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水平与旅游环境承载力交互胁迫及协同响应

    李志远冯学钢左文俊夏赞才...
    660-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韧性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测度其发展水平,运用双指数函数验证其交互胁迫效应,借助哈肯模型测度协同发展态势,利用VAR模型判断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区域整体两大系统水平均有所提升,东部处于"翘楚"地位,中、西部实现对东部的"追赶",但存在低水平趋同与城市韧性不足的困境.②交互胁迫关系证实,长江经济带城市韧性水平与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相互胁迫约束效应且存在时空异质性,城市韧性水平越高的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压力越大.③区域协同水平在时间维度呈现由失调向协同转化的利好态势,空间分异特征呈现由"东部领衔"到"西部崛起"再到"中部追赶"的动态演化过程,稳态均衡收敛趋势增强.④区域脉冲响应差异显著,江苏、上海分别对城市韧性与旅游环境承载力冲击的起伏波动较大;中部两大系统的脉冲响应均呈现"先波动后平稳"特征;西部两大系统的脉冲响应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起伏.

    城市韧性水平旅游环境承载力交互胁迫协同效应脉冲响应长江经济带

    长三角地区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关系及协调性研究

    尹上岗孙恬朱奕衡杨山...
    670-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发展关系是影响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2000-2020年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发展关系,分析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与耦合协调的交互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区面积和绿地面积呈现出"一极多核"的空间结构,其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时间上,异速增长关系类型沿着绿地扩张弱型-城区绿地基本协调型-绿地扩张弱型演进;空间上,以绿地扩张弱型城市为主,即正异速增长型城市数量占据主导地位.②长三角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的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度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协调度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③长三角城区面积与绿地面积协调度类型的数量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正异速增长型城市协调度趋于上升且空间差异较大,负异速增长型城市协调度趋于下降且空间差异较大.④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对耦合协调度影响较强,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率、财政自给率耦合协调度和异速增长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各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均超过异速增长.

    城区面积绿地面积异速增长协调性长三角地区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南京城市韧性综合及动态预测研究

    管卫华徐慧吴巍吴小妮...
    681-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生态-工程"4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9年南京市分维度、分阶段的城市韧性进行量化评估;借助系统动力学构建南京城市韧性动态仿真模型,对2020-2035年南京城市韧性发展水平进行长时序预测及多情景模拟,以比较不同情景的发展潜力.结果表明:2005-2019年,南京市综合韧性与分维度韧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维度韧性占比在2005-2010年间存在显著差异,自2010年起位序转换剧烈,各韧性占比差距开始缩小,2019年经济韧性占比超越工程韧性跃居第1;相较于2019年,2035年时南京市综合韧性水平在自然状态发展、人口高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生态优先发展及综合协调发展情景下将分别提高25.62%、27.59%、28.40%、27.19%和30.29%,可见,综合协调发展情景能最大限度提升南京市城市韧性水平,且最早达成强度韧性,其余发展情景则会对部分社会经济等典型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负向作用.因此,今后南京市应注重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综合协调发展路径,平衡经济、社会、生态、工程子系统间的关系,打造韧性城市建设的新范式,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韧性系统动力学多情景模拟南京

    原中央苏区县域韧性框架下红色旅游资源空间优化开发研究

    查瑞波黄悦余佳乐谢楚...
    693-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原中央苏区范围内的闽、赣、粤97个县,从生态韧性、经济韧性、文化韧性、社会韧性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韧性(RSD)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内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维度上的特征与类别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如下:①研究区RSD韧性系统水平总体为中低韧性,整体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集聚性,同时也有小部分处于零星分布的状态,根据其规模和影响力从高到低划分为聚类Ⅴ~Ⅰ共5种聚类类型.③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RSD韧性水平存在明显关联性,其中经济韧性较低、社会韧性中等,文化韧性和生态韧性较高.④基于全域旅游等规划理念,充分考量县域韧性水平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规划出"三区、两带、两核心"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格局.

    区域韧性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原中央苏区

    1980-2016年中国北方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变化

    刘伟邹学勇刘博王汝幸...
    703-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修订风蚀方程(RWEQ)的提出,采用增加了冻结因子的气候因子(WF)表达风蚀气候侵蚀力更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基于中国北方风蚀区157个气象站1980-2016年的观测数据,逐月计算了各站点气候因子,并探讨了气候因子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0-1997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为快速下降,从940.46 kg/m下降到273.03 kg/m;而1998-2016年,年气候因子值表现相对稳定,在139.81~398.85 kg/m范围内波动.②春季气候因子值约占全年63%,其变化也显著高于其它季节,这也是土壤风蚀发生在春季的主要原因.③气候因子的高值区分布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40°N以北的内蒙古中西部,这与气压中心和高大山体地形分布有关.

    气候因子土壤风蚀全球变暖北方风蚀区

    考虑人群活动的城市场所洪涝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以深圳市为例

    黄晶王子勍戴强王慧敏...
    71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人群动态活动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本文引入场所视角,建立了考虑人群活动的城市场所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深圳市福田区4个典型社区为例分析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白天、晚上4个时段下不同类型场所的洪涝灾害风险变化.结果表明:①除危险性以外,频繁的人群活动亦会增加场所的洪涝灾害风险,与人群活动相关的指标权重达0.31;②不同类型场所的洪涝灾害风险差异显著,且随着人群活动动态变化,生活场所平均风险最高,在4个时段波动较小;居住型混合场所洪涝平均风险次之,但晚上时段比白天高25%左右;商业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和办公型混合场所平均风险也较高,在工作日白天高于其他时段;绿色休闲场所在4个时段风险都最低;③居住型社区和综合型社区的洪涝风险存在显著差异,居住型社区为持续性高风险社区,其高风险场所占比在4个时段均超过40%,尤其在晚上达60%,而综合型社区风险呈现出工作日白天高于其他时段的特征,其高风险场所比例最高达54%.

    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场所人群活动

    黄土高原PM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权衡-协同关系演化

    吴桐马蓓蓓庞先峰曹立国...
    721-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权衡-协同关系视角,从长时间序列和多层次空间尺度探讨1998-2017年黄土高原PM2.5质量浓度与微雨事件的作用关系、时空演化及地域分异.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PM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均表现出以5 a或4 a为周期的"三峰三谷"波动小幅上升趋势.②PM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过程上的协同性+增量上的权衡性"特征;从过程演化来看,协同关系是研究期内黄土高原PM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的主导关系,但从基于倾斜率的增量变化上看,二者以异向的权衡关系为主导,表明微雨事件的强化在黄土高原未来的雾霾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③不同微雨事件指标与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关系和演化趋势存在差异;冬春季节微雨事件,尤其是冬春微雨天数与PM2.5质量浓度的作用关系明显强于年尺度.④PM2.5质量浓度和微雨事件权衡-协同关系及演化在不同治理分区差异显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河谷平原区和土石山区是二者关系敏感区.

    PM2.5质量浓度微雨事件权衡-协同雾霾黄土高原

    新疆阿尔泰山不同泥炭地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信息及其影响因素

    武政张彦杨平孙东耀...
    73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西北阿尔泰山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泥炭地为研究对象,结合AMS14C年代框架,高分辨率测定两处泥炭地柱芯中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分析中国西北高山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历史沉降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铁力沙汗和哈拉萨孜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通量分别为22.74~76.92 g/(m2·a)和18.60~198.38 g/(m2·a).与铁力沙汗相比,哈拉萨孜泥炭中矿物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表现为早全新世和早-中全新世时期粉尘通量较高,中全新世后粉尘通量较低,更能代表区域粉尘活动历史变化.阿尔泰地区泥炭记录的全新世粉尘通量高于季风区,且在中全新世后通量下降的特征,与季风区泥炭记录的高粉尘通量的结论相反.粉尘来源和气候环境是导致不同区域粉尘通量变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西北干旱区粉尘源区的湿度和温度通过影响植被覆盖状况,对区域大气沉降过程产生影响,但局地环境和冻土变化差异,也会导致区域内不同载体记录的大气粉尘信息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区域大气环境变化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科学意义.

    新疆阿尔泰山泥炭全新世粉尘通量大气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