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都市快轨交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都市快轨交通
都市快轨交通

施仲衡

双月刊

1672-6073

dskgjt@vip.sina.com

010-51683785

100044

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7公寓733室

都市快轨交通/Journal Urban Rapid Rail Transi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都市快轨交通》宣传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各项方针、政策,介绍地铁与轻轨国内外建设、运营过程的经验,实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及重要技术信息,促进同行间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以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本刊面对行业主管人员、业界广大科技人员、各大城市交通院校师生以及对地铁与轻轨关心的其他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系统脆弱性研究

    凤亚红马慧圆刘瑞华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界定城市轨道交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脆弱性概念与分析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案例和相关文献,识别出对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脆弱性产生影响的多个因素,从敏感性、适应性和暴露性3 个维度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定性与定量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并选取实际案例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对模型中的常量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识别出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仿真结果表明,人员沟通有效性、特许权协议合理性和社会资本经济实力会对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脆弱性产生显著影响,在项目中要重点关注这3个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PPP脆弱性系统动力学

    文化视角下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实践

    李亚铁周轶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探讨文化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阐明地铁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可以加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完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思路及组织模式;通过文化站点个性化、文化空间融合化、创作手法现代化等新思路、新方法,丰富地下空间环境,创造人文空间.用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案例,对所述观点进行实践阐述,为今后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

    北京地铁公共空间公共艺术

    考虑乘客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

    何静徐钰婷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是行业监管部门为监督和评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水平,定期开展的考核工作.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采用比较各线路总体得分的形式,对乘客的主体感知和真实需求的探讨较少.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基于乘客的感知及需求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及贝叶斯网络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SEM评估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利用贝叶斯推理与诊断对其进行辅助决策,以更准确地揭示各变量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优化服务方案,多维度地满足乘客需求.最后以昆明市轨道交通为例,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设施可靠、人工服务与出行安全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幅度较大;通过对模型未知参数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得到偏差信息准则DIC=29>10,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乘客需求结构方程模型贝叶斯网络

    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行信息服务协同框架体系

    王寒松吴忠宜刘向龙何祥...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行信息共享不畅通、数据质量不高、信息服务体验不佳等问题,围绕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等关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了信息主体、信息客体、时间与环境等信息协同核心要素,提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行信息服务协同框架体系,设计了涵盖数据资源整合、后台系统和前端应用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框架.同时,在对比分析传统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模式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系统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以期为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

    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信息服务协同框架体系建设模式

    考虑公交接驳的地铁网络韧性评估及故障修复策略

    崔欣路庆昌徐标李静...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网络突发重大事故后,通常会启动公交接驳疏散滞留乘客.提出衡量网络性能的网络效率可达性指标,考虑地铁站点发生故障后公交接驳对乘客的紧急疏散作用.基于网络效率可达性指标构建韧性评估模型,提出多故障下以韧性最大化为目标的修复策略,并以上海市地铁网络为例进行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个站点发生故障后启动公交接驳可使网络性能损失降低5.1%;占网络站点总数2.14%的多个站点发生故障后启动公交接驳可使网络性能损失降低13.48%;多故障下相比基于站点度、介数、脆弱性等评估得到的修复序列,基于韧性评估得到的最优修复序列可使网络性能累积损失降低2.86%.此外,研究发现在公交接驳场景下,当地铁网络中多个站点发生故障后,优先修复客流量大、站点周边线路稀疏、失效后造成影响大且修复时间短的站点,有助于降低网络性能的累积损失.

    城市轨道交通韧性评估修复策略公交接驳网络性能脆弱性

    市域(郊)铁路快慢车运行停站策略优化

    张钊王伟石竹林正南...
    99-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域(郊)铁路具有高速、公交化运行的特点,相比在地铁线路上研究快慢车运行的停站策略,市域(郊)铁路具有多次越行的特征.首先分析市域(郊)铁路多次越行的原因,然后以多次越行对乘客待避时间的影响为基础,将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作为优化目标,构建 1︰N 开行比例下快慢车停站策略的优化模型,并采用郊狼优化算法进行建模,最后基于实际线路运营数据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发车间隔一定的条件下,相比于站站停运行方式,采用快慢车多次越行的停站策略,乘客在车总时间可减少22.25%,乘客总出行时间可减少8.82%,从而验证了市域(郊)铁路快慢车运行停站策略的有效性.

    市域(郊)铁路快慢车停站策略郊狼优化算法越行

    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协同设计优化

    陈浩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京地铁3号线(一期)综合管廊为例,探讨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协同设计的优势与问题.首先按照集约适度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调整舱室布局、优化管线安装检修空间和检修通道的方式进行优化标准断面设计;然后通过对综合管廊通风间距及逃生口的创新设计,减少通风井及地面逃生口数量;最后利用施工竖井整合通风口、吊装口、逃生口、出入口等地面构筑物,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优化舱室布局、管线安装及检修空间,管廊断面面积得到有效缩减;通过对通风间距、逃生口的设计优化以及对地面构筑物的整合,减少了对城市景观的不利影响,为综合管廊与轨道交通协同设计提供参考.

    综合管廊轨道交通断面设计通风区间逃生口

    杭州地铁深基坑高承压水回灌应用实践

    冯伟陈海尤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坑工程周边无排水条件、区域位置敏感等不利条件下的高承压水处理的技术难题,以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机场风井项目为例,优化基坑设计参数,采用抽灌一体化承压水处理方案,设计承压水回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各项监测数据均在可控范围内,验证了抽灌一体化承压水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对于类似工程条件下的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

    轨道交通承压水回灌深基坑监测

    城轨交通高架线噪声控制指标及限值探讨

    谭文俞泉瑜曹明华申琼玉...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噪声的控制标准尚属空白,噪声控制指标和限值均参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详细分析现行《声环境质量标准》的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噪声控制指标及限值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噪声控制方面的不足,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其他噪声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噪声影响的特点,提出列车通过时段等效A声级噪声控制指标及限值的补充建议,增加早晚时段以及背景噪声增量的影响,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噪声控制的参考.

    地铁高架线噪声声环境声级

    人工湖积水对下方地铁盾构区间结构变形影响分析

    黄春晖李春剑任磊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下穿人工湖地铁盾构隧道结构下沉变形原因,并对变形后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进行评估,以某人工湖受极端天气影响水位快速上升后,下穿人工湖的地铁盾构隧道产生沉降为例展开研究.首先通过荷载结构模型对盾构隧道强度进行验算,然后采用地层结构模型模拟盾构隧道上方堆载及卸载工况对盾构隧道变形的影响,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湖水位上升为盾构隧道变形下沉的主要原因,产生变形后隧道结构自身承载能力及裂缝宽度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盾构隧道结构自身是安全的,同时对人工湖抽水后隧道上浮值进行预测,盾构隧道结构在上浮后仍然处于安全状态,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人工湖及地铁隧道处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轨道交通盾构隧道下沉变形极端天气隧道强度数值模拟