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方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方论坛
东方论坛

刘忠世

双月刊

1005-7110

dflt@qdu.edu.cn

0532-85953730

266071

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东方论坛/Journal Oriental Forum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学术性、创新性,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大胆探索。坚持开放性,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学术理论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造传统——晚周诸子对"民之父母"观念的重构与反思

    刘国忠刘子珍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之父母"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传统。该观念的产生当不晚于殷周之际,盛行于两周,蕴含道德伦理与礼乐文明的价值诉求。"民之父母"观念体现了家国同构政治体制下通过拟血缘思维方式,实现公共权力正当性话语的构建。迨至晚周,诸子百家争鸣,赋予"民之父母"观念新内涵,呈现出维新与革新两种进路,推动政治文化传统的创新性发展。经过晚周诸子的重构与反思,"民之父母"观念保持恒久的生命力,它不仅延续至今,而且其所蕴含德治、民本与法治的核心价值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晚周诸子民之父母重构

    周代"内圣外王之道"系统评析

    祁志祥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代重人轻神,认为人间的幸福最终由人自己决定,于是区别于殷人热衷于探索占卜的"神道",转而热衷探讨"人道"。周人探讨的"人道",是围绕着"内圣外王"的思路展开的。"内圣"指自我道德修养,"外王"指经邦济世。对于士大夫而言,"内圣外王"之道要求坚持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天下有道就出仕济世,兼济天下,天下无道就深藏归隐,独善其身。对于君主而言,"内圣外王"之道要求以身作则,"成己而后成人",通过"内圣"赢得民心,称王天下。"内圣"是"外王"的依据,"治人"不过是"修身"的延伸。本文依据对周代典籍的全面研究,首次系统梳理、评述、阐释了周代"内圣外王"的"人道"思路与系统。其中强调的"身治而后治人""内圣而后外王"的思想,在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借鉴意义。

    周代人本人道内圣之道外王之道

    先秦儒家廉德思想概述

    苑秀丽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儒家廉德思想内涵丰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廉德仅指廉洁的品德,包括欲而不贪、无暴无盗、寡欲养廉、廉而不刿等内容。广义的廉德还包括廉政的理念和廉吏的实践,其实现路径主要有修身养廉、尚俭助廉、知耻守廉、以义保廉、礼法促廉五个方面。廉德、廉政和廉吏在一定层面上都体现出了对为官者廉洁从政的要求,三者密不可分。廉德是廉吏和廉政的理论基础,廉政是廉德和廉吏形成和发展的环境要素,廉吏是廉德和廉政的主要载体。廉吏在古代官员中所占比例极少,但所起的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廉德思想,离不开廉政和廉吏。

    先秦儒家廉德廉政廉吏

    浅析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金融的协同发展

    朱铭来李涛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们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必要举措。但是,日益严峻的老年失能风险,可能加剧养老金金融发展不均衡,养老产业金融融资难、投资方向偏差,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因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化解老年失能照护经济负担的有效措施,所以我国养老金融应该探索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协同发展路径,打通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与养老金的制度通道,设计多层次的长期照护保障服务产品,打造护理服务产业、护理产品产业、护理医疗产业的养老健康产业链。

    养老金融老年失能风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协同发展

    金融科技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兼论政府行为的作用

    张正平杨丽华
    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在"双碳"目标下降低城市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2011-2020年中国25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行为带来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科技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金融科技发展的结构效应(金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城市碳排放产生了降低作用;在政府对消费结构升级注意力更高、产业结构升级注意力更低以及财政压力更低的城市,金融科技降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更强烈。研究为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

    金融科技碳排放结构效应政府行为

    数字金融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碳减排视角的观察

    姬新龙王琴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减排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的有效策略。文章在测度黄河流域50个地级市2011-202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基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分析数字金融对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及作用机理。结果揭示: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而且数字金融显著助推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进程,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其发挥推动作用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不同子维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存在差异,驱动力度表现为使用深度>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此外,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效应强度也存在差异,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黄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应抢抓数字金融发展机遇,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助力本地区早日实现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碳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

    日常口语的"驯服"与诗化——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诗语言策略

    罗小凤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语境下的新诗语言因受"网话"的影响而倾向于口语化,甚至掀起"口语诗"的热潮。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诗与读者的距离,但过分口语化会导致诗歌趋向低俗、污秽而不堪卒读。诗人们面对这种倾向,运用悖论、隐喻、反讽等修辞和智性传达等方式"驯服"口语并让其诗化,构筑出诗歌语言的强劲张力,从而形成其对新媒体语境下诗歌语言策略的探索与尝试,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过度口语化对新诗语言诗性的破坏或淡化危机。

    新媒体新诗语言策略日常口语诗化

    新工业诗歌:"新感性"及"西部"多维审美——兼谈马行的诗歌

    董迎春陈甜甜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20世纪末"打工诗"的盛行,工业诗歌的语言在市场化、消费化及数字时代发展中不断被标准化、同质化,断开了与人类、世界的密切关联。马行不再囿于集体抒情或个体视角,在勘探队员、诗人的双重维度上,从人性、物性、神性的角度深入工业日常探讨当代"西部"书写所表现出来的多维审美意蕴。诗人感性中的莽苍广阔的荒野,折射出"新感性"的忧虑与省思,在新工业诗歌中反思工业技术的物化、工业中心化,展示了新工业诗歌的开拓性、创造性,从单一诗化的"感性"中重构"新感性"中物与人、自然与现实、工业与新工业的关系,以敏感、活跃及超越意志进行纯净、豁达的哲理观照,从而构筑新工业诗歌中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科技的"和美"关系,展现"新工业诗歌"多维审美中建构"西部"大地上诗意栖居可能。

    马行新工业诗歌新感性西部和美

    日常生活视阈下那桐与翁同龢的关系——以《那桐日记》《翁同龢日记》为中心

    杨齐福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日常生活史的兴起,日常生活已成为探究政治人物的重要视角。戊戌前,翁同龢身为"帝师"兼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职,位高权重;那桐时为户部属员,人微言轻。然而,他俩的关系却非同一般,超越了部院官员的正常互动。细究其因,一方面在于他们特殊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也在于翁同龢与那桐的个人特质。那桐与翁同龢的关系揭示了官僚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考察晚清官员关系的典型个案。

    那桐翁同龢日常生活关系《那桐日记》《翁同龢日记》

    新中国的考古学发展与远古史撰述

    王兴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古发掘材料和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国远古史提供了一条崭新路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国家各方面建设方兴未艾之际,中国考古学得以全面发展。考古学者在不断反思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内涵时,历史学者也表达出他们对考古材料价值、考古学作用、考古学与古史建构之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撰述,开始使用考古学上的文化遗存及遗物来丰富中国原始社会史的叙述内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中国远古史的重建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可视为中国远古史撰述与考古学成果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新中国考古学中国远古史原始社会考古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