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

王雪丽

月刊

1671-0460

ddhg88@sina.com

024-86389066

110043

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40-1号4门

当代化工/Journal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化工报》专家指导,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化工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报导国内外石油和化工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重金属吸附功能的两性淀粉基絮凝剂的合成与研究

    段佳一范文玉刘佳琚回增帅...
    2886-2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主要单体,采用半干法合成两性淀粉基絮凝剂,对其工艺进行讨论,并对其絮凝性能进行研究.考察了磷酸盐质量分数、pH、尿素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磷酸化反应的影响,研究了溶液初始 pH、吸附时间、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氢核磁共振仪(1H NMR)和 X 射线衍射仪(XRD)等多种表征手段观察改性样品形貌以及分析其官能团、结构和组织.实验得到最佳合成工艺为:磷酸盐质量分数 30%、反应体系pH=7、尿素质量分数 20%、反应温度 130℃、反应时间 150 min.结果表明:当pH=5、吸附时间为90 min、Cu2+初始质量浓度为250 mg·L-1 时,两性淀粉基絮凝剂性能最好,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模型,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抗盐、抗剪切性.

    两性淀粉重金属吸附絮凝剂吸附动力学

    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技术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分析

    周鹏董越刘冠华郭卫民...
    2893-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流体渗流实验装置和油水界面移动实验装置,设置不同注水压力和速率条件,分析其对流体渗流特性和油水界面移动的影响.此外,采用多层模型实验装置,研究分层注水对不同渗透率层段的影响,并通过模拟实验装置比较传统注水模式和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模式下的采收率.结果表明:随着注水压力的增加,初始渗流速率从2 MPa的10 mL·min-1 增加到10 MPa的30 mL·min-1.在分层注水实验中,高渗透层的初始渗流速率为100 mL·min-1,产油量达到462 mL,而低渗透层的产油量仅为68 mL.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模式的原油产量和采收率明显高于传统注水模式,实验结束时分别达到310 mL和 31.1%.通过优化注水压力和速率组合,在注水压力为15 MPa、注水速率为150 mL·min-1 的组合条件下,原油产量达到820 mL,采收率为82.2%.桥式同心分层注水技术显著提高了不同渗透率层段的流体驱替效率,减少了高渗透层的过度注水,增加了中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整体采收率显著提升.

    桥式同心分层注水采收率石油驱油界面测量渗透优化注水策略

    具有羰基结构酞菁钴催化剂高效催化吲哚啉绿色脱氢芳构化

    郭超王广兴王海洋金丹...
    2898-2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具有羰基结构的酞菁钴催化剂研究了吲哚啉的绿色脱氢芳构化反应,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电子能谱详尽地表征了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溶剂、氧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质量分数对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二甲苯为反应溶剂、氧气为氧化剂、反应温度与时间分别为 80℃以及18 h的反应条件下,该型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果,并提出催化反应的可能机理,为新型脱氢催化剂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羰基酞菁钴催化吲哚啉

    利用Top-Down法评定柴油能力验证中硫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

    王静静饶章华邵路佟勇...
    2903-2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能力验证计划的公议值作为"基准",采用自上而下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TOP-DOWN法),计算实验室紫外荧光法测量硫含量结果的偏倚,通过几组偏倚可以得到偏倚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由此计算的不确定度属于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一个分量.通过大量质量控制样品数据,计算不确定度的另一个分量(质量控制样品的期间精密度),共同合并形成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Top-Down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过程更简单且易于操作,更能反映出实验室检测的长期精密度和准确度水平,可以合成为测量不确定度.

    能力验证偏倚不确定度车用柴油硫含量紫外荧光法

    羰基化炭黑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

    王帅王斌周献锋王宗宁...
    2907-2910,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浓硝酸对商业炭黑进行处理,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进行了表征,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对材料的氧还原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浓硝酸处理过的炭黑表面被羰基化,处理后的炭黑的ID/IG为1.04,与未处理的样品相比,对过氧化氢(H2O2)的选择性明显提升,在0.2~0.6 V的宽电位范围内对H2O2 的选择性可以保持在85%以上,其反应过程接近2电子过程.通过对商业化炭黑的简单处理能得到羰基化炭黑,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氧还原反应(ORR)性能,该研究为开发绿色制备H2O2 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化学催化剂纳米材料还原

    3d-4f双金属多酸基杂化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项思晨何嘉濠王小清王政文...
    2911-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加重,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氢能因为具有零碳排放、可再生等优点成了理想能源之一.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 3 个具有相同结构的基于Keggin型硅钨酸、过渡金属Cu、有机配体异烟酸的稀土多酸基杂化材料,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表征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与表征,证明 3 个化合物均为纯相化合物.探究了 3 个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及循环再利用性能,其中化合物3的H2析出速率最快,可达2.641 21 μmol·g-1·min-1,约为硅钨酸的4.1倍.

    多金属氧酸盐稀土金属异烟酸光催化

    海上低渗油藏耐温抗盐微球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冯轩徐国瑞刘丰钢郑玉飞...
    2915-2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上高温高盐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较差的问题,研发耐温抗盐微球以实现稳油控水,利用理化性能评价、岩心驱替和微观驱替实验,研究耐温抗盐微球体系的静态表观性能、高温稳定性能、水化膨胀性能、注入性能、封堵性能、提高采收率性能和微观油水分布,分析了体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NWY-1微球可形成均匀分散体系,高温老化40 d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水化膨胀30 d时可达粒径最大值7.70 μm,延长水化时间粒径基本不变;在多孔介质内注入性和封堵性良好,岩心驱油实验可提高整体采收率7.9%;该体系可封堵多孔介质中的水窜通道,使后续的注入水流转向.矿场应用表明:注水井实现封堵,受效井产油明显增加,措施有效期长达262 d,井组累计增油量达7 829 m3.

    聚合物微球海上油田高温高盐深部调驱低渗

    大型火电厂主厂房主体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金楠孙礼渊刘鑫荣杨洪祥...
    2920-2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火电厂主厂房主体结构工程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并降低混凝土的使用成本,以钢纤维和聚乙烯纤维作为混杂纤维,考察了单一纤维和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和聚乙烯纤维掺量的逐渐增大,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则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当固定钢纤维的掺量为1.0%时,改变聚乙烯纤维的掺量,混凝土试件的基本力学性能和抗弯性能变化趋势与单一纤维相一致,当聚乙烯纤维的掺量也为1.0%时,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可以达到最大值,而此时混凝土试件的抗拉强度和抗弯强度值也比较高,综合力学性能更优.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聚乙烯纤维和钢纤维作为混杂纤维掺入混凝土中能够有效改善其基本力学性能和抗弯性能,可以满足火电厂主厂房主体结构施工的需求.

    火电厂主厂房混杂纤维掺量力学性能抗弯性能

    基于铌基BDD电极的含酚废水降解

    张敬贤王博袁俊赵利民...
    2925-2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掺硼金刚石(BDD)电极的电化学高级氧化工艺是处理工业有机废水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研究了铌基BDD电极(Nb/BDD)的物理和电化学本征性能,并以其为阳极考察了不同电流密度对苯酚的降解效果和较优电流密度下对某石化厂炼焦废水的处理情况.结果表明:Nb/BDD具有1.78 V的高析氧电位、3.34 V的宽电化学势窗口、0.21 mA的低背景电流和3.25 cm2的较高电化学活性面积;随电流密度升高,苯酚去除率和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也升高,在100 mA·cm-2 下苯酚去除率最高为93.52%,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437 45 h-1;在较优的80 mA·cm-2 电流密度下电解10 h后,炼焦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9.78%,能耗仅为0.038 kW·h·g-1.

    掺硼金刚石苯酚降解电流密度炼焦废水电化学氧化反应动力学复合材料扩散

    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领域的研究进展

    孙玉海王聪渠慧敏郭宏伟...
    2931-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独特的分子结构,不仅具备传统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润湿性的能力,还可根据油藏环境调整自身带电状态,具有更强的储层适应性.首先阐述了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然后分析了其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岩石润湿性、乳化作用及环境响应等方面的性能特点.最后,综述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低渗油藏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发现两性表面活性剂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优越的环境适应性,已在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未来复杂油藏的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低渗透提高采收率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