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

王雪丽

月刊

1671-0460

ddhg88@sina.com

024-86389066

110043

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40-1号4门

当代化工/Journal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化工报》专家指导,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化工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报导国内外石油和化工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田开发中新型酯基钻井液配方的合成优化

    张远张志全宋紫炜
    354-357,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一种稳定的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用于克服传统酯基钻井液在钻井过程中的酯水解问题.通过采用转酯化反应方法,合成的酯类化合物具有高热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反应使用2-乙基己醇和月桂酸甲酯,在甲酸钠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通过响应面方法(RSM)和中央复合设计(CCD)评估了最佳合成条件,确定了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 77%的 2-乙基己酯与RSM模型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该反应产物含有质量分数 77%的 2-乙基己酯和 23%的 2-乙基己醇.其运动黏度在 40℃时为 5 mm2·min-1,在 100℃时为1.5 mm2·min-1;相对密度为0.854,闪点为170℃,倾点为-7℃.使用该配方的钻井液泥浆在120℃下具有优越的流变性能.

    月桂酸甲酯转酯化反应2-乙基己酯响应面方法(RSM)钻井液配方流变学

    油田新型碳酸盐和硫酸盐阻垢剂的合成与评价

    高海亮刘德华
    358-361,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聚合物类阻垢剂的生物降解性限制了其在近海等地区的应用.以单腈和双腈为原料,合成并研究了一种含有1个或 2个氨基双膦酸酯的化合物C(NH2)(PO3H2)2,其具有生物降解性,可作为碳酸钙和硫酸钡的阻垢剂,同时能较好地与Ca2+离子兼容,合成的硫酸盐阻垢剂的阻垢性能较差,碳酸盐阻垢剂的阻垢性能较好.为了提高阻垢剂的性能,将胺基团转化为氨基二亚甲基膦酸酯基—N(CH2PO3H2)2,得到了一种含 4~8 个膦酸基的新型非聚合物阻垢剂.其中BP-9是最有效的阻垢剂,碳酸盐垢的FIC为5 µg·g-1,硫酸盐垢的FIC为20 µg·g-1,新的双膦酸盐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活性.

    阻垢生物降解硫酸盐垢碳酸盐垢

    低渗砂岩油田CO2驱化学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研究

    吴向阳李建勋李刚梅艳...
    362-365,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渗砂岩油藏进行了CO2驱开发技术研究,分析了CO2驱油化学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目标油藏流体特征进行了PVT拟合,确定其CO2驱最小混相压力,明确了不同压力及注入时机对CO2驱采收率、气油比、含水率及驱动压差等的影响规律,探究了 CO2 泡沫驱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效用.结果表明:24.5 MPa为目标区域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采收率会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28 MPa时CO2驱提高采收率可达 30.57%.气体突破时间、总采收率与 CO2 注入时机密切相关,CO2 注入越早,越有利于采收率的提高,出口含水率为60%时注入可提高采收率39.13%.CO2泡沫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采收率的效用.

    低渗砂岩油藏CO2驱注入时机提高采收率

    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综述

    孙书升吴玉国
    36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道运输是油品运输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稠油乳状液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对运输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油水比、乳化温度、分散相粒径、化学添加剂、界面电荷等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而影响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稠油乳状液分散性粒径的大小、界面张力和油水界面膜的性质.分析了平均粒径、界面张力和油水界面膜性质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探究了使其稳定的机理和影响平均粒径、界面张力、油水界面膜性质的因素,并对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

    海上废弃钻井岩屑淋洗污染实验研究

    曹智鹏田相友于丙鑫马蒸钊...
    372-375,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证渤海油田钻井岩屑在处理、资源化等环节的生态安全性、环境友好性、无害性,通过开展岩屑淋洗处理和土壤污染实验,对处理后的岩屑进行了危险性鉴别,并对比了绿化种植土壤的相关标准.结果表明:淋洗后的钻井岩屑不具有环境危害性,且浸出毒性物质含量均未超出含量限值,淋洗后钻井岩屑经过调质后其重金属及各项指标已满足《绿化种植土壤》(CJ/T 340-2016)标准中的Ⅱ级要求.该研究为渤海油田钻井岩屑的环境风险管控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有效途径和策略.

    钻井岩屑环境污染重金属绿化土淋洗

    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性能评价及机理分析

    郐婧文李翔刘丰钢徐国瑞...
    376-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聚合物和微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球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进行了微观结构观测,利用布氏黏度计对微球溶液、聚合物溶液和"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增黏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聚合物溶液与"聚合物、微球段塞注入"方式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5 天后的"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具有致密线网状微观结构.在微球质量分数不变时,"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黏度增幅随聚合物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在2 000×10-3 μm2、3 000×10-3 μm2 和5 000×10-3 μm2,渗透率条件下,与单独注入聚合物相比,"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段塞注入方式阻力系数更低,可有效控制注入压力;"微球+聚合物"复配体系在具备良好注入性能的同时,封堵率与单独注入聚合物方式接近,分别为98.82%、98.40%和 72.50%.

    聚合物微球微观结构增黏性注入性

    人工水驱稠油油田热水化学增效研究

    罗珊田津杰李芳芳桑丹...
    38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水驱稠油油田注入水突进、采出程度不高、井筒耐温受限,后期转注热水效果有限,为探讨转注热水复合化学药剂的增效机理及效果,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热水降黏机理以及 3 种药剂 A、B、C 的降低黏度、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的增效机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了冷水、热水以及热水加药剂的方案效果.结果表明:LD 油田地层原油的黏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当温度从 54℃升高至 108℃时,原油黏度降低至54 mPa·s,可大幅改善原油流动困难;药剂A在不同温度下降黏率均大于90%,具有较好的降黏性能,药剂B质量浓度从 500 mg·L-1 增大至3 000 mg·L-1,界面张力从0.015 mN·m-1 降低至0.006 mN·m-1,且在108℃下耐温及降低界面张力性能较好,药剂C溶液在油藏温度54℃下黏度可达125 mPa·s,在升温至90℃后黏度下降的幅度为 33%,且 90℃下水油流度比增大至 0.9,驱油效果更好;热水加药剂A、B、C的复合增效方案效果最优,相比冷水驱最终可提高采收率12.4%,可为此类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新思路.

    稠油热水驱化学增效增效机理数值模拟

    海上油田深部堵水用乳液增黏复合凝胶体系研究

    刘帅吴意明王晨张珂...
    386-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上油藏作业空间有限的特点以及传统的在线配注堵剂体系存在成胶强度低和封堵能力弱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由AMPS耐温抗盐乳液聚合物、聚乙烯亚胺(PEI)交联剂和无机纳米增强剂所组成的复合凝胶体系.通过成胶实验研究了组分质量分数、温度和矿化度对复合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优选了合理的配方并评价了注入和运移性能、热稳定性能和选择性封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交联剂和无机纳米增强剂组分质量分数的增加,成胶时间缩短和成胶强度增加.相比单一凝胶体系,复合凝胶体系的成胶时间缩短和强度增强.岩心注入和运移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凝胶体系待成胶液黏度低,能够在多孔介质中实现注入和深部运移,达到深部封堵目的.在模拟油藏温度80℃条件下,复合凝胶体系老化90 d后,脱水率仍然低于10%.该体系对不同渗透率的地层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性能.

    海上油藏深部堵水复合凝胶静态成胶性能评价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与乳化剂关系研究

    左继泽叶忠志王立佳陈巍...
    39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油水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大小,通过乳化实验测出乳状液的黏度变化和稳定时间,再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分散程度,最后得出对于酯类和磺酸盐类等大多数乳化剂,疏水基单烷基链越长,在油相中与油相之间交错的程度就会越复杂,配制出的乳状液性能越好;若乳化剂的疏水基团中存在不饱和双键,在空间上限制了烷基碳链在油相中的三维伸展,形成的乳状液乳化效果越差;若乳化剂的疏水基团中存在与烷基主链相同的支链,由于氢键的存在严重限制了疏水基在油相中的分散吸附,同时由于界面膜之间也会产生有一定的角度,使得界面膜的排列紧密程度变弱,导致乳状液性能变差.

    乳化剂黏度乳化效果界面膜疏水基团

    有机层状硅酸盐改善油基钻井液沉降稳定性室内评价

    赵景原窦旭斌冯福平蔡明会...
    396-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油基钻井液有机土有机改性剂阳离子受高温易分解脱附,引起钻井液性能变差、加重材料沉降等问题,利用六水合氯化镁和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适用于柴油基钻井液体系的有机土(有机层状硅酸盐),用于改善油基钻井液的沉降稳定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室内钻井液沉降实验进行结构表征和沉降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有机硅酸盐材料具备 2∶1 层状硅酸盐结构和以Si—C共价键连接的不对称链状有机官能团结构,且300℃无明显热分解;相比于大庆油田常用油基钻井液,该有机层状硅酸盐提高了油基钻井液的动切力、动塑比和储能模量,明显改善了1.4~2.0 g·cm-3 密度范围、150℃以下老化温度油基钻井液的悬浮性能和沉降稳定性能.

    有机层状硅酸盐沉降稳定性有机土油基钻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