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樊代明

半月刊

1000-2790

edjfmmu@fmmu.edu.cn

029-84774674

710033

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第四军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和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半月刊,A4开本,105g铜版纸印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0-2790,国际刊名代码CODEN DJDXEG,邮发代号52-86;属我国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已进入著名国际检索系统。如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本学报多次被评为国家、军队优秀,在建国50周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尿道下裂患儿包皮HoxA13基因表达及其病理价值

    熊晶魏光辉刘星吴盛德...
    64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尿道下裂患儿包皮HoxA13核酸及其蛋白表达,探讨其与尿道下裂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以25例尿道下裂及15例包茎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包皮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oxAl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oxA13 mBNA表达水平在尿道下裂患儿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9.5±6.5),(52.8±35.7),P<0.01];HoxA13蛋白表达于皮肤表皮层,在尿道下裂组呈阴性~弱阳性,对照组呈阳性~强阳性.结论:尿道下裂患儿包皮中HoxA13基因及蛋白表达较正常儿童降低,提示HoxA13基因表达异常可能与尿道下裂发生相关,其表达异常可能影响胚胎期尿道发育.

    HOX基因HoxA13基因尿道下裂实时荧光定量PCR

    腰椎下半椎板揭盖-覆盖术在腰椎退变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肖丹廖俊星柯雨洪王义生...
    646-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后路椎板减压方式--腰椎下半椎板揭盖-覆盖式减压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120例接受此术式,后路显露腰双侧椎板后在椎板脊近端大约5~6 mm处用骨刀垂直于脊柱的轴线横断椎板,下半椎板游离从而方便后续的手术操作,术毕将修正后的椎板覆盖原位再行固定.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损伤,4mo后复查,所有患者覆盖后的椎板愈合良好.获半年以上随访120例中,治愈97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0例.术后JOA腰椎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该术式安全有效,下半椎板揭盖后,有利于术者有效、彻底地进行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和椎体复位等手术操作.

    腰椎椎板覆盖内固定椎弓根螺钉

    新型敷料在小面积浅Ⅱ度烧伤创面的应用

    周琴吴庆芳薛姣马宁侠...
    648页

    敷料浅Ⅱ度烧伤创面护理

    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BGP及尿NTX/Cr的影响

    周日刘建孟国林
    649-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塞膦酸钠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观察血骨钙素(BGP)和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肌酐(NTX/Cr)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受试者120对随机等分入利塞膦酸钠组(A组)和安慰剂组(B组).A组给予利塞膦酸钠胶囊+碳酸钙D3咀嚼片,B组给予安慰剂+碳酸钙D3咀嚼片.整个试验疗程为12 mo,在治疗前、用药后6 mo及12 mo随访.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BGP和NTX(nmol/L)/Cr(mmol/L)值.结果:BGP A组下降了(2.9±4.7)μg/L,B组下降了(0.5±3.9)μg/L.NTX/Cr A组下降了(9.4±65.9),B组升高了(3.6±59.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胶囊能够有效抑制PMOP患者的骨吸收,降低骨转换.

    利塞膦酸钠骨质疏松骨代谢指标

    婴幼儿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李德亮
    651页

    婴幼儿协调障碍,中枢性诊断干预

    创伤性休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的影响

    郑世成陈君长王坤正高宗强...
    652-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严重创伤合并未控制出血性休克的患者,依据液体复苏维持收缩压水平随机分为3组,即A组70 mmHg(1 mmHg=0.133 kPa),B组80 mmHg左右和C组在90 mmHg以上.比较各组术前一般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功能衰竭(OD)和死亡率.结果:①各组年龄、损伤评分、开始复苏时间、开始手术时间及碱缺失均无显著性差异.A,B,C 3组之间的术前总输液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487±96),(2696±87),(3200±95)mL(P<0.05),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组之间输入浓缩红细胞的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00±210),(416±163),(800±130)mL(P<0.05),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C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B组,分别为(90±45),(115±32),(110±34)g/L(P<0.05),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3组中OD的发生率和病死率C组中高于A,B组(P<0.05),A,B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创伤性休克术前在未控制出血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并发症和死亡率.

    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性胰腺炎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宋冰张文婧候鹏谷川...
    655-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出凝血指标变化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按分级标准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组,其中轻型68例、重型40例,选健康体检者60例,分别空腹取血2 mL,进行出凝血功能检测,比较各组结果.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TB),D-二聚体(D-D)的水平轻型组(MAP)与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组(SAP)与对照组及MAP组相比较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SAP患者FIB和D-D值与APACHEⅡ评分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84,r=0.86).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情况比较,SAP组患者均较MAP组患者高(P<0.05).结论:出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很好地反应胰腺炎轻重程度,初步判断胰腺炎的预后及了解病情变化,从而作为临床胰腺炎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预后APACHEⅡ评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评价

    章炳文
    657页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疗效

    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及丹参注射液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观察

    刘昳叶峰邱根全蔡云...
    658-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及其与丹参注射液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差别.方法: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瘀阻络证)患者150例,分为肝硬化代偿期(A)及肝硬化失代偿期(B)两组,每组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丹参(24 mL)组及丹参酮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为80,60,40 mg).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ALT,Tbil)、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Ul)、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结果:不同剂量丹参酮均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ALT,Tbil,以及HA,PCⅢ,ⅣC的作用(P<0.05).其中高、中剂量组的疗效之间无差异,但优于低剂量组及丹参组(P<0.05).代偿组与失代偿组相比,各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TBil)以及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酮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二者均对肝硬化代偿期的疗效优于失代偿期.但高、中剂量丹参酮之间疗效相当.

    肝硬化丹参酮ⅡA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投药和剂量

    人死亡后特定条件下骨髓细胞核DNA降解与死后时间间隔推断

    罗光华靳俊峰高翠莲王江峰...
    661-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死亡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晚期死后时间间隔关系.方法:离体人胸骨置于特定条件下,随时间延长分别取材制成病理切片,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人死亡后1~10 d,Feulgen染色阳性产物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规律下降,DNA染色逐渐变浅淡,至死后10 d已基本观察不到.结论:人死亡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死后时间间隔DNA含量腐败尸体胸骨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