经济鱼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微纳塑料鱼类毒性效应作用机制

    砷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与机制综述

    李佳骏叶阜鑫刘朝柱刘雪...
    18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工业排污及农业污水灌溉等导致大量砷(As)进入土壤,土壤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砷与磷(P)为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化学行为,砷通过植物根系的磷转运蛋白被植物吸收.砷在植物体内竞争取代化合物中的磷,并与巯基结合导致蛋白失活,影响植物生长和正常生理代谢.然而亦有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砷可影响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并对植物生长产生促进作用.本文综述了砷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重点阐述砷对植物生物量、营养元素吸收、生长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内源激素、光合参数、丙二醛、抗氧化酶、渗透物质)及根际环境和植物促生菌群落的影响与机制,以期为理解砷促进超富集植物生长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挖掘可降低砷毒性和提高砷抗性的方法过程机制提供技术参考.

    生物量营养吸收生理生化特征作用机制

    多光谱法研究啶虫脒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李嘉兴李坤刘世杰曾浩宇...
    20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啶虫脒(acetamiprid,AC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积累,对哺乳动物产生神经毒性作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环境污染物.为清晰认识啶虫咪在生物体中的作用过程,本研究利用荧光、紫外可见光(UV-vis)、圆二色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 ACE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BSA和ACE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能够形成基态复合物,且存在至少1个结合位点;热力学研究表明,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ΔG)为负值,说明ACE与BSA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过程;焓(ΔH)和熵(ΔS)为负值,表明ACE与BSA相互作用的驱动力是氢键或范德华力;通过荧光光谱法和UV-vis光谱法算出结合距离小于7 nm,表明ACE与BSA之间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ACE对BSA的构象产生影响,主要是对其中酪氨酸残基的影响更为显著;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ACE使BSA的构象发生一定变化,增加了 α-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和蛋白整体的有序性,使蛋白质的微环境比其天然状态更具疏水性.综上所述,ACE与BSA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能够自发结合,形成稳定的基态复合物,且结合后会影响BSA的结构.本研究为探究ACE在生物体中的致毒过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啶虫脒牛血清白蛋白神经毒性荧光光谱法UV-vis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

    双酚A致文蛤鳃组织氧化损伤

    朱龙周尚颉马雨阳陈鑫翎...
    223-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酚A(bisphenol A,BPA)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在塑料制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BPA的大量应用导致其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对水生生物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相关研究证实BPA对水生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但对双壳贝类毒性效应研究却十分有限.本研究将文蛤(Meretrixpet echialis)分别暴露于1、10、100 μg·L-1 BPA中14 d,检测了文蛤鳃滤水率以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测定鳃组织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并对Nrf2/Keap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PA暴露干扰了文蛤鳃滤水率,导致文蛤鳃组织上皮细胞损伤和增生,并观察有纤毛和鳃丝减少的现象,且BPA浓度越高对文蛤鳃组织的影响越明显.BPA暴露导致文蛤鳃组织H2O2和MDA水平显著升高,1 μg·L-1 BPA处理组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最为明显;BPA暴露引起鳃组织CAT活性显著降低,但对SOD活性无显著影响;1 μg·L-1 BPA暴露导致GST活性显著升高.此外,1 μg·L-1 BPA暴露下,文蛤鳃组织中Nrf2、Keap1、cat和tnf-α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10 µg·L-1 BPA暴露显著上调了 cat基因表达.总之,本研究发现BPA暴露能诱发文蛤鳃组织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并引起组织损伤.

    双酚A文蛤氧化应激Nrf2/Keap1信号通路

    有机磷阻燃剂TCPP和铅联合暴露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

    张晓顺纪秋怡向阳许永杰...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电子废弃物不断增多,电子废弃物处理厂周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2-氯丙基)酯(tris(2-chloroisopropyl)phosphate,TCPP)和铅(Pb)是电子废弃物处理厂2种主要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造成影响.目前还没有关于TCPP和Pb联合暴露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选用斑马鱼模式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Pb(190 μg·L-1)、TCPP(200、2 000、6 000 μg·L-1)单独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b和低中高3个剂量TCP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斑马鱼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无明显影响.同时,Pb和低中2个剂量TCP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脊柱弯曲率和自发运动行为无明显影响.而与TCPP、Pb单独暴露相比,高剂量TCPP联合Pb暴露(Pb:190 µg.L-1+TCPP:6000μg·L-1)抑制斑马鱼的自发运动(P<0.01),导致其体长下降(P<0.01)、96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hpf)和 120 hpf 心率下降(P<0.001).同时,脊柱发育相关基因(co18a1a、ngs、bmp2a、bmp2b、runx2b)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mbp、elav13、gfap、gap43)表达下调(P<0.05).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TCPP联合Pb暴露扰乱脊柱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斑马鱼脊柱和神经的早期发育.

    磷酸三(2-氯丙基)酯斑马鱼神经毒性急性毒性脊柱弯曲

    基于我国葡萄产区单氰胺残留特征评估膳食暴露风险

    李素贞康珊珊刘凤娇李莉...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全国范围内葡萄主产区中单氰胺的残留特征,评估不同膳食消费人群的长、短期暴露风险,对于维护居民生命健康、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建立了单氰胺在葡萄基质中的快速、痕量分析测定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HPLC-MS/MS)分析.葡萄样品中单氰胺的平均回收率为85.0%~92.0%,相对标准偏差为(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3.3%~10.5%,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RT)和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分别为12 min和0.001 mg·kg-1.冷冻避光条件下单氰胺在葡萄样品中能够稳定储藏至少184 d,降解率为13.9%~24.1%;单氰胺在葡萄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01~0.003 mg·kg-1,规范残留试验中值(supervised trials median residue,STMR)为 0.002 mg·kg-1,最大残留量(highest residue,HR)为 0.003 mg·kg-1,低于国内外已有最大限量标准(MRLs,0.05 mg·kg-1).单氰胺在葡萄中的急性膳食风险商为1.600%~25.346%,其中儿童暴露风险最高(ARfD%,25.346%),依次高于一般人群(ARfD%,3.623%)和育龄妇女(ARfD%,1.600%);在登记作物(樱桃、猕猴桃、葡萄)中的慢性膳食风险商为0.290%~4.275%,城镇居民的暴露风险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2~6岁儿童群体风险最高(ADI%,2.763%~4.275%),不同性别间风险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目前单氰胺的短期与长期膳食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水平,但考虑到环境投入量增加及其生物链累积作用,未来需警惕多作物、多途径联合暴露风险放大,特别是易感城镇儿童群体.

    单氰胺膳食群体风险评估残留行为储藏稳定性

    海水曝气对海洋微生物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林旭吟王艳许敏张振炎...
    25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蕴含丰富且独特的微生物资源.为维持海产品的鲜活,人们常采用循环暂养技术,通过曝气装置增加水体含氧量.本研究运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氧含量变化对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组成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氧海水中的以α-变形菌纲为主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较高,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则随着氧浓度升高而降低.海洋微生物中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与毒力因子基因丰度下降.这表明海水中氧含量的上升可以减少微生物的抗药性和致病潜能,从而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抗生素抗性基因海洋微生物毒力因子高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