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广新菊

双月刊

1672-0504

dlxxkx@vip.163.com

0311-86054904

050011

石家庄市西大街94号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ournal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科研开发,探索地理科学发展方向,重点反映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方面新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事例,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是从事地理和地理信息工作的研发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平视角下南京市栖霞区"银发"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现状及优化研究

    魏璐瑶潘奕如陆玉麒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目标导向下,"银发"服务设施配置合理性是提升老龄人口幸福感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该文将"银发"服务设施分为养老福利设施、文化服务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包含综合医院和卫生院),以养老服务示范性城区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评价老年人口需求与"银发"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匹配性,并立足供需均衡视角,利用位置分配模型优化"银发"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结果表明:①栖霞区"银发"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整体较差,平均10 min以内步行可达最近设施的居民点数量仅占全区的18.60%,车行可达性较好,均在15 min内;②栖霞区"银发"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的公平性仍待改善,综合医院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低于养老福利设施、文化服务设施和卫生院,大多数"银发"服务设施供需比小于0,无过高供需比设施,设施服务压力较小;③利用位置分配模型对不同街道"银发"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后,各类设施平均步行时间超过30 min的居民点数量减少12.41%,车行可达时间均小于10 min,2 500 m服务半径下养老福利设施和综合医院服务覆盖率较优化前显著增加.研究结论可为满足老龄人口需求、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银发"服务设施可达性公平性布局优化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便利性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胡泷尹靳诚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近邻表、核密度、GIS统计方法探究南京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结构特征,借助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得到就餐便利性地图,结合人口分布剖析人均就餐便利性.结果表明:①整体层面,南京市主城区餐饮网点平均间隔距离较短,空间格局呈现一个"大核心"和多个"小核心",街道尺度餐饮点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递减.②各餐饮类别层面,小吃快餐类平均间隔最短,国际餐饮类平均间隔最长;国际餐饮呈单核集聚分布,其余3类均呈多核分布;集聚范围、核密度极值、街道尺度分布密度从大至小均为小吃快餐、中式餐饮、甜点饮品、国际餐饮.③南京市主城区就餐便利性整体较高,其中中式餐饮类就餐最便利,就餐便利性与人口分布匹配度较高,人均就餐便利性与总体就餐便利性呈相反格局且老城区人均就餐便利性较低.

    餐饮业空间分布就餐便利性南京市

    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在非洲的实践及启示——以尼日利亚为例

    刘志高贺婉钰张海朋
    87-9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作用再度受到重视,地理学界出现"基础设施转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乘数效应具备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潜力,而非洲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极佳案例地.该文在梳理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在非洲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尼日利亚为例,结合调研访谈等质性研究手段,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讨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发展实践,归纳其存在的困境和实践启示.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能否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既为经济多元化和出口型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性条件,同时也依赖后者的蓬勃发展为其高效运转注入新资源、新要素,实现二者良性循环;推进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需要高度重视经济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和制度环境的保障性作用.包容性全球化理念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语境和新期待,而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当前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的新形态.

    基础设施规划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引导型发展模式尼日利亚

    高速交通优势度演变及其差异化人口、经济响应——以山东省为例

    杜伊冉于春萍王紫嫣胡瑞...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改进的高速交通优势度、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山东省县域高速交通发展水平,并探讨高速交通优势度演变及其差异化人口、经济响应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山东省县域高速交通网络密度形成圈层过渡并不明显的多层级"中心—外围"分布,高速交通干线影响度呈现"强点叠加"的点轴分布格局,并伴有从"双核心—单轴线"到"T形双轴线"再到"网络化点轴体系"的演变特点,偏远地区的高速交通可达性改善最显著,但区位影响下的空间分异性仍较明显;②高速交通优势区多为各地市市辖区,促成山东省环状优势区分布,各地高速交通优势度均有明显增长且县际差异趋于缩小;③人口、经济体量大的区县通常更具有高速交通优势,但高速交通优势度的提高未必带来人口、经济的同向增长,各区县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经济变动;④高速交通干线的邻近性和航空运输的可达性显著影响人口、经济变化,不同高速交通方式之间及与社会经济特征的交互探测结果解释力呈现非线性增强,尽管高速公路密度、机场影响度、高速铁路可达性等单因子的解释效果不显著,但与区位及社会经济特征叠加后,对人口、GDP变化的解释力大幅提升.

    高速交通优势度时空演变相关性差异化响应地理探测器山东省

    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马晓倩鲁军景左璐孙雷刚...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分析2005-2020年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耦合协调度,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河北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及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由0.40波动增长至0.97,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由0.25持续增长至0.96.②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协调等级显著提升,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但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③万元GDP建设用地面积、自然资源多样性指数、人均水资源量、万元GDP耗水量是制约全省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重要内部障碍因子,地形位指数、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是影响较大的外部环境因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时空特征

    太行山山地及山前平原耕地系统韧性评价——以石家庄市为例

    吕军骁江婉婷马凌徐虹...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系统韧性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目标密切相关,对增强耕地稳定性、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创新耕地保护举措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耕地系统内部属性与外部环境综合作用视角解析耕地系统韧性内涵,基于生产—生态—形态—质量韧性4个维度构建耕地系统韧性评价体系,对太行山山地及山前平原区石家庄市耕地系统韧性进行评价,分析制约耕地系统韧性水平的障碍因素.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耕地系统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区间为[0.754,1.339],韧性水平沿"东部平原—低海拔丘陵坡地—西部太行山山地"方向由高到低分布,空间异质性显著;②东部平原优越的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决定了其较高的生产韧性、形态韧性及质量韧性水平,但农用化学品的大规模投入使其生态韧性水平弱于西部山区耕地;③准则层中形态韧性障碍度最高,指标层中土壤PH值、田块规整度、耕地连片度障碍度较高,是制约耕地系统韧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应逐步开发和改良低产耕地,重视土地整理复垦工程,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研究结果对完善耕地评价理论体系及探索基于韧性的耕地"三位一体"管护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可为促进耕地系统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耕地系统韧性障碍因子空间差异石家庄市

    科技创新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

    彭坤杰张萌许春晓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阐述"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分析法、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总体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但区内差异扩大趋势显著;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参差不齐,东高西低态势不断增强,区域内由点及面的一体化态势逐步显现;医疗救治、研发投入、人口集聚和教育水平对"科技创新—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且影响力依次递减.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地区改善创新驱动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区域经济韧性具有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科技创新经济韧性耦合协调驱动因素长三角地区

    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机理与路径——以张家界为例

    麻学锋邹荣荣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有利于提升居民幸福水平.在界定和美乡村内涵、厘清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内在机理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2000-2022年张家界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张家界和美乡村与居民幸福水平整体呈增长趋势,和美乡村评价值由0.029升至0.852,居民幸福评价值由0.181升至0.738.②和美乡村与居民幸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和美乡村为居民幸福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生态旅游能通过就业增长、产业升级、城乡融合赋能和美乡村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水平.③和美乡村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治理有效与乡风文明,障碍度均值分别为39.25%、25.33%;居民幸福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发展,障碍度均值为30.92%.④提出生态旅游赋能和美乡村提升居民幸福的实现路径:一是统筹乡村生态资源要素,增强乡村就业吸纳能力;二是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搭建生态旅游合作平台,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生态旅游和美乡村居民幸福实现路径

    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发展时空耦合及其驱动因素

    李朋林候梦莹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推动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该文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测算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域的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发展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省域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强西弱分布格局,清洁能源与此相反;②分维度看,数字经济各子系统与清洁能源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进程最快,分区域看,各区域数字经济和清洁能源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呈上升趋势;③从单因子探测看,信息化程度是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核心驱动因素,从交互探测看,科技创新和资源禀赋的交互驱动力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

    数字经济清洁能源投影寻踪模型地理探测器

    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韧性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兆峰郑斯佳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研判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韧性时空分异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推进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陵山区7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构建旅游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方法考察2008-2020年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韧性时空演化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8-2020年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韧性呈波动上升态势,由初期的0.134 1升至0.159 6,整体水平偏低且增幅较小,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跃迁方向差异大;②在分维度上,武陵山区旅游经济平均抵御能力、恢复能力及更新能力韧性指数分别为0.061 2、0.035 1、0.027 8,冷热点分布由团簇状集聚转为散点式块状分布;③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旅游专业化、市场规模对武陵山区旅游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市场规模、政府管理对周边地区旅游经济韧性提升具有负向作用.

    旅游经济韧性时空演变影响因素武陵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