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经济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

冯根福

双月刊

1002-2848

djkx@mail.xjtu.edu.cn

029-82657048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校区016信箱

当代经济科学/Journal Modern Economic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积极研究改革开放的新情况,深入研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进展,及时报道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动态,积极为国家的经济改革与发民,为振兴和繁荣中国经济及西部经济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转型金融:内涵、框架与未来展望

    王遥张广逍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提出碳排放控制目标以及净零时间表.传统的绿色金融无法满足碳密集型企业的转型需求,导致各国距离实现净零目标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转型金融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转型金融的概念出发,阐述转型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转型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并结合国际市场实践明确转型金融的发展前景.通过阐释转型金融发展的逻辑机理,对比分析国际上主流的转型融资方法,形成转型金融发展框架的五大核心要素.为此,今后应加强顶层政策体系的协同与约束力度、统一和完善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并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相关的理论创新.

    转型金融低碳经济碳密集型企业转型风险资源配置转型融资方法

    绿色治理、技术进步与就业

    危平陈斌赵允宁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绿色治理和就业增长的双赢成为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首先,构造包含重污染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的两部门模型,结合理论文献分析企业绿色治理影响就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及其行业异质性;其次,利用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据构造公司绿色治理指数,并以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公司绿色治理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绿色治理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表明,技术进步是绿色治理促进就业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3)分样本检验表明,绿色治理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重污染行业就业和非重污染行业就业产生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存在行业差异.其中,技术创新在重污染行业和非重污染行业均表现为遮掩效应,即技术创新会弱化绿色治理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技术效率仅在非重污染行业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即绿色治理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促进非重污染行业就业.因此,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绿色治理政策框架,推动企业开展绿色治理行动,实现就业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企业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绿色治理对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不同行业的企业要密切关注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就业的影响,确保绿色转型与就业增长协同发展.

    绿色转型绿色治理就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内涵阐释与实现方略

    刘华军张一辰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愿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阐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生成逻辑;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要求,系统阐释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深刻内涵;围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现实挑战,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实现方略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对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的系统性认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创造了坚实的实现基础.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源自协同学理论与国际绿色低碳发展实践的结合,其核心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以兼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增加经济增长绿色动能,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须切实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制度、培育拓展生态环境市场、推动减污降碳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生态文明建设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冯永琦林凰锋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以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以及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从作用机制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约束等,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和企业效率等内部优化手段,显著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从实现路径来看,目前数字金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路径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同时,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的必要保障.因此,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潜在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路径的积极作用,并以适度监管保障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技术创新企业效率

    土地资源配置与城市创新:基于产业用地结构的研究

    赵耀红孟源祎马光荣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土地资源配置是政府推动创新、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传统粗放式的土地资源供给模式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土地供给结构向集约化转型迫在眉睫.为探究产业用地集约化供给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使用2007-2019年地级市层面的土地交易分行业数据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用地供给结构集约化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第二,地方政府增加高技术制造业用地出让占比能促进地区创新型企业的进入,引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过程,但对现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第三,高技术制造业用地价格的市场化可以进一步引导土地集约化利用,更有利于发挥用地结构转变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说明数量配置与价格配置存在"互补"效应.因此,地方政府需推动土地供给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土地要素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土地资源配置高技术制造业用地结构用地价格土地供给模式城市创新

    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

    王国成程振锋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并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运行机制和结构演变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以及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全局作用.第一,明确提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第二,分析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基本经济模态转换之间的关联机理和内在逻辑;第三,初步刻画了新经济模态的基本特征、主体构成及运行原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秉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蕴含与启示.

    新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劳动者虚实交融科技创新经济模态高质量发展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数字变革:赋能创新的影响研究

    叶举艾玮炜
    8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时代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产业数字化已成为赋能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驱动.通过构建市场势力、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产出水平的理论分析框架,论证市场势力的数字化转型所引发的赋能过度现象,并以2007-2021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在市场势力对创新产出影响中的非线性间接效应.结果显示,一方面市场势力有助于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赋能存在最优拐点,数字化转型程度与创新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间接效应检验显示,数字化转型在市场势力对创新产出影响中存在间接效应.揭示出市场势力会引发企业间数字化转型程度的分化,并抑制两极分化企业的创新产出水平,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适度的数字化转型是赋能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营造完善的市场竞争体制,针对性帮扶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实现创新强国战略目标.

    市场势力数字化转型创新产出水平市场环境数字悖论

    数字赋能、市场分割与出口产品质量

    张倩肖段义学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对企业的生产选择和贸易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采用2011-2015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与中国国家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从市场分割的视角出发分析数字赋能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赋能、市场分割均对出口产品质量有提升作用,而数字赋能和市场分割的交互作用却会抑制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赋能和市场分割的交互作用会对国有性质、有海外子公司、位于中西部地区和生产非高技术含量产品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产生更明显的抑制效果.此外,数字赋能和市场分割会通过提升企业市场势力、缓解融资约束和增强进口强度影响出口产品质量.据此提出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数字赋能数字化转型市场分割出口产品质量

    技术融合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杨秀云刘岳虎高拴平
    1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融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推动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背景下,研究技术融合究竟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问题尤为重要.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技术融合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技术融合的深化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融合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外资企业以及沿海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技术融合深化能够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固定成本投入效率,最终实现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市场化程度以及政府支持力度会在技术融合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深化技术融合,搭建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加速优质要素资源流动,重点培育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技术融合出口产品质量全要素生产率固定成本投入效率

    进口竞争下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的抉择——兼论"服务化悖论"问题

    肖挺熊心如
    12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服务业务占制造业总收入的比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态势良好.从国际贸易视角出发研究进口竞争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服务化程度每提高10%,制造企业的收入平均增长2.25%.然而,随着进口竞争的加剧,服务化制造企业却难以在制造业务中维系自身稳定的销售收入.这表明,面对进口竞争,服务化并非制造企业维持或扩大市场规模的进取型策略,而更倾向于是一种规避进口竞争的消极策略.对此,中国需警惕由于贸易全球化所导致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制造企业应紧密围绕产品打造高度关联的服务业务,从而夯实实体产业发展的根基.

    制造业服务化进口竞争结构转型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