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医药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医药论丛
当代医药论丛

半月刊

当代医药论丛/Journal Contemporary Medicine Foru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普利类及沙坦类药物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

    张彩云林媚张永杰张华锐...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普利类及沙坦类药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低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在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00例伴有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观察组(70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不同药物治疗,分为普利类组(20例,使用普利类药物治疗)、沙坦类组(20例,使用沙坦类药物治疗)、联合组(30例,使用普利类联合沙坦类药物治疗).比较四组治疗后的血生化指标,并记录rHuERO使用剂量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ER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四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激素(PT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普利类组和沙坦类组(P<0.05).联合组rHuERO使用剂量和E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普利类组和沙坦类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普利类联合沙坦类药物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Hb、HCT等血生化指标,减少rHuERO的使用剂量,降低ERI.

    普利类药物沙坦类药物维持性血液透析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

    对比高、低年资超声医师运用IOTA简单法则与O-RADS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

    曾惠舒王彦邹茗丹陈艳珊...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在诊断卵巢肿瘤性质(良恶性)中,超声医师(高、低年资)应用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与国际卵巢肿瘤分析(IOTA)简单法则的效能.方法:选取佛山复星禅诚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203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或经阴道联合经腹部超声检查,并由高年资超声医师及低年资超声医师用O-RADS与IOTA简单法则对其卵巢肿瘤的良恶性进行诊断.其中A1组、B1组分别为低、高年资超声医师采用IOTA简单法则分类的结果,A2组、B2组分别为低、高年资超声医师采用O-RADS分类法分类的结果.比较四组对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检出结果、诊断效能.结果:B2组检查结果与金标准检查结果更为接近.四组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各项效能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中,IOTA简单法则、O-RADS分类均具有良好的效能,其中IOTA简单法对超声医师经验的依赖性较小(主观判断少),故该方式对低年资医师也较适用;而O-RADS的临床价值高(诊断效能值高),能够在术前准确分析卵巢肿瘤的性质(良恶性),为临床选择更优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但该方法对超声医师经验的依赖性较大.

    国际卵巢肿瘤分析简单法则卵巢肿瘤良恶性卵巢-附件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多模态超声影像组学在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诊断模型构建中的价值分析与实践

    范丽萍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影像组学在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诊断模型构建中的价值分析与实践.方法:选取2024年1月8日至10月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就诊的300例育龄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卵巢功能障碍患者180例作为病例组,将健康育龄女性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多模态超声检查,观察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诊断模型,并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的卵泡数量、卵泡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超声影像组学模型诊断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的AUC为0.922(95%CI:0.88~0.96),灵敏度为89.795%,特异度为100.00%,表明该模型在诊断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高年资超声医师使用常规方法诊断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低年资超声医师(P<0.05).在超声影像组学模型的辅助下,低年资超声医师诊断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的AUC提高至0.88(95%CI:0.84~0.92),灵敏度为82.124%,特异度为85.154%,与高年资超声医师的诊断性能相当.结论:多模态超声影像组学在育龄女性卵巢功能障碍诊断模型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客观的依据,同时有助于提高低年资超声医师的诊断水平.

    多模态超声影像组学卵巢功能障碍诊断模型育龄女性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与组织学胃炎分期OLGA、OLGIM系统在评估胃黏膜萎缩或化生中的关系分析

    于亭亭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是否能够反映胃黏膜萎缩或化生的程度,讨论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LGA)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系统与PG在评估胃黏膜萎缩或化生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因上腹不适而接受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129例患者,对其进行内镜检查和连续活检取样,并根据OLGA、OLGIM分期系统进行病情评估.检测并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的比值(PGR)及幽门螺杆菌(Hp)阳性情况,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OLGA、OLGIM分期与PG阳性或阴性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OLGA分期患者的Hp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GⅠ和PGR随着OLGA分期的增长而降低(P<0.05).不同OLGIM分期患者的Hp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LGIM分期患者的PGⅠ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Ⅱ水平随着OLGIM分期的增长而逐渐升高(P<0.05),PGR随着OLGIM分期的增长而逐渐降低(P<0.05).OLGA分期和OLGIM分期均与PG阳性或阴性情况密切相关.PG阳性患者发生OLGA高分期的概率比PG阴性患者高3.432倍;PG阳性患者发生OLGIM高分期胃炎的概率比PG阴性高2.405倍.结论:OLGA、OLGIM分期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密切相关,可为胃黏膜萎缩或化生的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萎缩性胃炎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胃癌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临床价值

    秦艳春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23年3月至8月收治的疑似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实施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以24 h食管pH值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诊断价值(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根据24 h食管pH值结果将患者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并比较阴性组、阳性组的食管测压指标.结果:24 h食管pH值检查结果显示,80例疑似胃食管反流患者中,阳性的有52例,阴性的有28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的有51例,其中含真阳性50例、假阳性1例;阴性的有29例,其中含真阴性27例、假阴性2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准确率为96.25%(77/80),灵敏度为96.15%(50/52),特异度为96.43%(27/28).阳性组的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远端收缩积分(DCI)均低于阴性组,收缩前沿速度(CFV)高于阴性组(P<0.05),两组的食管上括约肌(UES)静息压、远端收缩延迟时间(DL)、食团内部压力(IB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用于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有利于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胃食管反流病24h食管pH值

    鲁西地区10586例孕妇孕中期血清学筛查结果及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陈晓红王亚琳封建凯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汉族鲁西地区10 586例孕妇孕中期血清学筛查结果及对其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血清学筛查的10 586例孕中期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这些孕妇血清学检测结果和随访情况,根据妊娠结局的差异,将其分为不良妊娠组(n=677)与正常妊娠组(n=9909).比较两组血清学筛查结果,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学筛查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不良妊娠组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更高(P<0.05),游离雌三醇(uE3)水平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P(OR=3.135)、β-hCG(OR=2.873)、uE3(OR=0.675)是影响孕中期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AFP、β-hCG、uE3、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734、0.748、0.905.结论:血清AFP、β-hCG在发生不良妊娠的孕妇孕中期时呈高表达,uE3 呈低表达,联合检测能够有效判断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血清学筛查孕中期不良妊娠结局预测价值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研究进展

    贾冬梅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脏性猝死和早期复极综合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心外膜瞬时外向钾离子流介导的动作电位复极不一致相关.心室除极异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异性基因突变、晕厥、下侧壁导联J点抬高>0.2 mV、急性心肌梗死或J波广泛分布均属于导致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复极综合征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通过非药物或药物干预均无法彻底预防.异丙肾上腺素和奎尼丁是目前可用于预防该病的药物,但临床实际使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目前,预防早期复极综合征高危患者心室纤颤的唯一被认证的治疗方式是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具体定义、发生机制、具体心电图表现、危险分层及治疗方式.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危险分层恶性心律失常

    无创产前筛查在胎儿染色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崔浩何武东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无创产前筛查在胎儿染色体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传统产前筛查的90 000例孕妇(存在中高风险的孕妇或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对这些孕妇进行无创产前筛查.诊断这些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阳性情况.结果:在这些孕妇中,进行无创产前筛查结果呈阳性孕妇268例,占0.30%(268/90 000).在进行无创产前筛查结果呈阳性孕妇中,进行21-三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孕妇63例,进行18-三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孕妇20例,进行13-三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孕妇26例,进行其他常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孕妇74例,进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测结果呈阳性孕妇55例,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呈阳性孕妇30例.进行无创产前筛查诊断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敏感度为100.00%(144/144),特异度为99.86%(89 732/89 856).结论:无创产前筛查应用于胎儿染色体筛查的效果较好.临床应根据孕妇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产前检查措施,帮助其尽早明确诊断病情.

    胎儿染色体筛查无创产前筛查产前检查

    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房庆城胡永康杜锐敏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绝经后女性,依据骨密度测量结果分为正常组(20例)、骨量减少组(17例)、骨质疏松症组(33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正常组腰椎与股骨颈的骨密度高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腰椎与股骨颈的骨密度高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的β-CTx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的β-CTx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OST水平高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的OST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正常组的PINP水平低于其他两组,骨量减少组的PINP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症组(P<0.05).OST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I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骨密度存在相关性,OST水平过低、β-CTx与PINP水平过高可反映骨密度下降,提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高.

    绝经后女性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

    乳增宁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刘和荣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增宁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及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乳腺增生症患者8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他莫昔芬治疗,试验组给予乳增宁胶囊联合他莫昔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性激素、乳腺供血参数、肿块大小、临床评分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孕激素(P)水平均升高,其中试验组升高更显著(P<0.05);催乳素(PRL)和雌激素(E2)水平降低,其中试验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乳腺供血参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峰值血流速度(Vmax)和血管阻力指数(RI)均降低,其中试验组的降低水平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块大小和临床评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均升高,其中试验组的增幅更显著(P<0.05);肿块大小和疼痛评分(VAS)均降低,其中试验组的降低更显著(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与对照组(9.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增宁胶囊在治疗乳腺增生症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这可能与其可有效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有关.

    乳增宁胶囊他莫昔芬乳腺增生症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