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ERGM的"一带一路"国家石油资源流动演化机理研究

    高思齐赵媛郝丽莎祝孔超...
    1051-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资源的跨国流动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对影响石油资源流动的多维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一带一路"国家为案例区,借助网络模体分析方法和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2000-2020年石油资源流动演化机理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①石油资源流动存在单向传递抑或三元互惠的微观组织结构,表明参与者的贸易关系之间相互影响,能够通过内生性结构依赖对整体格局演化发挥作用,印证本文所选模型的科学性.②石油资源流动受到互惠性、结构依赖性、节点属性、外部环境嵌入性和时间依赖性的共同驱动.其中,互惠关系和三元闭合关系是石油资源贸易扩张的主要组织结构,经济规模的趋同性和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异质性是国家双向匹配的关键因素,经济空间网络、政治空间网络是重要外生网络.在"经济-政治-安全"导向三环约束下,维护既有关系稳定深入发展,才是推动石油资源流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关键.

    石油资源流动微观组织结构外部网络效应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一带一路"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城市网络外部性的空间异质性比较研究

    姚雯雯赵新正马海涛李培庆...
    1073-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全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据构建的城市经济网络和以合著论文数据构建的城市知识网络为基础,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全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嵌入上述两类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受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结果表明:①嵌入不同类型城市网络后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差异.相比于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强;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或负向抑制两种差异化影响且呈现出小尺度溢出特征,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呈现大尺度溢出特征.②不同规模城市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差异.特大超大城市嵌入城市经济网络后有较大概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别在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和城市经济网络后有较大概率获得高经济收益,中等城市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在获得高经济收益方面均无明显优势.③不同区域城市在嵌入两类城市网络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呈现出总体上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和局部地区的地理临近相似特征.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城市从城市经济网络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与这些城市相临近的中西部地区城市获得的经济收益次之,内陆其他中西部地区城市获得的经济收益最低.城市嵌入城市知识网络后获得的经济收益呈现明显的由北向南梯度递减特征.

    城市网络外部性空间异质性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城市经济网络城市知识网络

    随机与蓄意攻击下长三角城市知识网络稳健性特征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叶琴曾刚蒋海云
    1088-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格局下,提升长三角城市知识网络稳健性成为积极应对全球科技合作中"逆全球化"挑战,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2017-2021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以4位数技术类为节点,以技术组合频率为链接,构建城市内部知识网络.通过模拟随机与蓄意攻击情景,计算网络崩溃阈值来评估长三角城市知识网络的稳健性,并采用面板计量模型探讨其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知识网络对随机攻击的抵御能力明显强于蓄意攻击.②长三角城市知识网络稳健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蓄意攻击下杭州、上海、南京、宁波知识网络稳健性排名稳居前4位,池州排名最后.③随机与蓄意攻击下长三角整体知识网络稳健性均高于单个城市知识网络稳健性,提高技术的跨城市、跨部门组合机会可以增强知识网络风险抵御能力.5年间长三角跨部类技术融合比例由41%上升至47%.④在控制知识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合作网络中心性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知识网络稳健性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且相比于随机攻击,蓄意攻击下知识网络稳健性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将网络崩溃阈值替换为网络效能比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依然显著.最后,建议集合科技创新力量于核心技术领域,包括分离技术、电数字数据处理、测试或分析材料、清洁技术、高分子化合物等5个在知识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技术领域,并加强城市间技术互补以提高长三角城市知识网络稳健性.

    知识网络稳健性创新随机攻击蓄意攻击长三角

    收缩城市韧性:收缩效应诊断及其传导路径研究——来自中国东北的实证

    孙平军曹乃刚张可秋卢铭沁...
    1107-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是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收缩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与增长相异的一种新现象,呈现出人口等发展要素外流导致总量减少及其效应耦合的综合特征,其是否会对城市韧性产生影响、如何影响,成为城市韧性建设中拟重点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比较归纳分析法,以中国收缩城市最为集中的东北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收缩城市韧性存在明显的"收缩效应",具体表征出非收缩城市韧性水平明显优于收缩城市、伴随收缩阶段演进韧性在下降的发展特征和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②收缩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存在维度异质性和路径传导性:对社会韧性、生态环境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产生收缩正效应,通过"人口外流引致韧性指标人均占有水平得到提升→引致社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立足存量指标的子系统韧性的提升"的传导作用而产生影响;对经济韧性产生收缩负效应且作用最为敏感和显著,通过"人口、资金、工厂企业等发展要素流失及其他耦合效应出现→引致城市发展能力受限、发展效率降低、地方财政受限→ 造成立足增量指标的城市经济韧性的下降"的传导作用而产生影响;前者属于量的提升,后者属于质的下降.③收缩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本质是收缩引致城市GDP、城镇常住人口及其中间变量(地方财政税收等)的动态变化与交互作用,进而呈现出对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保障能力产生影响的结果反馈.因此,在揭示城市发展收缩效应时应立足于"收缩与收缩城市"本义去深挖.本研究是对现有城市韧性、收缩城市及其耦合研究的有益扩展与延伸,可望为其他相关收缩效应研究提供一个普及性的研究范式,也可为收缩城市及其韧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

    收缩城市城市韧性收缩效应传导路径比较归纳分析法

    基于适应性循环的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演化分异机制

    张学波李亚宁马海涛于伟...
    1126-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地区发展路径和经济韧性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相关实证和案例研究仍需探索.本文基于适应性循环及区域经济韧性演化的因素和过程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演化分异研究框架,在分析地区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地区经济韧性演化所处的适应性循环阶段进行判识,进而利用Weaver-Thomas模型对经济韧性演化的产业驱动力进行类型划分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变化较大,各省市之间差异大;北京、天津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研究时段前期,山东省的经济韧性水平低于辽宁省,后期高于辽宁省;河北省相对较为稳定.②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发展路径和经济韧性演化处于开发—维持、维持—释放、释放—重组等阶段;开发—维持阶段的城市集中分布在鲁西、冀南等地;维持—释放阶段的城市占比达到40%,分布在辽宁、冀北等地;处于释放—重组阶段的城市数量较少且分布相对分散.③地区经济韧性演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以及适应性循环阶段具有协同演化的特征.产业构成及驱动以种植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数量最多,其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处于开发—维持阶段;产业构成及驱动以种植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组合为主的城市呈减少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缓慢,处于维持—释放阶段;仅以服务业为主要产业构成和经济韧性演化驱动的城市数量呈增长态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处于释放—重组阶段.

    经济韧性适应性循环演化分异机制环渤海地区

    中国旅游生态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

    李志远冯学钢何静左文俊...
    114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合理评估旅游生态系统是反映旅游产业是否彰显绿色动能及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表征,从"韧性"视角切入,能凸显旅游生态系统复合性及动态演化特征.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生态韧性综合指标体系并测度其发展水平,借助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空间关联强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省际整体旅游生态韧性水平呈现稳态攀升的态势,区域上呈现"东部领衔,中西部追赶"的布局特征;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向复杂化、稠密化演化的过程,"东密西疏"的空间特征突出.②整体网络结构渐趋紧密,但尚未达到最佳空间关联状态;东部地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中西部部分地区处于空间网络结构的边缘地带.③苏、沪、京、津为"净受益"板块,浙、粤、闽充当"经纪人"角色,晋、冀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新、藏、贵、滇等地区属于"净溢出"板块.④环境规制力度、产业高级化、空间距离、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差异均对中国旅游生态韧性空间关联效应发挥着正向作用,在多重效应叠加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绿色动能持续彰显,关联特征愈发明显.上述结论回应了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互动的学术关切,为提升旅游生态系统韧性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空间互动提供了重要导引.

    旅游生态系统旅游生态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社会网络分析驱动因素作用路径

    社交媒介视角下城市文创园区的空间重塑研究——以上海为例

    崔璐明汪明峰周媛张英浩...
    1166-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介促进了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连接和融合,也影响了人与地方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网络信息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交媒介与空间重塑的"存在-膨胀-符号化"分析框架,以上海市认定的文创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抖音和小红书两个社交媒介平台中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为研究数据,探究社交媒介对城市文创园区的空间重塑作用,为城市更新进程中文创园区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政策启示.研究发现:①社交媒介的作用在于引导用户行为,将实体文创园区数字化为媒介平台中的地点.②基于UGC产生的广泛热度和偏好热度加剧了数字空间的膨胀.③打卡者在社交媒介中持续地对数字空间中的文创园区进行意象叠加与更新,形成了符号化的空间形象.④社交媒介中不断生成的UGC重塑人们对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认知意象,进一步创造了超越两种空间的数字地方.如此,社交媒介通过"线下→线上 数字地方 数字→实体"的循环路径对文创园区进行空间重塑.

    社交媒介文创园区空间重塑符号化数字地方

    南京中产阶层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与典型模式

    宋伟轩叶玲路以豪徐旳...
    1187-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重要研究议题,既可以反映出个人/家庭迁居行为的时空规律,也可以作为从微观视角解读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有效工具.在探讨中国城市迁居背景、研究意义和时代需求的基础上,依托4015份南京城市居民迁居调查问卷,筛选出符合特定经济社会属性特征的中产阶层家庭,从迁居频率、方向、距离和原因等方面分析中产阶层居住迁移的时空特征,采用Mantel test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辨识典型居住迁移模式.研究发现:①南京城市内部迁居频率迅速升高,以近距离、改善型迁居为主,后代教育逐渐成为更多中产家庭迁居的首要因素.②根据个人/家庭社会经济、住宅和迁居等多维属性,提炼出就近改善型、郊区品质型、房价驱使型和教育主导型四种典型中产阶层迁居模式.③迁居模式的形成与分化是不同中产家庭主观需求与客观条件相"平衡"或"再平衡"的结果.城市居住迁移的多维属性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使迁居类型与模式等规律性特征的辨识难度增大,但作为理解个体居住选择行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互动关系的核心,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城市迁居时空特征与模式、驱动因素与机制、未来趋势与效应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居住迁移中产阶层社会空间迁居模式南京

    中国山区县域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侯晓静喻忠磊李雨婷袁留阳...
    1205-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2020年中国山区县人口收缩的时空格局,借鉴"3D(密度、距离、分割)"框架设计解释变量,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识别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主控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而在"四层一体"框架下解析山区人口收缩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山区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持续降低,收缩型山区县数量不断增多,山区人口收缩程度加重并存在自我强化特征.②人口密度等级降低的山区县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为(100~200)人/km2的过渡区是人口变化最活跃区域,过渡区向稀疏区、集聚区向过渡区转型是山区县人口变化的主要方向,仅少数山区县由过渡区转为集聚区;位于省际和市际边缘区的山区县人口变化剧烈且以收缩为主要特征.③山区人口收缩区范围持续扩大且集中分布,形成内蒙古中东部-东北、武陵山、秦巴山区、大别山、太行山、云南中部、山东丘陵及福建丘陵共八大片区,其中内蒙古中东部-东北片区、武陵山片区主要表现为重度和中度收缩,其余片区以轻度收缩为主.④人口收缩存在等时圈指向,倾向于发生在地级市2h、省会城市4h等时圈范围内,随时间距离增加该指向先增强后减弱.⑤高就业密度抑制山区县发生人口收缩;距地级市、省会城市较远的山区县更易发生人口收缩;文化分割、制度分割分别对人口收缩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前述因素在自然、生计、制度和意识形态层发挥作用并交互影响共同塑造中国山区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

    中国山区人口收缩"3D"分析框架"四层一体"空间格局

    2000-2020年中国农业空间演变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尹力魏伟李泓锐赵浪...
    1225-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合各类涉农用地为农业空间,科学认知全国农业空间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及新趋势,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开展农业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以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和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移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解析2000-2020年中国农业空间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识别关键影响因子及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近20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持续缩减的同时农业生活空间稳定扩张,农业空间整体沿胡焕庸线"西增东减"的分异格局凸显,第二级地势阶梯是农业空间结构转型的密集热点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寒区和东北寒区剧烈的农业扩张正在逐渐改变全国农业空间格局.②农业空间布局的区域不均衡性进一步扩大,演变过程的主体功能区"内/间"差异显著,城市化地区-非城市化地区间的差异是全国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农业空间在非农产品主产区中的演化态势严峻,西北生态保护与农业开发、东南城镇发展与农业保护间的矛盾突出.③农业空间结构转型是自然地理、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各因素作用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差异明显,全国农业空间格局由多个不同尺度的空间过程共同形成.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及相关农业空间规划的编制需要注重空间演化过程及规律,也需要利用农业空间演变新趋势谋求更大的空间综合效益.

    农业空间国土空间规划农居扩张耕地流失分异格局胡焕庸线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