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柳海民

双月刊

1001-6201

dswkxb@nenu.edu.cn

0431-85099325;85098026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5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6201,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 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 本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 本刊内容:主要刊载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本刊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师范特色和地方特色,辟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美国史研究、中国明清史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茅盾研究、儿童文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等专栏,体现本校学科优势,深受国内外学术界欢迎。 本刊由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任主编,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副社长王亚范副编审任常务主编。本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注重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质量,曾得到国家教委的通报表扬,《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等报刊均以显著位置专文介绍。本刊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其中,历史学论文转载篇数居高校文科学报之榜首。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 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沙家浜》阿庆嫂原型演变释读

    张均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及其前身沪剧《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形象,系从原型东来茶馆老板胡广兴改换性别而来.在如此"变性记"的背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大众之法"之间反复发生的龃龉、竞争与调适.其中,"新人叙事学"并未主导英雄的叙事建构,江湖风情、义气及"斗"之喜剧机制三重"大众之法"共同介入《芦荡火种》对原型人物的删改与虚构,《沙家浜》则以革命对"大众之法"予以双重再调适.阿庆嫂作为经典形象的形成,孕育了社会主义文艺在英雄叙述方面不可多得的艺术经验.

    《沙家浜》阿庆嫂江湖

    论苏轼"物我互证"的审美运思

    杨一泓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在与物相处中,呈现出"物我互证"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审美运思,并随生活实践不断深化.他鉴赏为人所忽视的物趣,自娱以示不凡的生活情致;共情于孤独流落的物喻,自托无意妥协的精神品性;雅化谪居饮食的物味,自颂苦难之中的超然心境.苏轼以其自身行为昭示出寻常、弃置、平淡之物所具有的独特生命力与审美价值,表明对自我的肯定.这一与物互证的过程,揭示出苏轼物我关系中我适的状态,也彰显了苏轼与俗不同的生活哲学.

    苏轼物我关系审美

    宋代诗话政治叙事的儒家伦理话语分析

    周萌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叙事是儒家树立理想人格、阐释社会正义、教化广大民众的常见载体与主要途径,可谓是展现儒家伦理的基本场所.宋代诗话政治叙事看似散乱无章,实则是这种主流观念的诗学再现,并汇集为人格伦理、正义伦理、诗教伦理三重主体话语,展示出宋人对儒家伦理的时代阐释.与官方主流话语相比,宋代诗话政治叙事并未脱离史实,反而更具传播力.这不仅印证了诗话是按传播逻辑成篇的文体特性,而且有助于拓展智识精英圈的政治认知,深化受众的伦理意识,并为宋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典型样本及话语助力.

    宋代诗话政治叙事儒家伦理意识形态

    《庄子》精神生态隐喻的英译叙事重构

    周桂君林琳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言说是《庄子》话语特色之一,其中不乏体现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同构互动的精神生态隐喻.本文对此种隐喻进行界定并提出识别程序,选取《庄子》精神生态隐喻英译实例,探究何种叙事重构方法能将《庄子》原文有关精神生态的隐喻叙事内容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群接受并认可,进而将原文的精神生态内涵在异域文化中得以传递.《庄子》精神生态隐喻主要有喻体源于自然意象和非自然意象等两类.前者的英译可遵照选择性采用的诗化叙事重构方法,后者的英译宜采取人物事件再定位的语境重构策略.聚焦《庄子》中精神生态隐喻的译介叙事重构研究,可对以生态思想外译为导向的《庄子》英译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精神生态隐喻隐喻识别叙事重构选择性采用人物事件再定位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维度构建

    肖克李溪泽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导致生态资源在人群中分配极度不均.资本主义政治哲学试图在两个层面维护二元对立,结果加剧生态危机:一方面,主流政治哲学竭力维护异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改变社会偏好,异化转移,将生产的异化转变为需求的异化.很多人认识到生态危机的这一根源,力求调节和缓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办法就是弱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沿这一路径从政治哲学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三类,即生态保守主义、生态激进主义和生态国家主义,这些理论并未根本解决二元对立哲学的弊端.只有生态马克思主义既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克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又通过对"类解放"目标的坚守而确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主体地位,将权利与义务统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真正提出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根本途径:生产领域,停止过度生产;需求领域,遏制无度消费;分配领域,调节生态资源的代内与代际分配;伦理领域,由群体本位走向类本位;制度领域,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数字克隆人:"跨媒介—交互"中的数字沉浸性研究——基于容积视频捕获技术的探讨

    沈嘉熠温凯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积视频捕获(Volumetric Video)是通过光学扫描来捕捉拍摄对象并生成动静两态4D数字影像模型的前沿机器视觉技术之一.与现有的虚拟数字人不同,它生成的数字克隆人是对真人一比一的真实呈现,故而数字克隆人所具有的视觉情感与叙事场景于受众而言具有更深刻的沉浸性.本文从数字克隆人的生成逻辑、技术特性出发,深挖其背后生发的感知体验与情感投射,通过跨媒介叙事分析,结合实验室成果探索其沉浸意境与实践意义,揭示数字克隆人在经历"生产—创造"的过程后将客观形态和主观感性融合在一起,冲破了人与技术、人与审美、人与群体的边界,在虚拟世界中转化为现实的仿真.

    沉浸体验交互叙事容积视频捕获数字克隆人

    一部推进教育学学科体系科学化的力作——评《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第三版)

    于伟张恰
    163-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