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

樊锦诗

双月刊

1000-4106

dhyjbjb@vip.tom.com;dhyj1983@163.com

0931-8866013 8883870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滨河东路522号

敦煌研究/Journal Dunhua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敦煌学专业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刊发敦煌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敦煌学的新资料,促进敦煌学研究,以弘扬敦煌文化,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仰观:从穹顶画到藻井画——以异域、西域和敦煌石窟为文明比较

    葛承雍WANG Pingxian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祗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龟兹和吐鲁番石窟都有穹顶画,到了敦煌就停滞了空间创作与传播.敦煌藻井画由北朝隋初唐的艺术动感,发展为中唐的静态设计,晚唐五代繁复极致却僵硬成为程式化装饰,显然与异域穹顶人物画的写实本真相差甚远,并制约了后世藻井画的整体创新,失去了外来文化激活开新,影响到吸纳新艺术潮流的演变推进.

    穹顶画藻井画异域与西域敦煌石窟文明传播

    敦煌风神与粟特风神的图像互联

    康马泰李思飞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至少从公元6世纪开始,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一些借鉴自其他文化环境的图像特征.学者们已经确认敦煌壁画中的一些神灵举在头顶的理想化风巾,可能是经由信仰佛教的犍陀罗或贵霜钱币对希腊罗马艺术的借用和中介而来的.然而,敦煌的风神有时会手举一只"风号角"作鼓吹状.鼓吹器具这一特性也出现在希腊艺术中,而且还是中国的风神风伯形象的主要元素.这也是粟特风神维什帕卡的特性之一,但贵霜钱币中的风神如瓦多、韦绍和阿内莫斯却完全没有任何风号角.对敦煌绘画中风神这一有争议的特性进行辨析,并提出中国和粟特艺术中一些可与之对比的有趣参照.

    敦煌风神贵霜艺术粟特艺术

    焰肩与羽翼:中亚与中原造像神性表现的异同与交流

    魏健鹏徐铭君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焰肩羽翼贵霜犍陀罗西王母文化交流

    古代"为虎拔刺"文本流传与图像创造——兼谈敦煌行脚僧图像表现的人物集体性

    陈文彬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古代为虎拔刺的报恩故事入手,首先梳理了其发展和来源,强调了其中印度传说的影响、佛教故事的参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对比了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对同类故事的发展和创造.基于文本诞生的图像叙事,也与宗教传播过程中对高僧、圣徒类人物的宣扬相结合,成为一种"人间宗教"内涵中的图像模式,代表了一类人物的集体形象,如敦煌发现的伴虎行脚僧图像.宗教人物和猛兽的互动,是宗教宣扬的自然观的体现,将以猛兽为代表的动物作为人物的附属和象征.

    为虎拔刺圣杰罗姆伴虎行脚僧文明互鉴

    中国早期帝释与梵天为胁侍的尊像组合

    李玉珉WANG Pingxian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帝释与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的重要神祗,后来被佛教所吸纳,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印度贵霜王朝的佛教美术中,帝释与梵天经常成对出现.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河西与中原地区都有5世纪帝释与梵天图像的发现.其中,帝释皆着对襟紧身铠甲,有的手持金刚杵;梵天皆作菩萨装,有的手持白拂或手捧净瓶.探讨中国早期以帝释与梵天为胁侍尊像组合的图像源流,说明这类尊像是中国吸收印度与西域文化元素的结晶.

    帝释梵天犍陀罗秣菟罗笈多时期

    牛马不同槽——嘉峪关魏晋墓两幅壁画的现实表达与文化意涵

    魏文斌黄婷婷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牛马不同槽"的现象.结合礼仪艺术与世俗绘卷中的同类图像,揭示了此类现象的现实原因,并指出其进入文化层面后的意涵.先秦哲学从牛马习性出发,抽象出了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很多情境中牛马间的对立还可转化为对应,例如祭祀中的牛马,图像中的牛马合犋犁耕、牧马牧牛、牛车鞍马,宗教语境下的牛头马面等."牛马不同槽"从民间俗语到文献与图像的表达,反映了古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牛马不同槽嘉峪关墓葬壁画牛车鞍马牛头马面

    俄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研究

    龙忠陈丽娟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1弥勒经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此件绢画不仅有弥勒下生经变,还有上生经变,结合经文内容,对其表现的内容、艺术风格和年代进行详细论述.

    敦煌石窟弥勒经变绢画

    重庆荣昌刘家庙新见南宋十圣观音窟初考

    邓新航龙红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荣昌刘家庙十圣观音窟是目前所见大足地区以外同类题材的唯一一窟.此窟雕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其造像粉本虽源自巴蜀地区宋代石窟艺术的中心——大足,但也并非完全模仿,而是加入了荣昌当地工匠的个性理解和设计创造.川东大足、荣昌一带的十圣观音造像,不仅是宋代昌州地区极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观音群像,而且也是五代以来观音信仰加剧中国化、民间化、区域化和世俗化的鲜活物证.

    重庆荣昌刘家庙石窟南宋时期十圣观音大足石刻

    四川安岳新发现千手观音经变造像调查研究

    刘人铭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四川省石窟寺专项调查过程中,四川大学调查队于四川安岳新发现一例宋初千手观音经变龛.该龛经变由浅浮雕"十五善生"与高浮雕千手观音及其眷属构成,千手观音居中,"十五善生"居两侧.该类型千手观音经变为川渝地区首次发现,丰富了川渝地区千手观音造像资料,反映了川渝、敦煌的佛教文化联系.

    安岳千手观音十五善生摩崖造像敦煌石窟

    敦煌报恩寺文书考证五例

    王祥伟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文书残卷S.6064、P.4021、S.4120、Дх01423、S.6226都是报恩寺的经济文书,其中S.6064是报恩寺于815或827年对本寺的财务收支进行算会而形成的四柱帐状文书,其他几件文书的年代在归义军时期,是记录报恩寺相关收入或支出的帐历.

    敦煌报恩寺经济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