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李建华

月刊

1674-5884

kygcyj@hnust.edu.cn

0731-58290354

411201

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期刊社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ourna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Space的教育数字化研究回溯与展望

    李高祥陶泽发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和核心指标,厘清教育数字化研究脉络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意义.研究以 CNKI 数据库中 2012-2023 年收录的 621 篇 CSSCI 类别的数据源为研究对象,基于CiteSpace构建作者合作共现、关键词突现和聚类等图谱对我国教育数字化的研究动态与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显示,就合作方面探讨,研究者跨机构跨学科之间的交互研究意识亟须强化,文献高产机构较多集中于教育部行政机构与知名师范类高校.就研究趋势探讨,总体研究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热点聚焦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等领域,潜在的热点方向则聚焦智慧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变革等领域;就研究阶段探讨,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酝酿探索阶段(2012-2017 年)、深度融合探索阶段(2018-2021 年)、数字化转型阶段(2022-2023 年).

    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CiteSpace

    价值创造视角下地方农业院校农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石巧君莫鸣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创造价值.地方农业院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通过价值创造体现人才培养服务全面振兴乡村.在地方农业院校现有农商管理人才培养价值主张不凸显、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困难的现实下,基于人才培养价值挖掘产学研价值共创和人才价值评价,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价值创造不足问题.对标乡村产业振兴,找准农商管理价值创造点,多课堂驱动培养农商管理技能,整合资源创造农商服务价值,将人才培养体系融入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实现农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与乡村产业振兴价值创造过程同频.

    价值创造地方农业院校农商管理人才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路径探析

    李慧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下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特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共同体主要解决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创新问题,与新质生产力两大系统存在耦合关系,在耦合作用中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目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因此,应明确协同创新主体定位,构建协同创新制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新质生产力

    终身教育视域下"互联网+开放教育"乡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周明罗菲菲彭瑛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探讨"互联网+开放教育"在推进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创新,提供了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开放教育以其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为核心价值,"互联网+"则展现了技术变革教育的效力.针对当前乡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教育主客体问题,结合"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构建以"思政教育扶志、技能培训扶艺、资源服务扶学"为核心的"三扶"课程体系,进而推进"农学交替、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理实交融"为特征的"四教"教学模式,创设"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终身学习"的"三维"培养路径,形成"三扶四教三维"结构体系的"互联网+开放教育"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对促进乡村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规模化及终身化有重要意义,助力乡村振兴.

    互联网+开放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为例

    廖双红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不仅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转设背景下地方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应抓住转设历史契机,深入探讨与学习国内外产教融合经验,把原有的实践教育环节深化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政府加强联动、与企业加强合作,践行更多元、更灵活的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实践能力更强、自主学习能力更优的高质量应用型学生,以此成功完成转设要求与目标.

    转设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职业院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以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姜佐军张昕辉胡志坚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源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更体现了培养学生使命感的内在需求.本研究以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华中医科学校")为例,旨在探讨职业院校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职业技能人才.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能够显著增强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思想政治素养.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认同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价值意蕴影响因素与实践路径

    禹旭才朱立飞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而鲜亮的精神标识,其蕴含的优良传统、先进思想、高尚品格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但当前红色文化仍存在内容呈现不优、传播创新不足、价值挖掘不深等问题,需要我们用心优化红色文化内容、用情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用力深掘红色文化价值,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引导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挺膺担当.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特殊作用实践路径

    高校师范生仁爱品格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

    陈慧青李灿
    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仁爱品格是教师师德的重要基石.当前高校师范生仁爱品格的培养与形成存在诸多困难,如培育内容泛化、培养途径单一、文化熏陶淡薄等.其症结在于传承发扬不够,缺乏对仁爱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主观能动性被弱化,未能有效唤醒师范生的自我意识;精神引领不够,氛围营造更偏重物质性保障等.为此,高校要以"四有"好教师为总体教育目标,在弘扬仁爱品格的时代价值中纵深拓展仁爱品格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仁爱意识与实践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中有机结合,营造基于物质和精神元素深度融合、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氛围.

    高校师范生仁爱品格培养"四有"好教师

    湖湘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蒋利平贾丁闻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湘红色音乐是湖湘传统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与音乐艺术的深度融合,生动呈现了湖湘人民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引发情感共鸣、淬炼意志品质、陶冶情操言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资源.发掘运用好湖湘红色音乐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叠加效应,必须多层次推动湖湘红色音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角度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多渠道促进湖湘红色音乐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湖湘红色音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现状审视及对策探索

    郭昕孙伟平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并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应然逻辑.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养和善用教学格局等方面进行"价值融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现状审视对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