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方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方文化研究
地方文化研究

双月刊

地方文化研究/Journal Local Culture Research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代民间乡儒方庆视域下的徽州文化——以《澹斋文集》为中心

    张得盼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民间珍稀文献集成》所见清代嘉庆年间乡儒方庆一生"亦儒亦贾",于书无所不读,擅长习文、修谱、赋诗及书法,不仅记录了徽州乡村"析箸阄书"的分家契约遗言,而且叙说了徽州人重视风水,以相度地形的吉凶来选择墓地求得吉福的现象.在方庆眼中,在新安理学思想的熏陶和宗法制度的宣导下,加上政府稳定和徽商后方家庭的实际需要,妇女多接受守身如玉、为夫守节的教育,这些都规范着妇女言行,有利于维护公序良俗.同时,方庆热衷于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举荐良善、彰明德行,其笔下歙南潘溪地理风貌如画,各色人物信而有征.据此可见,方庆在传播徽州文化、社会伦理及乡村社会秩序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方庆《澹斋文集》徽州文化乡村社会

    明清新安江流域地域社会网络与聚落景观的建构——以姜氏孝子大民公派为中心的考察

    卢东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安江位处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的山区地带,流域内的河谷作为天然的孔道,成为沟通皖浙以及江南等地区的重要通道,历来是人口流动、定居的频发区域.宋元以来,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在此区域内迁徙、分居,其聚居点跨皖浙两省三县,各支族协力撰修族谱,强化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建立起超越行政区划和山川阻隔的宗族社会网络.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对姜氏孝子大民公派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和公共空间产生了重要影响,由其营造的"八景"景观展示了和谐安详的人地关系和社会氛围.正是明清时期新安江流域民众的这种聚族行为及相关活动,既成为宗族社会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引得人口和聚落、人群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形塑了新安江流域独具特色的地域社会和聚落景观.

    孝子大民姜氏社会网络乡村聚落景观

    认识中华茶文化的三个维度:种质资源、种植技术与文化传播

    张祖群赵浩天王滢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茶叶生物属性、文化属性的二维差异,分析了茶叶种质资源分布、各国种质资源情况,对比了不同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差异.以种质资源、种植技术为基础,以制茶贸易、茶器茶具、饮茶习俗、茶文化心理等构成茶文化谱系.茶文化在全世界广泛进行跨文化传播交流,在公元10-11世纪(唐宋以后)形成一个以中华茶文化核心区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在17世纪之后重塑了西方世界茶文化习俗,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全球茶文化时尚重塑.最后,文章讨论茶叶的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农业文化遗产视角探析茶文化研究的未来,以茶为媒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问题.

    茶叶种质资源茶文化传播"亚洲茶文化圈"

    黄庭坚《煎茶赋》与宋代茶文化

    李光生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庭坚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贬官于蜀地所作的《煎茶赋》,是宋代唯一以茶事为主轴的作品,反映了宋代丰富的茶文化现象,具体体现在:宋代"煎茶"与"点茶"混用的情形,呈现感官评鉴与名茶次第,批评唐代以来的饮茶观念并创新饮茶养生的方法.

    黄庭坚《煎茶赋》茶文化

    江西赣州萧氏渔民信仰民俗文化研究

    何志清朱琳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郭、李"三姓是游弋在江西省赣州市章水、贡水、赣江三江上的捕鱼世家.其中,以萧氏捕捞的历史最长.萧氏早在明朝期间,就从吉安泰和溯赣江迁徙至赣州城外,在江面上以捕鱼为业,几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大量的渔民信仰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到20世纪70年代末,赣州渔民已经基本实现了"洗脚上岸".这些渔民世家,因代代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影响,其与渔业有关的民俗事项在今天的生活中仍处处可见,尤其是其信仰习俗体现得更为明显.

    信仰习俗民俗习惯萧氏

    内蒙古黄河流域非遗普查新实践——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沿黄四旗非遗普查为例

    王海荣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特的地理单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长期碰撞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实践,造就了鄂尔多斯市沿黄四旗(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全局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内蒙古自治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中,以及在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具有鲜明的牧业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互鉴,民间文学与民俗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祭祀文化富集与生态文明高度契合,传统技艺类非遗尽显地域特色等特征.鄂尔多斯市沿黄四旗非遗普查,是内蒙古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通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带状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新模式,对全区其他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起到了示范作用,打造出了既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非遗文化能够合理利用、科学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鄂尔多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模板,是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新突破,为鄂尔多斯乃至对整个内蒙古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研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内蒙古黄河流域鄂尔多斯市沿黄四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新实践

    从符号表达到意象阐发:滇池湖泊水文化景观探微

    梁苑慧朱滔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原始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景观,但文化景观发展到当下既表达了与生俱来的天然气质,又高度概括出人类活动的各类创作符号.滇池地区作为高原湖泊水文化景观的集中展示区,其价值生成是不同时期文化层积连续作用的过程.本文力求通过对滇池水文化景观的符号表达及意象形成的探究,展现区域水文化景观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空间扩展,将湖泊生活、湖泊环境与地域认同连接起来,勾勒出滇池湖泊文化、景观的建构与交融,并就此探讨高原湖泊城市通过水文化符号展开叙事组成的景观体系最终完成湖泊城市意象的表达,以丰富补充景观史研究.

    文化符号高原湖泊文化景观湖泊意象

    以盐兴教:明清云龙州盐业与科第文化

    李梦圆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龙州地处滇西山区,囿于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诸多条件,科第之风迟迟未开.明代盐官的设置为改变云龙盐地文教风气带来了转机,明中叶到此担任盐官的黄孟通及其后世子孙,因盐落籍、以仕倡教,对云龙文教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就云龙州而言,盐业资源、流官政权、外来移民是盐井社会风气演变的背景、诱因,亦是动力.科举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士绅队伍的壮大,他们以井养文、以盐兴教,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云龙盐井社会最终纳入"大一统"王朝的文化版图之中.

    科举文化盐井社会云龙州士绅

    岭南古代饮食的概念与形态考察——关于"汤""羹""汁"与汤馔

    崔承君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喝汤在岭南现当代饮食中是日常不可少的饮食惯俗,并且演变成为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饮食文化符号."汤"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普遍意义上的热水;二是广义饮食意义上的茶汤、汤药、米汤、灰汤、上汤等;三是更为细分的肴馔范畴的汤馔,也即今人所喝的汤.在岭南古代地方文献记载中,第一、二种"汤"出现较多,仅有《养生食鉴》中的鲤鱼汤和驴头肉汁较为接近今人所饮用的汤馔.作为一道养生食谱,这两个汤也可以看作是现当代"老火汤"的一个饮食形态和饮食理念的起源.由文献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古代"汤"在饮食意义上更倾向于素食范畴,而到了民国时期,这种饮食形态和习惯由于社会遽动产生了变化.

    岭南古代饮食饮食概念饮食形态汤馔

    "十季"役考

    吴超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季"役是明清时期一种介于里长(粮长)与甲长之间专职负责催科的乡役,不同地区承担该乡役人员的职责存在差异."十季"役并非全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乡役,只是在某些地区因某项催征任务而设立.赋役的包纳代赔制度又使得人们对乡役纷纷躲避,这就使奸猾之徒借承揽"十季"役之机敲诈、勒索甲户,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甲户的负担.

    明清十季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