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天津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

    裴新蕊郭鹏吴佳莉孙艳玲...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德地图API获取步行、公交和驾车3种交通方式下的通行时间,利用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居住区尺度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不同交通方式下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布特征,并采用Moran's I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剖析可达性差异化模式及成因.结果表明:①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趋势,步行、公交和驾车交通模式可达性差异显著;②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集聚特征与其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低—低聚类居住区数量占比最高;③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供需匹配不合理,西南部区域供大于求,东北部区域供不应求,亟须改善.改进的多交通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可应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布局与规划,也可为其他地理现象的可达性分析提供参考.

    公园绿地可达性多交通模式高德地图API天津市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研究进展与展望

    胡最
    80-8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日益突出,我国学者结合文化基因概念提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有效推动传统聚落的科学研究.该文梳理近年来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相关研究,总结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景观基因特征分析与识别、分析方法、传承与演化、图谱构建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②当前研究存在概念泛化、部分研究方法借用不当、分类体系与识别标准不明确、图谱内涵与构建途径有待进一步凝练等问题;③今后需要完善理论体系并拓展应用领域,结合地理人工智能和GIS等加强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研究,同时从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丰富相关应用.研究结果可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图谱进展展望

    中国县城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永青张尧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Tobit回归模型等分析2006-2020年我国县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县城土地利用效率呈"W"形波动上升态势,空间上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②研究期内我国县城土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3.4%,县城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③县域城镇化水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城建设用地规模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促进县城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地方财政压力、交通设施水平对县城土地利用效率起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今后应以创新城乡用地制度、优化建设用地配置方式和土地供给结构为保障,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县城基础设施,促进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提高县城土地综合效益,进而提升县城土地利用效率.

    县城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

    中国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性研究

    曹冲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收敛性分析方法对2002-2022年中国31省域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全国与三大区域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虽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差异和梯度效应明显;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的地区差异以区域间差异为主;全国及三大区域粮食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的分布动态差异显著,其中全国及中西部既存在δ收敛又存在β收敛,东部地区只存在β收敛.今后要清晰认识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区域非平衡性,因地制宜进行导向应对;发挥比较优势,倒逼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区域协同发展,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相互补充.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收敛水平

    中国粮食主产区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研究

    王振宇周玉玺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粮食生产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状况,有利于在"双碳"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该文通过构建粮食生产碳排放测算体系,利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1-202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碳排放效率,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粮食生产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碳排放效率呈先降后升的"U"形态势,空间上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粮食生产总量呈增长趋势,重心北移趋势凸显;粮食生产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增产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2022年研究区绝大多数省域实现协调发展.根据以上结论为推进粮食增产提质与绿色低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粮食生产碳排放粮食增产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度

    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

    王俊生焦华富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县域就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分析2007-2020年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提升,但区域差异日益扩大,高水平区域向东部省际边缘区和中心城市周围演化,皖江城市带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且县域就地城镇化与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强关联性;②安徽省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空间自相关显著,热点区、冷点区空间分布较稳定,次热点区分布变化较大;③资金投入水平、人口就业结构、政府行政力量、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对本地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交通条件能同时促进本地与周围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未来可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完善城乡相关配套政策、增强农民城镇定居能力等方面提升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

    县域就地城镇化时空演化安徽省

    "双碳"目标下京津冀城市群碳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研究

    胡剑波周宗康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20年碳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水平,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协同水平的动态演进、差异来源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碳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水平上升趋势明显,以中度协同为主,空间上呈现以京津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集聚发展格局;②城市群整体和三大区域协同水平动态演进趋势均表现出协同水平提高、绝对差异减少、极化现象减弱的特征;③协同水平差距有所减小,差异来源主要为区域间差异,且南部—中部和中部—北部差异较大;④协同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集聚现象,人口密度、金融发展、资本投入、经济集聚对协同水平的溢出效应明显,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有待提高.

    碳强度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

    主体功能视角下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机制——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例

    黄颖敏付晓廖望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为例,运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开展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原中央苏区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特征,省域边界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塌陷带",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内外开放区域不均衡态势显著;②高质量发展指数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与各优势维度密切相关;③经济开放是各主体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驱动因素,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均受到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而财政政策并未促进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对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尤其是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主体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影响因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

    民族旅游村寨农民社会网络对社区参与的影响研究

    蒋亚军郭玉王甫园周慧玲...
    134-140,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农旅游产业植入民族村寨重构了民族村寨农民的社会关系,农民强、弱两种社会关系网络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是学界关注的科学问题.基于321份湖南省勾蓝瑶寨农民调查数据,以农民旅游信息素养为中介变量、价值观为调节变量,探索民族旅游村寨农民社会网络对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农民强、弱社会关系网络对旅游信息素养及社区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强关系网络对旅游信息素养和社区参与的影响程度大于弱关系网络;②旅游信息素养对社区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社会网络影响社区参与行为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③农民个人价值观在弱关系网络影响社区参与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而在强关系网络影响社区参与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未得到证实.

    民族旅游村寨社会网络社区参与旅游信息素养价值观

    顾及细分行业的宁波市海洋产业空间演化及动因分析

    马广鹏刘天宝张贵祥
    14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宁波市涉海企业工商登记数据,首先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文本分类算法识别各企业在海洋产业中的细分行业类别,进而通过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等分析1992-2022年宁波市海洋产业中各细分行业的空间布局与演化特征,并探究涉海企业选址与全球化、地方化关联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宁波市海洋产业各细分行业核心区数量增加,集聚核心区体系的规模秩序提升且趋于稳定,集聚程度均有提高,行业间的空间关联关系显现,各行业核心区与社会经济实体间存在稳固的匹配关系;②宁波市海洋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是本地涉海企业参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过程,市场和制度环境优化促使要素配置水平提高,地方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推动行业创新,经济活动嵌入社会网络后加强了行业空间集聚路径的依赖,区位条件的改变和专业化分工成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对涉海企业空间格局调整的灵活性具有深刻影响;③行政可达性、城镇化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经济联系密切的产业在空间上相互影响,影响因素交互会加大对产业空间格局的解释力.

    海洋产业机器学习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