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意与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意与设计
创意与设计

辛向阳

双月刊

1674-4187

creation_design@163.com; creation_design@yahoo.cn

0510-85326770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蠡湖大道1800号

创意与设计/Journal Creation and design
查看更多>>《创意与设计》是由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的一份以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为主体、兼及各设计专业方向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国内刊号:CN32-1794/TS;国际刊号:ISSN 1674-4187;)本期刊创刊于2008年,2010年起将改版为双月刊。改版后,本刊将融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50年来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经验优势等全部资源,在以产品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大设计研究中凸显出前沿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力求及时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的最新理念、方法、动态和成果,致力于为行业界和教育界提供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作为无锡本地区创意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份全国性学术刊物,我们诚挚地希望它能在无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本刊编辑部特别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最后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卷首语

    《创意与设计》编辑部
    4页

    青春学术

    祝帅
    5页

    设计"设计":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设计分会场综述

    贡雨婕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8月31日,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文化产业分论坛下设的"设计'设计'——智能时代的设计学体系重构"设计学分会场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成功举办.分会场整体在跨学科语境下展开讨论,上午的主题为"智能时代的设计转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背景下,反思设计伦理、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应当如何应对等问题;下午的主题为"历史中的设计与理论",将新的问题、新的方法与新的理论范式引入当代设计史论研究.多名专家老师认为本次会议质量较高,是当前设计学界青年学者一次交流互动、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歧见中达成共识的重要舞台,有力支持了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进程.

    设计学科三大体系跨学科智能时代

    人机协同设计中的AI伦理决策模型:基于可解释性、公平性、责任感的均衡优化

    姜欣言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决策困境,如机器行为不可解释、算法偏见导致决策不公平、人机责任边界模糊等,为应对挑战,亟需构建兼顾可解释性、公平性与责任感的AI伦理决策模型.可解释性提升人机协同设计中的信任,公平性确保设计决策的正义,责任感促进人机共担,三者相互交织,形成AI伦理决策的"三位一体".基于动态均衡理念,通过价值嵌入、多目标优化与人机交互,可构建面向人机协同设计的AI伦理决策模型,该模型立足三要素的动态权衡,针对不同情境进行差异化决策,体现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从外在到内在的理论创新,它将在智能设计助手、自主化设计系统等场景中重塑设计价值取向,开拓设计伦理新维度,完善治理体系,提升伦理合规性,优化流程,创新范式,最终实现人机共生的设计伦理愿景.

    人机协同设计伦理AI伦理决策均衡可解释-公平-责任协同动态伦理优化模型

    到流动中去: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转向

    张玲燕丁雨欣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出现加剧了社会从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转变为动态、流变的形态,在此背景下设计的"流动"属性愈发明显.在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若干关于"流"的概念: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涌现的各大设计流派、工业革命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流水线、将社会网联的智能时代流量、正在重塑设计流程的AIGC工作流等,流和信息流成为根植于现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流动性转向,在其影响下,设计物在迭代,从物的数化到数的物化的关系中流转;设计链被重构,从单向的设计链转向为任一起点的设计流变;设计场在融合,从物理场域升维到自由流动的虚实混合场域.面临技术奇点的到来,设计再也无法忽视人工智能对其带来的巨大冲击,今天的设计需要在人工智能带来的流动性影响下被重新思考.

    设计人工智能流动性液态社会

    近代中国设计之"东观":日本图案教育的影响——以明治和大正时期的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为中心

    王颢珏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近代图案教育的演变,特别聚焦于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为代表的日本近代图案美术教育.从明治初年到大正十五年,跨越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结合相关史料,系统梳理了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20世纪初日本对我国近代图案教育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图案"概念的引入及其在日本的传播,重点分析了纳富介次郎等日本近代图案教育先驱者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阐述了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的创立及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演变,突出该校在推动日本图案教育普及方面的核心地位;最后,通过总结东京美术学校图案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对我国近代图案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图案图案教育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

    朴素与摩登:抗战时期延安军民服装中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思想

    陈燕玲黄厚石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中心的设计观念;二、知识分子影响下的自发性设计改造模式;三、同一性与多面性的灵活设计方法.延安的个性与时尚是有限度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由此可以看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人民群众的乐观精神和设计创新精神.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服装设计审美观念

    漫游、再现与重构:民族志方法视角下的空间设计与女性实践

    杜遥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感官民族志方法,以步行与自身的感官经验为工具,探究台北信义商圈的消费空间设计与女性日常实践的关系,将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与韵律分析作为理论框架,通过感官民族志的方法,藉由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经验进行观察,并将个人的感受、体验、身体经验等纳入田野资料中.首先,在消费文化越来越集中于视觉的脉络下,探究信义商圈中围绕着女性的空间再现,主要研究在此空间建筑、海报、广告以及空间配置形塑出了怎样的带有女性象征符号的性别场域与空间设计;其次,以自身感官经验为工具,观察信义商圈中的空间实践,包含空间的结构、路径和网路是如何进行精心设计;最后,结合田野观察,了解女性的空间符号互动实践与共构的韵律.

    感官民族志方法韵律分析空间三元论空间设计女性实践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乡村博物馆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朱发运滕有平王唯佳
    55-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2004-2024年间含有"博物馆""博物馆设计""乡村振兴中的博物馆"关键词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分析,梳理了乡村博物馆的现状、主要研究方向及其演变趋势.研究表明,乡村博物馆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观众体验与展览设计、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发展潜力;公众参与逐渐成为乡村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地方居民和游客的文化归属感和参与度;乡村博物馆的设计理念需注重以人为本,致力于创造更具吸引力、影响力与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公共服务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乡村博物馆乡村振兴发展趋势

    高峰体验——智媒体融合下的博物馆空间构造

    史璐璐刘珮炜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媒体在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介入,能够增强空间、展示与观众之间的连接,是一种驱动艺术创新和扩展审美经验的关键力量.本文分析了高峰体验概念应用于博物馆空间的3个要素,基于"透明性""意外性""知觉性"要素,博物馆空间可通过"空间与光电媒介的互动""空间语义的开放"及"多样体验视角的创建"路径,构建高峰体验,让参观者置身于博物馆空间场域中,从而达到最佳的体验状态,为当代博物馆媒介设计开辟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消费业态的长远规划.

    高峰体验智媒体融合空间构造要素构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