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公交数据融合的城市人群移动模式识别——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张用川廛惠蓉张玉亢晓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城市人群移动模式对理解人群移动行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解决交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问卷方式存在数据量少、准确性差、实时性不足等问题,该文融合公交刷卡、公交GPS、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刷卡数据,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城市人群移动模式识别方法.首先,对多源公交数据进行匹配融合,提取公交、地铁联运的城市人群移动OD,再进行稳定居住地和稳定工作地识别,最后以稳定职住地匹配判别出行语义,识别居民通勤、购物、聚餐等社会活动出行模式.利用重庆市中心城区连续1周的公交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①重庆市中心城区人群出行主要集中在工作日,且出行人数随出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②79.34%的人群出行呈现"两点一线"移动模式,呈现三点、四点和多点移动模式的人群出行占比分别为13.03%、5.99%和1.64%.该文方法可以更全面精细地识别城市人群移动模式,有助于城市管理者、规划者了解城市人群移动方向,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城市人群移动模式公共交通大数据重庆市中心城区

    江西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应用

    吴建华涂浩文魏宁刘迪宸...
    8-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方言保护的迫切需求,亟须采用信息技术保护和传承方言.针对现有的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在音像图文一体化管理、语情监测和自动化制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该文构建了首个江西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从系统架构、系统功能、系统数据库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使用GIS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和插件式开发方法构建系统,主要实现了多模态方言数据集成管理、方言资源统计、方言查询与定位、语情监测、方言特征自定义分类、方言特征制图、地理特征分析等特色功能,有助于江西方言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同时对其他区域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赣方言地理信息系统语言资源方言保护方言系统

    融合生成对抗网络与SRTM的ASTER GDEM数据重建

    陈智许捍卫衡雪彪韩森...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航拍死角、匹配偏差、点位不足、云雾遮盖等易使数字高程模型(DEM)存在数据异常.鉴于光学立体摄影测量获得的ASTER GDEM受天气因素影响大,雷达测量得到的SRTM DEM受地形起伏因素影响大,为提高AS-TER GDEM数据的质量,该文构建一种多源多尺度残差连接门控卷积生成对抗网络(Multi-Source and Multi-Scale Residual-Connected Gated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MSSRGC-GAN),利用 SRTM DEM 数据辅助重建ASTER GDEM中异常数据,并以实验区范围内多组不同地貌的ASTER GDEM样本数据重建为例,对模型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重建数据RRMSE小于0.06,R2大于0.9,PSNR大于60,SSIM在0.999 5以上,优于反距离插值法和SRTM镶嵌法等传统方法以及无门控卷积模型和无空洞卷积模型等深度学习方法.

    ASTERGDEMSRTMDEM数据重建深度学习MSSRGC-GAN

    基于InSAR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演化关联特征迭代奇异谱分析

    刘彪王彦兵李小娟李晨霞...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平原区是地面沉降发展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其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城市地面沉降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该文利用PS-InSAR方法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并用水准监测数据验证其精度,然后基于奇异谱分析和频谱检验提出迭代奇异谱分析(Iterative 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ISSA)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将地面沉降的长时序数据分解为主趋势、周期特征,得到研究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的时序演化特征:①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主趋势特征表现为2011-2016年沉降持续、沉降减缓和再度发展3个阶段,2017-2020年沉降持续发展,但总体趋势较稳定.②研究区地面沉降季节性差异明显,且2011-2020年夏季地面沉降比冬季严重.③地下水超采是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主因,在严重沉降区和较严重沉降区,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呈强正相关性.

    地面沉降PS-InSAR地下水位变化频谱检验迭代奇异谱分析时序特征分解

    基于RVoG模型的双极化SAR水稻株高反演

    付书娟吴建刘龙威付海强...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株高被广泛应用于物候监测、水稻健康评估及产量预测等领域,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oISAR)信号能穿透水稻冠层记录水稻垂直结构信息,有助于实现高分辨率、大范围水稻株高提取.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非干涉条件下PolSAR数据水稻株高反演方法:利用极化SAR分解技术分离冠层及地表散射信号,引入随机地体二层散射模型(Random Volume over Ground,RVoG)对分解得到的水稻冠层散射能量进行建模,从而建立水稻株高反演模型;最后,联合邻域同质像素并利用NSGA-Ⅱ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解算.利用2019年13景Sentinel-1影像在西班牙地区进行试验,水稻株高反演精度达到0.1 m,R2达0.96以上,证明新方法能较好地适用于非干涉条件下PolSAR数据水稻株高反演.

    水稻株高反演RVoG模型双极化分解

    基于改进U-Net网络的遥感影像农村道路矢量中心线提取及优化

    王怡君李旺平柴成富尉文博...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感影像中农村道路矢量中心线的准确提取对乡村规划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深度学习方法未能充分利用上下文信息,且在下采样过程中易造成图像分辨率下降和局部特征丢失的问题,该文改进U-Net网络模型以提高提取结果的准确性.首先,网络结构设计两次下采样处理,并将上下文两处特征信息用跳跃层连接,使输出的道路细节清晰;其次,为避免样本不均衡导致训练效果不理想,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与广义骰子损失函数叠加的方式提升训练效果;最后,采用邻域质心投票算法和融合算法对提取的道路进行矢量化和中心线优化,得到高精度的农村道路矢量中心线.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在复杂场景的农村道路矢量中心线提取中准确率达95.03%,较4种对比算法(U-Net、DC-Net、PA-Net、SM-Net)具有明显优势.

    改进U-Net网络遥感影像网络分割农村道路提取矢量线优化

    中国市域数字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丁锐傅俊朱宇琦杜琳钰...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11-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数字经济韧性的时空跃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强度.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数字经济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高水平地区呈"菱形"空间分布格局.②多数城市的数字经济韧性局部空间转移方向较稳定,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③电信业务收入、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具有较强解释力,其中,前三位因子对各城市数字经济韧性的影响均为促进作用,后两位因子以促进作用为主;从作用强度看,电信业务收入对数字经济韧性的平均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其余4个因子均呈上升趋势.

    数字经济韧性时空跃迁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影响因素

    中国物流业绿色韧性的时空演变及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李敏杰陈毅辉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PSIR模型构建物流业绿色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度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域的物流业绿色韧性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物流业绿色韧性空间关联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中国物流业绿色韧性水平整体呈微弱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②物流业绿色韧性空间关联整体网络的连通度和可达性较好,但紧密程度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且网络存在较强的层级特征,网络结构有待优化;③京津和东南沿海发达省域在物流业绿色韧性空间关联网络中既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又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东北和中西部省域则处于边缘位置;④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和江苏构成净受益板块,浙江、广东和福建作为经纪人板块,是连接东部和中部、西南地区的纽带,以东北、中部和西部省域为主的板块是物流业绿色韧性溢出的主体.

    物流业绿色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DPSIR模型

    长三角城市韧性格局演化趋势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王皓斐王维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综合赋权法和核密度分析方法研究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借助Hurst指数预测城市韧性的演化趋势,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城市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韧性水平整体上升,年均增长4.23%,各子系统韧性增长显著;发达城市与资源型城市韧性分异趋势扩大.②长三角城市韧性空间极化现象趋于显著,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附近,L-L集聚区主要位于资源城市集聚的皖北地区;区域内92.68%的城市未来韧性发展水平趋势与现有趋势一致,1/4以上的城市未来韧性发展水平趋势良好.③开放程度的提升能有效提高本地的城市韧性水平,金融风险和产业结构的提升会削弱本地的城市韧性水平;生态防治、数字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的提升可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的提高.

    城市韧性Hurst指数空间杜宾模型长三角

    基于"企业—行业—开发区"的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唐梦琳仇方道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行业—开发区不同尺度的产业协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企业尺度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从企业—行业—开发区多尺度视角分析了2002-2022年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淮海经济区产业总体上呈现"西北—东南"空间集聚格局,表现为以济宁、徐州、临沂、宿迁为核心的点状集聚形态;②淮海经济区以商贸物流、科技研发、装备制造为典型优势行业,产业存在空间分布、集聚尺度与集聚强度差异;③国家级开发区产业集聚指向性比省级开发区更强,高级化态势更显著,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高新技术开发区;④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企业—行业—开发区协同特征.

    开发区转型空间格局产业集聚淮海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