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索引技术及其GIS应用综述

    陈俊杰朱维王宪锴赵志刚...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索引技术可提供高效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式,以支撑海量空间数据的挖掘与分析.针对当前空间索引存在的知识体系不明晰、选择难等问题,该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和CiteSpace工具,依据空间划分及映射方法将空间索引划分为基于树结构、格网、空间填充曲线和地址编码的空间索引四大类,并综述其原理、空间结构、适用范围及在GIS领域的应用,最后对空间索引在数据组织、高效计算、可视化、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结论如下:基于树结构的空间索引最具普适性且可以处理多维度及多层次的数据,查询性能依赖于树结构的平衡性及数据的分布;基于格网的空间索引可以均匀划分空间以便于高效范围查询,却不适用于非结构化或动态数据集;基于空间填充曲线的空间索引可以在实现维度压缩的同时保持局部邻近性,但插入或删除数据可能导致整个曲线的重构难以频繁更新;基于地址编码的空间索引将语义地址信息转化为编码信息,便于高效检索,然而语义地址匹配仍存在较大误差和不确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空间数据组织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空间索引四叉树格网空间填充曲线地址编码

    基于事件过程建模的台风灾害社交媒体信息聚合与演变特征表达

    叶鹏张春菊刘欣何鹤鸣...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风灾害事件过程具有尺度效应,而高时效性社交媒体中蕴含的丰富台风灾害事件信息可为多尺度认知台风灾害事件过程提供支持.该文首先以对象为构成事件的基本单元,以状态划分作为多尺度度量过程的基础,构建多粒度台风灾害事件过程表达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社交媒体的台风灾害事件过程挖掘方法,通过多级语义约束的信息聚合方法,提取特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的对象状态特征;基于状态在时空上连接形成的状态序列分析不同对象的演变轨迹,从多维度表达事件过程的不同演变特征.最后,以2019年"利奇马"台风灾害事件为例,验证多粒度台风灾害事件过程模型的合理性与信息聚合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台风灾害事件过程建模信息聚合社交媒体灾害应急响应

    GeoHash、Google S2 和 Uber H3 3种全球地理格网编码方法对比分析

    姜博辉周为峰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格网编码是高效管理、分析和查询海量地理空间位置数据并提供信息服务中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工作.GeoHash、Google S2和Uber H3是目前商业应用上3种较常用的地理格网编码方法,该文从地理编码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过程出发,介绍当前地理编码所涉及的地理格网剖分和编码运算方法,然后从算法概况、编码方式、编码层级及其对应空间范围等方面对3种方法进行阐释,最后从正多面体选择、剖分单元、填充曲线、编码层级、邻域查询与邻域距离类型和算法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入挖掘3种方法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可为基于地理位置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地理格网编码GeoHashGoogleS2UberH3

    基于PROSAIL模型和Sentinel-2数据的陕北煤炭矿区植被叶绿素含量监测

    赵恒谦李美钰吴艳花高尉...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煤炭矿区植被叶绿素含量高精度动态监测需求,该文以陕北大柳塔矿区为研究区,首先分析PRO-SAIL 模型对矿区典型植被欧李、野樱桃的适用性,然后根据 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建立查找表,结合基于正则化的代价函数对欧李、野樱桃叶绿素含量进行反演,并利用SNAP软件反演结果与地面实测数据对PROSAIL模型反演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利用所构建模型反演得到2016-2019年大柳塔矿区植被叶绿素含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PROSAIL模型模拟光谱与地面实测光谱的绝对偏差平均值最大为0.016,该精度满足植被参数反演;PROSAIL模型反演得到的欧李、野樱桃叶绿素含量与地面实测数据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79、1.926和4.625%,优于SNAP软件反演结果,反演得到的大柳塔矿区叶绿素含量时空变化与实际植被生态修复情况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矿区植被叶绿素反演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煤炭矿区叶绿素含量PROSAIL模型Sentinel-2影像

    协调发展视角下大南昌都市圈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

    刘珂蔡海生张学玲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能合理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有效抑制无序蔓延.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结合多目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与PLUS模型划定大南昌都市圈刚性UGB及自然增长、政策约束、协调发展3种情景下的弹性UGB.结果表明:①多目标土地利用适宜性呈现空间差异且存在重叠和交叉,协调发展最适宜区与农业生产最适宜区、生态保护最重要区重叠面积相比城镇建设最适宜区均有所下降;②刚性UGB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11%,保障大南昌都市圈城市扩张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③PLUS模型模拟结果总体呈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以及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扩张最显著,但协调发展情景下城市扩张得到有效约束,且该情景下弹性UGB能有效减缓城市扩张占用农业或生态价值最高区域,更能优化城市景观格局.研究结果有利于引导和实现大南昌都市圈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可为其他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协调发展目标PLUS模型城市增长边界大南昌都市圈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山区铁路线暴雨洪灾风险评估——以朔黄铁路原平段为例

    韩帅兵苏成寇晓康王天亮...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机森林决策树分裂易受数据集不平衡性及变异性的影响,导致权重分配和预测结果出现偏差.山区洪灾风险评估影响因素众多、数据差异性大,如何降低数据不平衡性以及变异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各因素重要性的科学排序以及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该文依据流域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选取9个风险指标,构建山区铁路洪灾风险评估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基于Gini指数和Sigmoid函数两种分裂方式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之后采用最优模型对朔黄铁路原平段沿线洪灾风险进行预测,并利用实地调研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地形要素(高程、坡度、坡向)与洪灾风险密切相关,孕灾环境作为产生暴雨洪灾风险的内因,在山区铁路洪灾风险评估中起决定性作用;基于Sigmoid函数分裂方式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分裂过程中可以降低信息不纯度和数据变异性对结果的影响,精度更优,预测结果与实际吻合度较高,方法适用性较强.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铁路暴雨洪灾风险评估提供方法参考.

    山区铁路随机森林风险评估暴雨洪灾

    中国流动人口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孟珂林育豪刘望保
    51-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对中国城镇流动人口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度和感知接受度空间格局相似,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但总体上流动人口的感知接受度低于其城市认同度.②城市认同度和感知接受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城市认同度的影响因素较少,高学历人才占比、在婚比重、跨省流动比例具有全局显著影响,感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更多,除主要流动因素(跨省流动比例、来源城市群比例)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外,其他变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局部异质性.③城市认同度受"个体成长—来源城市—劳力水平"三重影响,而感知接受度受"个体内部特征—流动状态—外部经济产业"三重影响.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度与感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

    流动人口城市认同度感知接受度空间异质性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分异研究

    许吉黎黄冠叶玉瑶张虹鸥...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在国家战略层面密集部署,成为培育新兴产业和构筑新兴产业链的重要支撑.鉴于现有研究对城市空间尺度"新基建"影响新兴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关注有限,该文分析2011-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新基建"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时空特征,揭示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发展效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2011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取得快速发展,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空间集聚;②城市"新基建"综合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应用层、中游技术层和上游基础层,推动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强化;③城市"新基建"影响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效应在空间上主要凸显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核心城市群,影响程度在城市群发展梯队之间的空间异质性超过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第一梯队城市群正成为城市"新基建"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新型基础设施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产业链城市群时空分异

    我国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江丽珍冯兴华傅钰李建新...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已成为点亮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载体,提升其消费体验是推动集聚区高质量发展、释放经济潜力的有效途径.该文基于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携程旅行平台点评数据,结合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探究集聚区及其网络口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各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不同类型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具有空间差异性;②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整体较好,呈"两极多核"分布态势,高值区基本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钻石菱形"区域,而核心区及次核心区多位于我国"T"形开发轴带区域;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常住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网络口碑影响较大,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集聚区网络口碑的主导因子,并与百度搜索指数成为主导交互因子.为此,在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及开发过程中应合理培育和布局夜间经济增长极,提升消费满意度,推动形成高质量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夜间经济网络口碑空间特征影响因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中国省域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刁心薇林美茹孙丞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能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构建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域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并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30个省域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尚未达到良性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但呈现上升趋势,增幅呈现"西高东低"特征;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发展不均衡,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水平耦合协调区域逐渐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扩张;依据协调等级和特征将各省域划分为创新主动型、技术进步型、环境约束型、传统被动型和创新滞后型,并提出环境规制应结合地区创新能力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等建议.

    环境规制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