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亚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亚太
当代亚太

李向阳

双月刊

1007-161X

bjb-yts@cass.org.cn

010-64063921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当代亚太/Jour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研究和介绍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的文章。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编者的话

    1页

    "大援外"体系中的"小而美"项目——"一带一路"提升全球普惠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

    孙灿
    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全球普惠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担当与使命,如何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平台中有效提升全球普惠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基于多元主体的参与互动和个人/人群的直观感受提出"一带一路"提升全球普惠发展的微观解释框架."大援外"体系中的"小而美"项目是其中的解释变量.作为整体性抓手,"大援外"体系与"小而美"项目存在互构与相互赋能的关系.包含需求价值、能力价值和共生价值的全球普惠发展是其中的被解释变量."大援外"体系中的"小而美"项目通过优化民生体验、促进成果转化和提升共治水平增进了全球普惠发展的需求价值、能力价值和共生价值,塑造了"一带一路"提升全球普惠发展的微观机制要义.鲁班工坊是"大援外"体系中"小而美"项目的典范.研究表明,鲁班工坊有效增进了全球普惠发展的各价值内涵,使其具备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全球普惠发展最佳实践的可能,也印证了文章中微观机制解释的有效性.

    全球普惠发展"一带一路"微观机制"大援外"体系"小而美"项目

    国家间政治、相互依赖武器化与中国供应链安全——来自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

    杨攻研刘聪
    2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国际局势的动荡与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构,中国供应链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在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国家间政治对中国供应链安全产生了何种影响至今仍缺乏系统性的经验证据.作者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首次利用FactSet Revere数据库所提供的2003~2022年中国企业全球供应商网络数据,构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横向安全和纵向安全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国家间政治对中国供应链安全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双边外交立场的差异显著威胁了中国供应链安全,且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影响尤甚.究其根源,伴随外交分歧的增加,相关国家将贸易依赖关系武器化,对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而影响中国供应链安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行业方面,高技术产业的供应链安全受国家间政治的冲击更为突出;就地区而言,在外交分歧加剧时,在贸易依赖关系更为密切的国家,中国供应链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而对北约成员国与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国而言,外交分歧对中国企业供应链安全的威胁更大.文章的研究为全面评估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冲击提供了启示.

    国家间政治相互依赖武器化供应链安全实证研究

    结构韧性、反馈进程与地区安全风险的生成机制——基于美国"印太"海洋战略的分析

    张景全巩浩宇
    5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风险已成为国际安全研究的主流话语,成为界定安全的主要概念.海洋是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要场域,大国博弈导致海上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国际安全系统是国家间系统性风险发生的空间,因此需要从系统层面界定风险生成的条件与过程.当系统中的行为体造成损失的概率与程度均提升时,系统进入高度风险的状态.系统风险的成因包含结构与进程两个方面,即当结构韧性下降(脆弱性上升)以及进程中正反馈占主导时,系统将进入高度风险的状态.海洋安全战略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美国海权战略与地区战略的深度互嵌.其在推进过程中将从组织形态、组织方式与单元特征三个方面影响系统结构的韧性,并从进程形成、进程发展、进程升级三个方面促使系统进入正反馈进程,因而导致"印太"海洋安全系统风险的生成.

    "印太"战略海洋安全安全风险结构韧性正反馈

    他者观念塑造全球治理合作的路径分析"

    任琳孙振民
    8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主要从器物和制度两个维度来解释全球治理难题,对观念维度的讨论相对不足.实际上,治理观念是理解全球治理难题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霸权国和新兴国家在全球贸易治理、全球金融治理和全球发展治理等领域的几组合作治理案例,我们发现,议题实力、公共产品等因素通过治理观念这一中介变量发挥作用,塑造出多元的议题联盟偏好及治理合作类型.文章通过回顾国际关系研究中揭示的他者观念,并结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与实践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对无他观念,梳理了不同的治理观念及其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文章认为,价值他者、功能他者和相对无他三种治理观念分别生成传统议题联盟、功能议题联盟和开放议题联盟三种行为偏好,进而塑造了战略排他、求同存异和开放包容三种在不同程度上规避全球治理难题的合作类型.

    治理观念议题联盟全球治理公共产品

    风险偏好与印度外交战略的行为逻辑

    朱榆雯
    10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印度是不结盟国家,但印度在对不结盟原则的遵循上却表现出动态调整的特征.印度自建国起的外交史表明,其战略布局一直围绕追求战略自主来进行.文章将印度的外交战略归纳为不结盟、对冲、制衡、准结盟四种类型,并探讨在始终追求战略自主的大背景下,印度出于何种原因做出以上四种外交战略选择.研究发现,印度不同时期的外交战略体现了其在战略自主问题上不同的风险偏好,这种风险偏好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印度如何认知"中国威胁"、国际环境是否对印度的战略自主有利、印度主流思想的战略自主偏好.文章重在研究上述三个因素影响印度外交战略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印度外交战略选择的规律与动因提供合理解释.

    印度外交战略不结盟战略自主风险偏好行为逻辑

    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解构贸易和平论的因果机制——以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冲突为例

    邱劭文李奕瞳刘新民
    13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贸易—冲突领域的研究总体上支持了贸易和平论,但既有研究并未对支撑这两个变量因果关系的因果机制展开细致检验.文章对贸易和平论的两个主要机制——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的既有研究进行批判性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以解构贸易和平论的因果机制.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都疏于考虑时间的长短,认为双边贸易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且双方都没有调整时间.当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把贸易的变化情况修改为"渐变",并考虑双方在长时段互动中的行为方式时,即使仍保持贸易与冲突的负相关关系,机会成本机制与高成本信号机制的有效性也被严重削弱了.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对进行贸易的两国在冲突中的行为方式做出了新预测,在冲突演化的过程中,国家将尽可能在维系贸易关系的同时采取冲突政策,而不会因为紧密的贸易联系就不敢挑起冲突,也不会仅仅出于对国家安全最大化的考量而主动终止贸易.文章对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冲突进行过程追踪式案例分析,初步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

    贸易—冲突的历时性模型贸易和平论因果机制美日冲突

    Abstracts

    161-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