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亚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亚太
当代亚太

李向阳

双月刊

1007-161X

bjb-yts@cass.org.cn

010-64063921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当代亚太/Jour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研究和介绍亚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的文章。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编者的话

    1页

    东盟国家自主性与战后东南亚区域秩序的生成:来自礼治视角的解释

    田野杨沛鑫
    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强调人们对以礼义为宗旨的礼制的主动普遍服从,从中国传统社会经验中提炼而成的礼治视角能够较好地解释战后东南亚区域秩序的生成.在关系主义解释的基础上,礼治视角不仅能够超越物质和观念二分的不足,还能够通过正当性赋予与焦点效应说明礼义、礼制和具体实践之间的作用机制.基于战前被殖民经历的共有反思,以及中小国家抱团取暖的共同需要,东盟国家的自主性构成了战后东南亚区域秩序的礼义基础.为了实现自主性诉求,在区域治理过程中,东盟及其成员国逐渐形成了规范东盟成员国彼此互动的内部礼制和规范东盟国家与域外国家互动的外部礼制.在东盟国家自主性这一礼义所赋予的正当性基础上,东南亚内部礼制和外部礼制为域内外行为体的互动提供了焦点.通过这种基于 自主性礼义的礼制体系,东盟国家成为战后东南亚区域秩序的主要推动者.

    东盟国家自主性东南亚区域秩序礼治正当性焦点效应

    联盟成本分担与利益攸关认知:美国亚太同盟凝聚力的演化

    彭博
    2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特朗普和拜登两任政府以来,美国坚持要求 日本与韩国分担更多的联盟成本.然而,同是在 日韩增加联盟成本分担的情况下,美 日与美韩同盟的凝聚力在特朗普政府时期遭受了较大削弱,但在拜登政府时期得到明显恢复甚至进一步的强化.根据传统联盟理论,主导国维持或增加对联盟的投入,有助于维护和提升联盟凝聚力,反之亦然.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当主导国分担联盟成本的意愿和能力下降、而从属国增加成本分担时,联盟凝聚力为何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文章在引入利益攸关认知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 日韩加大联盟投入的前提下,特朗普未能给予美 日与美韩同盟以充分的战略承诺,且没有给予 日韩在同盟中基本的角色价值认可,严重降低了两国的利益攸关认知,进而削弱了同盟凝聚力;相反,拜登政府不仅充分给予美 日与美韩同盟以战略承诺,并且对 日韩在同盟中的角色价值给予高度认可,极大提升了两国的利益攸关认知,从而增强了同盟凝聚力.文章通过深入剖析联盟从属国的利益攸关认知,在理论层面丰富了联盟凝聚力的解释路径,在现实层面为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演化动力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解读.

    联盟成本分担利益攸关认知联盟凝聚力美国亚太同盟

    东亚民众眼中的中国:中美二元竞争的微观检验

    刘天祥
    5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调整,中美竞争在东亚地区已经成为定势.在此背景下,东亚民众如何看待 日益崛起的中国?"亚洲晴雨表"项目在2010~2020年间实施的民意调查为动态检验东亚民众眼中的中国提供了充沛的数据.对三轮调查数据的动态分析表明,这十年间,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总体而言稳步上升,但是民众对此的评价却略趋消极,这体现出东亚民众对中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关注与担忧.从微观心理层面看,如果民众在政治认知和文化价值观上与中国主流观念的差异加大,则他们对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的关注更高,评价亦更消极.从宏观国际环境层面看,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及其推出的"印太战略"对东亚地区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各国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态度也产生了分化.理解影响中国地区影响力的因素,对中国准确把握地区局势发展,在中美竞争背景下进一步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亚民众中美竞争中国影响力民意

    构建发展共同体:美国对外援助共同体的实践经验研究

    王瑞徐秀丽
    7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中国提出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的倡议,但如何在国家层面推动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传统国际发展体系转型是当前全球发展治理的关键议题.文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外援助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运行逻辑,进而思考中国发展共同体的建设.借鉴国际关系研究的"实践转向",在明确对外援助共同体内涵后,文章构建了"知识一主体—实践"的分析框架,对美国对外援助的知识变迁、主体参与、实践效果展开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安全和发展的双重目标驱动下,美国逐渐形成的对外援助共同体,帮助其维护了国家安全、实现了霸权控制和对国际发展体系的主导.比较而言,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发展"理念转化为系统且可操作的发展知识,但在多元主体参与网络建设方面,尤其是法律制度规范、自下而上参与机制以及与"走出去"战略协调配合等,仍有待完善.

    美国对外援助全球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

    约束战略缘何失败——以俄乌关系的演变为例

    陈明霞曾向红
    10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盟政治是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约束战略是联盟政治的核心议题.那么,约束战略缘何成功或失败?一般而言,约束战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约束国、目标国与对立国三方互动的影响.首先,处于约束国与对立国"拔河比赛"中心的 目标国始终存在背离与约束国联盟的动机,背离动机在转化成背离行为的过程中受到"趋利避害"原则的"过滤",趋利避害的过程外在地表现为 目标国威胁感知紧迫性与替代选择吸引力之间的动态博弈.然后,这一博弈互动过程又受到约束国与对立国的影响:约束国的约束策略与对立国的楔子策略分别通过调节目标国的威胁感知紧迫性与替代选择吸引力来塑造目标国的策略选择,从而决定约束国约束战略的结果.后冷战时期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发展演变的四个不同阶段基本验证了上述分析框架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在第一个阶段,俄罗斯的约束战略获得了成功,而在后三个阶段皆以不同程度的失败告终,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僵持与升级尤其构成俄罗斯约束战略失败的真实写照.

    联盟政治约束战略楔子战略俄乌关系乌克兰危机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政策——以东亚地区电子产业为例

    秦北辰石有为
    13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曾是部分东亚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途径,但在全球价值链带来的变化之下,类似的产业政策是否仍然适用却并无共识.现有文献尚未将经典产业政策研究与全球价值链现实系统地结合起来,而阻碍这种结合的关键是无法适应全球分工格局的传统产业政策分类框架.文章建立了一个新的产业政策分类框架,据此讨论了韩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曾采用的产业政策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进而以较早出现深度国际分工的东亚电子产业为例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上述经济体赖以成功的 自主式政策(利用外来投资与国际市场增强本土竞争力)仍是后发国家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随着跨国企业转移技术的激励大为下降而设置壁垒的能力显著上升,自主式政策需要更大规模、更长视角的资源投人才有可能成功.展望未来,数字技术与大国竞争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中国有潜力成为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助力者.

    产业发展全球价值链电子产业东南亚经济

    Abstracts

    161-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