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城市组团合作聚散的向心-离心动力机理研究——以江苏澄张靖组团为例

    魏铭陈雯吴頔李禕...
    1335-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相邻城市组团发展,优势互补,可以实现更大发展竞争力.但是,很多规划的多城市组团合作未能如愿,如江苏澄张靖组团.多城市组团合作为什么会聚合或离散,受哪些动力影响,又如何发挥作用?首先,本文构建多城市组团合作聚散的向心-离心动力分析框架,提出合作动力包括了使组团更加聚合、紧密的的合作向心力和使组团趋向离散的合作离心力,这两种力量体现于资源关系、交易成本和共识性3个要素方面之中,在组团演化中相互作用、转化,形成动态的合作聚散力量,使组团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其次,将分析框架用于解释澄张靖组团不同发展时期的聚合到离散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在组团合作的起始阶段、促进阶段和停滞阶段,要素与动力相互作用.前期资源要素互补性强,使合作向心力有所提高;随后交易成本下降、共识性增强,推动组团发展迈向高潮;后期资源关系趋于紧张,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共识性减弱,合作离心力逐渐增强并占据主导,使得组团合作面临停滞.研究拓展了对多城市组团合作关系的内在动力认知,为城市群地区的各类组团与毗邻城市合作提供借鉴参考.

    区域一体化多城市组团合作聚合与离散向心力与离心力

    重点中资制造企业空间组织视角下城际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

    钱雨昕张维阳
    1352-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际竞争与合作共同塑造了城市体系,但主流的城际关系研究较少关注城际竞争的量化识别与空间特征研究.本文基于2019年福布斯2000强中资制造业的企业组织数据,通过链锁模型识别城际合作关系;引入生态位重叠理论识别城市在外部合作关系上的城际绝对竞争和相对竞争;并对比了合作型与竞争型城际关系的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城市节点看,经济与行政功能突出的城市往往拥有高合作强度,且与其他城市的市场腹地重叠的可能性更高,从而拥有较高的绝对竞争强度.而在控制了地理市场规模影响后,一些中西部省会城市则表现出了更高的相对竞争强度,具有较高可替代性.②从城际关系看,高强度的城际绝对竞争关系与城际合作关系主要发生在拥有高合作强度的城市之间,而相对测度下,城市最相似的竞争者往往是地理市场规模相近的城市.③从影响因素看,城市更倾向于与高行政等级城市合作与绝对竞争,与行政等级相近的城市相对竞争;城际合作与竞争关系仍然受到省级行政边界的影响,但并不符合距离衰减规律.本文可为优化城际竞合关系提供研究支撑.

    城际竞争城际合作地理市场城市网络制造业企业

    企业投资联系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胡述聚苗长虹
    1370-1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从企业投资联系视角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实现黄河流域的空间整合和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企业投资联系数据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结构演化及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主要结论如下:①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多中心、网络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但网络发育程度区域差异显著,从东到西大致呈递减趋势.②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层级结构特征和多个"核心-边缘"形放射状网络形态,省域内投资联系较强,省区间投资联系较弱,流域整体网络骨架尚未形成.③黄河流域投资联系主要发生在省域内部相邻的城市间,投资网络深受行政边界影响,表现出显著的边界阻隔效应和行政区经济特征.④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演化是偏好链接机制、网络自组织机制和多维邻近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经济总量、投资的互惠性和传递性对城市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地理距离越近、文化认同越强的城市间越倾向于产生投资联系.地貌分割对投资联系的负向效应逐步消失,而制度邻近和认知邻近对投资联系的正向效应逐步显现.本研究不仅能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也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网络形成发育机理的理论认知.

    城市网络黄河流域投资联系网络演化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

    文化产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影响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

    余煌杨子璇张景秋
    1388-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产业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新经济形态,产业集聚是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2003-2019年中国27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分析文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转型的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过程、区域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样本期内,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转型水平呈现整体提升趋势,时空差异特征显著.②文化产业集聚促进本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经济距离邻近城市的影响较为显著.③基于Mar和Ja-cobs 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文化产业集聚作用于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成立,且第三产业的专业化提升是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作用渠道.④区域竞争层面,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转型的空间关联性呈现强化态势,城市空间依赖较为稳定.⑤总体上,东部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因政策因素强化了文化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未来,文化产业可作为城市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集聚城市经济转型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外部性

    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的影响——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的检验

    周建平徐维祥宓泽锋刘程军...
    1407-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环境(Environment)、社会生活(Society)、产业治理(Governance)视角下构建了城市ESG指标体系,并基于2011-2021年285个城市数据,探究城市ESG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特征,然后运用双重机器学习的研究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城市ESG发展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最终形成以城市群为载体的高水平集聚地.②数字经济发展会正向提升以生态环境、社会生活、产业治理为内涵的城市ESG发展水平,该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数字经济分维度而言,数字产业发展与数字创新能力为城市的ESG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动力.③城市功能分工及创新创业活力是数字经济对城市ESG发展影响的重要渠道.此外,基于空间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西部地区以及城市群区域的城市ESG发展的提升作用更明显.

    数字经济城市ESG发展影响机制双重机器学习

    突破性创新活动的全球动态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金文纨林雄斌朱晟君
    1425-1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国家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相较渐进性创新活动,突破性创新活动是国家改变技术路径、拓展机会窗口的重要方式.基于演化与转型理论,本文分别构建衡量国家在地理空间与技术路径维度的创新突破指标,讨论突破性创新活动全球空间分布、动态演化以及影响因素.文章主要结论如下:①在1977-2018年间,全球创新活动规模迅速扩张,呈现明显核心-边缘结构,但地理集中性整体下降.②突破地理空间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兴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而突破技术路径的创新活动集中于美、德、英、法等发达国家.这反映了目前新兴国家创新活动主要源于非本地知识技术引入,在技术路径突破方面相对不足.③突破性创新活动的集聚受到国家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跨国外部交流渠道与商业研发人员规模能明显影响地理空间突破性创新,而内部因素中与基础研究相关的因素则更可能促进技术路径突破性创新.未来,中国等新兴国家需要重视技术路径突破,在继续引入外部知识的同时,提高内部实现知识创新组合的技术路径突破水平.

    突破性创新地理空间技术路径动态分布影响因素

    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基于论文合作规模和质量的对比分析

    孙澍陈刚王光辉
    1443-1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知识合作网络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已经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论文合作数量,较少关注论文合作的质量.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论文合作发表数据,从论文合作规模和质量视角,构建2011-2020年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对其空间网络结构及拓扑演化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多维邻近性机制.研究结果发现:①网络空间格局上,中国城市知识合作网络具有较为稳定的"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合作规模与合作质量网络均呈现出由"轴辐扩散"结构向"菱形"空间结构转变的特征,同步呈现出以北京、上海的双核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的趋势.城市知识合作质量网络结构发育相对缓慢,空间结构的稳定性相对不足.②网络拓扑结构上,中国知识合作网络的规模和密度显著增加,网络极化特征明显,网络节点均表现出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③网络影响机制上,地理距离对合作规模的影响更为显著,呈现先负后正的关系,对合作质量存在负向影响;社会、制度、组织邻近对合作规模和质量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组织邻近性对合作质量影响更大,高能级城市间的合作更容易获得较高质量的产出.不同类型城市间的知识合作受多维邻近性因素影响具有差异性.

    知识合作网络论文合作规模论文合作质量多维邻近性中国

    场域视角下城市影子教育的空间分异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雒占福柏雪
    1462-1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增长的影子教育不仅带来了学生课业增加、家庭负担加大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因空间分异加剧了教育不公平问题.本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影子教育机构为研究对象,借助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构建影子教育场域模型,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认识影子教育场域的多维度多尺度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基于地理空间要素表征的影子教育场域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影子教育场强值越高的空间拟合效果越好.②西安市主城区影子教育场强在城市尺度上呈现核心区-核心边缘区-外围区的圈层式分异特征,即围绕西安古城与二环之间形成高场强的核心区,在二环与三环之间为核心边缘区,依次向外影子教育场强呈递减趋势.③在区级尺度上呈现多核心等级性分异特征,表征场域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区级分异显著,核心区的碑林区、新城区与莲湖区的三类资本的场强值最为突出,而外部三区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都比较低.④在街道尺度上呈现多类型的功能性分异特征,形成单一功能型、复合功能型以及弱功能型的三大场域类型.⑤影子教育场域的空间分异是供需主体在教育内卷、文化消费、城市动态扩张的功能差异、城市设施不均的空间资源差异、阶层分异的消费差异等社会经济因素及空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场域空间分异社会空间地理空间分异机制西安

    中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人口普查微观数据的分析

    万思齐彭彦彦秦波古恒宇...
    1482-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老年人口迁移已逐渐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组成.本文基于中国第五、第六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微观数据库,揭示1995-2000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老年人口"五年间"口径下省际迁移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分析迁移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老年人口迁移规模及迁移强度稳定增长,迁移地理格局保持显著的区域集中性.②老年迁移人口具有在迁入地集聚而在迁出地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迁入量前五的省份吸纳了全国近一半的迁移人口,而迁出量前五的省份仅输出了五分之一的迁移人口.东部地区持续净迁入、中部地区持续净迁出、西部地区迁移类型分化、东北地区老年人口加速向外迁移.③在"东密西疏"的老年人口迁移整体格局和各省的迁移地域类型保持稳定的同时,迁移路径向多样化、加密化、集中化发展,并形成两条主要的迁移流向:一是指向传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指向自然条件舒适的地区.④老年人口的迁移格局显示出与重力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模式.老年人口迁移与其他年龄段存在同构特点,并且越来越受到迁出地自然环境的推力和迁入地社会、经济环境拉力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省际迁移时空格局影响因素老龄化地理学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模型的合肥实证

    韩会然许岭怡杨成凤
    1502-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打造心理疗愈环境是突破老年人心理健康危机、建设健康城市的关键抓手,已成为政府和学界迫切关注的议题.但现有研究缺少对不同尺度建成环境的相对重要性及其与心理健康非线性关联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合肥市为案例地,通过积极心理健康量表收集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城市、社区和住区3个尺度构建了建成环境要素的变量体系,运用极端梯度提升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析了多尺度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合肥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由老城中心和新城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特征.②在整体效应分析中,建成环境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尺度建成环境的相对重要性最高,社区尺度建成环境次之,住区尺度建成环境最低;而在单个变量中,社区尺度建成环境要素中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和绿地覆盖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贡献值最高.③在独立效应分析中,不同尺度建成环境要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均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研究结论能够为不同尺度建成环境的优化调控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建成环境心理健康多尺度极端梯度提升模型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