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刘毅

月刊

1000-0585

dlyj@igsnrr.ac.cn

010-64889584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研究/Journal Geographical Research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地理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学报级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创新性的论文、研究报告,对地理学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综述、评论,反映国内外地理学进展情况的报道等,是我国地理学界展示、交流地理学成果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与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国战略交汇区小国地缘环境及其对冲战略响应——以菲律宾与中美为例

    富宁宁牛福长葛岳静刘菊梅...
    1627-1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冷战时代,位处大国战略交汇区的小国地缘环境敏感而多变,其对外战略行为往往表现为对冲战略特征.本文基于跨学科交融互鉴的理念,构建大国战略交汇区小国地缘环境及其对冲战略响应分析框架,解析中美战略交汇区菲律宾地缘环境要素特征,分析冷战后菲律宾对中美对冲战略实践的演变及地缘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国别地缘环境可作为解析一国战略行为的情景视角,体系压力和国家战略偏好是跨尺度影响对冲战略的地缘变量,两者共同作用于大国战略交汇区小国实施差异化战略.②菲律宾独特的地缘区位和自然地理环境及漫长的被殖民史是菲律宾实施对冲战略的地理基础.不同时期中美菲三角地缘关系的不对称性、及区域地缘结构的二重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亚太区域权力关系和结构的不确定性是菲律宾实施对冲战略的地缘驱动因素.③后冷战时期,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导致菲律宾的区域地缘环境体系压力增大,并压缩其对冲空间,菲律宾在中美之间采取对冲战略并趋于追随美国.同时,菲律宾的国内治理问题和领导人认知决定其不同时期战略实施的具体手段.本文旨在探究大国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对小国实施对冲战略的地缘驱动因素,以期为中国制定对周边小国的外交政策提供有益启示.

    地缘环境对冲战略战略交汇区小国菲律宾美国中国

    中国陆地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机制

    顾观海吴彬张文主卢盛权...
    1644-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境地区的地缘环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沿边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挑战日益突显,科学识别国土空间功能及优化布局对促进边境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测度国土空间功能,运用修正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研究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区域分异规律和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边境地区的国土空间功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城镇发展功能迅速提升,农业生产功能稳步增强,但生态服务功能略有下降.②"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东北和西南边境地区的"三区"功能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北部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处于濒临失调状态;西北和西藏边境地区呈现出失调状态.③不同国土空间功能变化的驱动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城镇空间功能主要受社会经济和对外开放因素影响;农业设施技术、地形地貌和跨境合作是影响农业空间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地形起伏度、气候和生态压力则是驱动生态空间功能的关键因子.基于此,边境地区应增强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对外开放的贸易合作与交流,采取积极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并确保可持续的高效农业生产,从而推动区域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功能区域差异驱动机理中国陆地边境地区

    跨尺度政策流动视角下特殊功能区的演进机制——以长沙高新区为例

    邹冠男王欢明施德浩
    1661-1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类新城新区的设立体现国家下放诸如产业政策、空间规划和治理创新等事权,为空间治理和尺度重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基础.然而,自上而下的分权化叙事先验地接受了地方政府的被动地位,鲜有文献关注地方政府如何将自身发展诉求自下而上地整合到中央策略中,以及两者如何互动形成新城新区的善治.本文尝试将政策流动的演进视角整合到国家尺度重构的结构化框架中,动态性地揭示在自上而下的分权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巧妙地调和上级政府与本地发展诉求.分析发现,长沙高新区发展历程整体受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但在空间治理具体政策上,又很大程度体现了本地治理主体在土地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在多尺度政策互动博弈中,长沙高新区与其所在区域的其他主体进行了反复磨合,并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长沙高新区的尺度不断上移,在空间治理上趋同于更高尺度单元,最终实现与既有行政层级体制的兼容.

    空间治理区域协同产业升级国家级新区长株潭城市群

    山东县域城市建成区扩张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张志辉张敏张晓光
    1675-1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山东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山东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山东137个县区2010年、2015年、2021年三个时点的城市用地扩张数据集,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GW概要统计量和MGWR模型,对城市建成区扩张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山东县域城市建成区面积总体不断扩张,具有鲁中、鲁东部地区大于其他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以济南、青岛为"双核心"的城市扩张态势.②建成区扩张驱动机制由"经济城市化驱动为主,人口城市化驱动为辅"转向"人口城市化驱动为主,经济城市化驱动为辅",且二者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③地均投资对建成区扩张的影响,从整体负向效应演变为正负效应并存态势,至2021年51%的县区不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表明半数以上的县区已丧失内涵式发展潜力.④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缺口率、出口依存度对建成区扩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各变量均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正向效应转向正负效应并存,再演变为整体正向效应;财政收支缺口率从整体负向效应转向增强的正负效应,再转为减弱的整体负向效应;出口依存度从整体的正向效应演变为整体的负向效应.鉴于山东县域城市建成区扩张驱动机制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演变规律,应通过综合性与差异性的政策措施,推动山东县域城市化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山东县域城市GW模型城市用地扩张时空异质性

    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孙鸿鹄姜玉培
    1700-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本导向下精准识别城市活力的空间格局,深入揭示建成环境对其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可科学指导城市活力的有机营造.鉴于此,以南京中心城区为案例地,依托多源地理大数据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如下:①基于居民活动时空大数据的城市活力测度模型,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能够较好地识别活力空间格局并揭示建成环境对其影响的空间异质性.②城市活力具有较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普适均衡性、连续传导性、独立自主性较差.③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之间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存在正负不同方向、强弱不同程度上的相关性.④城市活力的营造应因人因时因地施策,协调好全局和局部空间关系,以提高应对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城市活力建成环境空间格局影响作用空间异质性

    长三角汽车制造产业链投资网络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丁乙宸黄亚平鲁仕维谢来荣...
    1715-1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的城市区域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及合作的主要载体,并且其内部的产业链功能组织状况对城市区域的一体化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长三角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对其汽车制造产业链投资网络开展研究可以为其他城市群提供一定的参考及示范作用.本文基于长三角的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社区发现等方法,从汽车制造产业链整体、上游和中游环节人手来分析其投资网络的多尺度空间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来探析各环节投资网络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长三角汽车制造产业链整体、上游、中游投资网络分别呈"双强核多中心辐射状""单强核多中心放射状""单弱核多中心辐射状"的空间结构.②长三角汽车制造产业链整体、上游、中游投资网络可分别划分为4、4、6个社区,并且中游的模块化水平较好.③整体和上游投资网络的城市节点中心度高值区主要沿沪宁合杭甬发展带、南部沿海发展带分布.④政策支持水平、经济产业水平、对外经济水平、人力资源水平是影响汽车制造产业链各环节投资网络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但同一因子对不同环节的影响强度有所差异.⑤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环节投资网络的不同影响因子交互后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2种,其中双因子增强效应占主导.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提升长三角内部的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链投资网络空间特征影响因素长三角

    民国湖南城镇用地与城镇人口关系分析

    杨洵奕张小彤王哲
    1735-1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城镇人口统计的不系统、不全面,导致以往近代城镇地理研究难以全面系统地展开.如何给近代绝大多数无人口统计的城镇赋予一套较为科学的人口数据,是近代城镇地理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利用目前可见的民国省域范围城镇用地较高精度数据源,即1940年代《湖南省各县市重要城镇地籍一览图》中172个城镇的实测城镇用地数据,结合20世纪80、90年代地方志所载1949-1950年的城镇人口,分析得到近代典型区域的城镇人口-城镇用地面积关系的判定方法.结论显示:①民国湖南城镇人口数量同城镇用地面积高度正相关,但同城镇总面积的相关性较小.②民国湖南的人口城镇化率在6.19%~7.23%,土地城镇化率在0.04%.③民国湖南县城的人口密度一般在25000人/km2左右,市镇的人口密度一般在28000人/km2左右,与江南地区相比,湖南县城略低,市镇显著要高.④1940年代湖南城镇总面积、城镇用地、城镇人口的大小同城镇行政级别呈正相关,但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与行政等级无密切关系.⑤利用高精度的实测近代城镇用地估算城镇人口的技术路线可行,但用土地城镇化率估算城镇化率会显著低估.

    民国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城镇化率近代城镇地籍图相关性湖南

    拼装理论视角下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回流决策生成机制——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例

    张家宸汤爽爽黄耿志
    1750-1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回流已成为中国快速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的显著现象.已有研究多从静态视角探究农村流动人口回流的意愿和影响因素,忽略了人口回流决策的动态实现过程.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地区的案例,引入拼装理论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回流至家乡县城的决策的动态生成过程和模式.研究发现:①农村流动人口回流至家乡县城主要受目的地环境、家庭、县城环境、人生事件和物质需求五个要素的影响,它们联系形成了"人口回流拼装".其中家庭要素是回流决策生成的核心动因.②人口回流拼装由"目的地环境-县城环境-家庭""目的地环境-物质需求-县城环境-家庭"和"目的地环境-人生事件-县城环境-家庭"等三组拼装关系构成.③家乡县城是回流者在有限能力下实现完整家庭定居并享受城市资源的理想目的地,县城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浓厚的"家园感"也是吸引农村流动人口回到县城的重要原因.④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是一个"过程+契机"的回流决策生成模式,并存在性别差异,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受家庭因素的约束较大.目的地环境、家庭、县城环境、人生事件和物质需求通过拼装在空间上呈现领域化向去领域化的转变,并在契机的刺激下,促成回流决策.

    拼装理论农村流动人口回流机制县城

    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时空演化及适配关系

    贺小荣石彩霞周国华
    1769-1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诊断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适配关系,对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通过解析城市规模和城市宜居性的适配机理与适配过程,构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刻画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空间重心模型、综合适配模型等方法分析两系统的多维适配关系.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指数和城市宜居性指数均呈波动上升态势,长江下游城市规模增长速度较快,长江上游城市宜居性较高.②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和城市宜居性的空间结构差异有所改善,空间自组织性不断加强,城市内部非均衡性结构特征明显.上海、南京、苏州是城市规模极化中心,重庆、成都城市宜居性优势明显.③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与城市宜居性的重心移动间距逐渐缩小,说明系统间的绝对差距日益敛缩,区域发展格局更加平衡和可持续.总体来看,研究区适配类型由研究初期的较不适配逐渐转变为基本适配、中度适配,长江下游实现由"较不适配—基本适配—中度适配"状态的过渡,长江上游、长江中游的部分城市适配水平有待提升.

    城市规模城市宜居性适配关系空间变差函数长江经济带

    血缘关系影响下闽台同名村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赵亚琛张兵华黄婧婧马冬青...
    1790-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闽台同名村》中收录的138对村落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空间组构分析、比较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佐证等技术与方法,梳理闽台同名村的形成背景,分析其空间布局特征;从整体聚落空间、房族组团空间、建筑空间三个层面验证分析在血缘关系影响下,两岸闽台同名村在聚居空间布局上的相关性.分析得出:①在选址择居上,闽台同名村在台湾省的分布上呈现与祖籍地相似的地缘特征.②在聚落空间格局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呈现同族聚居特征.③在组团空间布局上,体现一脉相承的乡土伦理秩序.④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表现出继承祖籍地同房分序的特征.通过研究闽台同名村的迁徙分布以及不同尺度空间布局的相关性,体现了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演变中台湾省人民对祖籍地深厚的认同和眷恋,对强化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原乡认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闽台同名村血缘空间特征历史溯源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